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自古以來北伐多以失敗告終,為何明太祖朱元璋單單可以成功?

自古以來北伐多以失敗告終,為何明太祖朱元璋單單可以成功?

北伐是一個高風險與榮耀並存的事業,來自江南的山地步兵與水師,在華北平原上很難擊敗北方鐵騎,贏得戰爭勝利,南朝多以偏安著稱根源就在於此吧。但北伐並非沒有模式可循:後方穩定;穩紮穩打;主力北伐。

「塞北秋風烈馬,江南春雨杏花」。南北的差別就在這句詩歌里,北強南弱一直是中國歷史的格局。但凡事總有例外,朱元璋時代明朝大兵的北伐成功,實現全國的統一。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北伐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業,來自江南的山地步兵與水師華北平原上很難在北方鐵騎面前佔據優勢,南朝多以偏安著稱也就是源於這裡吧。但北伐並非沒有模式可循:後方穩定;穩紮穩打;主力北伐


從1360年開始後的七年里,朱元璋先後擊敗陳友諒、張士誠,佔據了長江中下游這塊水上交通發達、農業商業富裕的土地。全國半數以上的財政收入已經佔據。

而且由於其軍事化的管理體制,王權滲透到基層,管理區域內很穩定,尤其是作為核心區三吳地區。

高效的動員力、強大大財富基礎、人力基礎,朱元璋可以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新的戰爭,戰爭資源、潛力遠遠超過任何對手。

(1361年形勢圖,圖中綠色張士誠、橙色朱元璋、粉色陳友諒,當這三個地方合為一的時候,想像一下吧)

有個經典對話:常遇春計劃長驅直入,朱元璋決定穩紮穩打,不頓兵堅城之下。

在輿論上,朱元璋發布「諭中原檄」,佔據輿論優勢。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最先出自這裡

在軍事上,步騎兵穩紮穩紮,先取得山東,之後回師西向,佔據潼關,基本掃清明軍的側翼威脅。

在後勤上,大量的船隻,依託河流保持供給,源源不斷。

其北進正如史書所描述那樣:「遣裨將分道徇河北地,連下衛輝、彰德、廣平。師次臨清,使傅友德開陸道通步騎,顧時浚河通舟師,遂引而北。遇春已克德州,合兵取長蘆,扼直沽,作浮橋以濟師。水陸並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進克通州。」

這是朱元璋北伐圖,看大軍行進方向就可以明白,勝即大勝,敗只小挫


北伐是重大戰略,絕非牽制之舉。朱元璋對此非常重視,集結25萬精銳部隊,由最優秀的統帥徐達、常遇春所統領。鄧愈在荊襄戰場上協調作戰。

這一時期雖然有南征部隊,但那都是偏師。真正決定國運的就是這支北伐部隊。

而且在佔了河南後,朱元璋在開封再次給大軍補充兵員。

如此而建立大明帝國

如果北伐之前後方穩定,有較強的軍事、財政動員力,在戰略選擇上穩紮穩打,在部隊派遣上,主力北征。如此會大大增加勝算,實現一統。這就是朱元璋成功的原因。


孫正容《朱元璋系年要錄》

《明太祖實錄》

《明史》徐達常遇春傳

為什麼古代王朝的都城沒法守,只能野戰?

朱元璋靠什麼打敗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

李新峰:《紀事錄箋證》、《明前期兵制研究》

李湖光:《明蒙戰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枚明粉 的精彩文章:

TAG:一枚明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