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周末品味:日本浮世繪為什麼對梵谷來說有如此吸引力?

周末品味:日本浮世繪為什麼對梵谷來說有如此吸引力?

日本浮世繪是文森特·梵谷創作的主要靈感來源之一,他曾熱衷於收藏這種藝術品。這些充滿異國情調的印刷品教會了他一種看待世界的新方式,在他摸索屬於自己的繪畫表現手法期間,起到了重要作用。

梵谷《自畫像》,1887年,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1月20日即將開幕的展覽「梵谷與日本」,將重點呈現梵谷與日本的關係,通過展出日本和海外收藏的40件梵谷作品,以及其他藝術家的繪畫、浮世繪和同時代的相關文獻,試圖還原一種梵谷和日本之間的雙向關係:對於梵谷,日本不僅是他創作的源泉,還是夢中的理想之地;而在梵谷逝世後,仰慕他藝術成就的日本人,又反過來將他進行了理想化的過程。

1862年的倫敦世界博覽會上展出的日本工藝品,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在1862年的倫敦世界博覽會和1867年的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日本館所呈現的極具東方色彩的工藝美術品激起世界對一種新的時尚和裝飾藝術的關注。日本的藝術和家庭用品,如和服、扇子、陽傘、漆器和屏風在歐洲公眾中掀起了一股熱潮。歐洲人開始著迷於西方和東方文化的對比,他們開始效仿日本的習俗,穿著絲綢和服,使用東方傢具和陶器,日式風格的花園成為許多資產階級家庭中司空見慣的配置。

1888年5月至1891年4月期間,巴黎出版了一本雜誌《日本的藝術》,梵谷是它的讀者之一,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梵谷是19世紀80年代開始接觸浮世繪的。荷蘭是歐洲各國中最早和日本進行商業貿易的國家,當時,日本已經替代中國成為對西方瓷器的主要出口國,大量的浮世繪被作為廢紙用來在運輸過程中包裝和填充瓷器,使得浮世繪得以漂洋過海傳入西方。並且,荷蘭商館還有不少人專門收集和傳播浮世繪。1883年,梵谷曾在從海牙寄給好友拉帕德的信件中,反覆提及法國畫家雷加梅製作的一幅日本版畫,並感慨道「多麼美麗的日本圖案!」

1885年,梵谷搬到比利時安特衛普,在這裡他第一次購買了日本版畫,並把它們釘在自己房間的牆上。他曾在1885年11月28日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提到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繪畫,「我的工作室相當不錯,主要是因為我在牆上釘了一套日本版畫,我覺得很有趣。你知道的,就是那些繪有花園或海岸上小女孩、騎士、花和荊棘的作品。」

梵谷《花魁》,1887,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1886年3月梵谷搬到了提奧位於巴黎的家中,他們一起收集了大量日本版畫,直到梵谷去世時,一共收藏有400餘幅日本浮世繪作品。他很快被日本浮世繪中那種色彩豐富、令人愉悅的裝飾性風格所吸引,他將其視為和西方藝術史上偉大傑作不相上下的典範,並試圖將這種風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這個時期,梵谷開始瘋狂地臨摹浮世繪,將它們繪製成油畫,學習其中的構圖與色彩。和當時的西方繪畫不同,日本藝術家常常對作品中間進行留白,並將前景中的物體放大,有時還經常把地平線排除在外,或者突然把畫面邊緣的元素裁剪。西方藝術家從中學習到,他們並不是總是需要按照傳統透視法近大遠小地安排畫面中的景物。梵谷積極吸收了這些日本藝術風格。他喜歡這種不尋常的空間排列、強烈色彩、對大自然細節的關注以及充滿異國情調的歡樂氛圍。

歌川廣重《大橋暴雨》,1925 - 1935,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梵谷《雨中大橋》,1887,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早在1887年,他便臨摹製作了三幅木刻版畫。其中的兩幅都是臨摹的日本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作品,一幅《雨中大橋》是摹自《名所江戶百景》這一系列中的《大橋暴雨》,另一幅《開花的梅樹》的原作則是《龜戶梅屋鋪》。

梵谷《鈴鼓咖啡屋的女人》,1887,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此外,梵谷還畫了五幅肖像作品,並將浮世繪作為畫中畫呈現其中,它們分別是:兩幅《唐吉老爹》、《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鈴鼓咖啡屋的女人》和《有一張日本畫的自畫像》。其中《唐吉老爹》是梵谷在巴黎受日本浮世繪影響後創作的著名作品。

梵谷《唐吉老爹》,1887,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這幅畫的主人公是當時巴黎深受畫家們喜愛的畫材供應商唐吉老爹,梵谷曾從他手中購買了很多日本木刻版畫。這件作品中,唐吉老爹處於畫面中心,構圖幾乎對稱,而由浮世繪構成的複雜背景,似乎令人物形象趨於平面和簡化,同時,整體色彩鮮艷清透,正是受到浮世繪影響的證明。

兩年後,梵谷離開了巴黎。1888年2月,他動身前往法國南部的阿爾勒。和好友高更一樣,他認為遠離都市,搬到南方原始地區,充滿活力的色彩將幫助他們的藝術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上帝啊,要是我25歲就知道,而不是到了35歲才知道這塊地方,那該多好啊!」在梵谷寫給貝迦納的信中,可以看出阿爾勒沒有辜負他的期待,梵谷認為阿爾勒有一種東方版畫中的「澄澈氛圍和鮮艷色彩」。在給弟弟提奧的信中,他寫到:「我在這裡生活得越來越像一個日本畫家,與自然靠得如此之近,就像一個小工匠……如果這麼好的天氣一直持續下去,這兒就比畫家的天堂還要美好。這兒簡直就是日本。」

梵谷《梵谷在阿爾勒卧室》,1888,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同時,他還在信中提到那副著名的《梵谷在阿爾勒卧室》,「畫面中的色彩是多麼單純,整間卧室的氛圍顯得多麼愉快輕鬆。就像從日本版畫上所看到的一樣,沒有任何陰影,全部都是用平面的色彩描繪。」

梵谷《蝴蝶和罌粟花》,1889,圖片來源:梵谷博物館

在梵谷的一生中,自然是他作品的出發點,這和日本藝術高度重合。與此同時,日本版畫的色彩和風格,指明了梵谷的創作方向。浮世繪對梵谷繪畫生涯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呢?用梵谷自己的話來說,「我的一切作品都是以日本藝術為根據的。」從梵谷1885年初接觸日本版畫開始到1890年去世,不到五年的時間中,他一共寫了290封信,其中提到日本的就有51封,佔比18%。

日本藝術為什麼對梵谷來說有如此吸引力?浮世繪的審美因素主要包括浮世觀、自然觀和物哀之情,它誕生於日本江戶時代(1603~1867年)時期,「浮世」二字,源於佛語中對煩悶塵世的描述。當時日本社會正處於動蕩時期,人們普遍懷著一種既然看不到明天的希望,不如及時行樂的想法,從過去消極的「憂世」轉為積極享樂的「浮世觀」。

梵谷《Les Alyscamps》,1888,圖片來源: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當梵谷1881年剛開始繪畫的時候,他還不知道浮世繪為何物,但他在書信里寫道:「我通過人物或者風景,想要表達的不是傷感,而是莊嚴的悲哀。簡單地說,我要做到使人們看了我的作品後說:他是深深地感受的,他是親切地感受的——儘管它粗糙,或許正是由於這一點,才表現了我的感受。」

同年,他在與提奧談論愛情觀時又描述過另一觀點:「如果生活中沒有某些無限的、某些深刻的、某些真實的東西的話,我就不會留戀生活……對我來說,在這種脆弱的凋萎之中,在生命已經逝去的某種事物之中,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誘惑力。」這些描述某種程度上正符合了日本浮世繪中「浮世」和「物哀」中的感情和情趣。

「梵谷與日本」

京都國立近代美術館

1月20日展至3月4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