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想搗毀的中國墓,三次被毀卻從未成功,兩萬亡魂絕不答應
文史
01-21
1894年甲午戰爭,日軍侵入我國東北,11月21日進犯旅順,由於守軍寡不敵眾,日本侵略者佔領旅順,對其進行了四天三夜的大屠殺,上到白髮蒼蒼的老人,下到剛出生的小孩,無一倖免,旅順變成了人間地獄。
這場滅絕人寰的大屠殺共使2萬名同胞慘死,當時僅存了36名倖存者(搬屍人員),到了1895年2月,當地居民將死難者屍體分為三處集中火化,叢葬於白玉山東麓。
而侵略者為了掩蓋惡行,在墓前立了一墓碑,上寫「清軍將士陣亡之墓」。
到了1896年11月,清政府委任直隸候補道員顧元勛接收旅順,由他出面主持建立了甲午戰爭遇難同胞墓,並親書「萬忠墓」刻在一塊石碑上。
到了1905年,俄軍被日軍打敗,再次侵佔旅順口,見碑文上刻有「日本敗盟」字樣,就將萬忠墓盜走,棄於旅順醫院,後又砌入大牆內。直到1922年,旅順商會會長陶旭亭等人發起重修萬忠墓的活動,於是有了第二塊萬忠碑的來歷。
到了1931年東三省淪落後,日本殖民局企圖銷毀萬忠墓,毀墳滅跡,卻遭到商會會長潘修海拒絕,殖民局只好讓步,將萬忠碑移到了城區外,萬忠碑再次被毀。
1945年日本戰敗後,旅順政府再次募捐240萬蘇比,關東公署又撥款300萬元,重修萬忠墓並立石碑,此為第三塊萬忠碑,墓園內的大殿上書寫「永矢不忘」字樣。
1994年,此時正值甲午戰爭過去100年,政府再次對萬忠墓進行重修,如今建有1000平方米的祭祀廣場,2000平方米的紀念館,陵園面積總達9200平方米。它曾經是日本人最像毀滅的中國墓,但地下的兩萬亡魂絕不答應。


TAG:經史合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