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初南京曾建譚嗣同紀念祠

民初南京曾建譚嗣同紀念祠

譚嗣同

南京是譚嗣同的宦遊之地,雖為時甚短(僅年余),但在譚嗣同的思想發展史上卻有著特殊的地位。

楊廷福《譚嗣同年譜》

關於譚嗣同在南京的這段經歷,楊廷福《譚嗣同年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記述道:

光緒二十二年(1896),先生(時年三十二歲)「奉父命,以同知入資就官為候補知府分司浙江(註:當為江蘇)。而這時維新變法運動,在北京受到頑固派的打擊後,它的中心移到上海一帶,先生也願意南下活動,就接受父命,便於六月十八日離開北京,二十九日到達南京,住在盧妃巷劉公祠楊彥槻家中。先生在南京候補一年,進一步認識到清政權的腐朽、官場的黑暗,復不願與一般官僚同流合污,周旋酬對,因之感到『頗孤寂無俚』,而有『作吏一年,無異入山』之嘆。先生陷入『苦惱困辱』境地,於滿懷抑鬱無可宣洩的情況下,遂走向佛教的思想範疇里去,乃從楊文會(仁山居士)研究佛學。楊居士博覽教義,熟於佛故,以流通佛典為己任』,先生因得『遍窺三藏』,『於是重發大願,晝夜精治,不少間斷。』……先生『需次金陵者一年,閉戶養心讀書,冥探孔佛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衍釋南海之宗旨,成《仁學》一書。……每成一篇,往返(寧滬)和梁啟超商榷。……先生因父繼洵之召,於九月二十一日暫行返湖北一次。……(次年)正月十七日,先生回到南京。四月初一日與楊文會、劉聚卿、茅子貞設立測量學會……暫假花牌樓池州公館為會所。……先生的舊學四種——《寥天一閣文》二卷,《莽蒼蒼齋詩》二卷,《遠遺堂集外文初編》二卷、《續編》二卷,《石菊影廬筆識》二卷,在南京付梓。……一年來的候補官生活,先生有『如仙人降謫,困辱泥塗』之感,乃決心棄官歸。十月,先生應陳寶箴的邀請,遂棄官從南京回到湖南,安置眷屬在瀏陽故鄉。先生獨往長沙,和江標、熊希齡、皮錫瑞、唐才常、黃遵憲等并力經營新政。」

楊文會創辦的金陵刻經處(網圖)

簡言之,譚嗣同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六月二十九日抵達南京,次年十月離開南京,其間曾一度赴滬返鄂。雖困頓於官場,但得從楊文會精研佛學,「冥探孔佛之精奧,會通群哲之心法,衍釋南海之宗旨」,寫成最有影響的著作《仁學》,總算不虛此行。

《仁學》(網圖)

民國肇建,革命黨人「飲水思源」,而有倡建譚嗣同紀念祠之議。據1912年2月6日《申報》載:「湘都督以瀏陽譚嗣同、唐才常兩烈士首先起義,殺身成仁,為國流血,功勛卓著,當此共和政府成立,亟應彰明先烈,爰議就省城設立專祠,以資景仰。」後來(1913年)實際建成的「譚烈士專祠」不在湖南省城長沙,而在他的家鄉瀏陽。依託譚嗣同故居「大夫第」建設的這座專祠,後來成為譚嗣同烈士紀念館,至今仍是全國最重要的譚嗣同紀念場館。

瀏陽譚嗣同故居(網圖)

罕為人知的是,民國初年,南京也曾建過譚嗣同的紀念祠。其事見於署名「渠」所寫《金陵四日紀游》(《清華周刊》1916年第82期)。據云:

「……出金陵大學,緣山麓行,得隨園故址焉。……又過謁湘烈士祠,民國初元建,以祀譚嗣同者。戊戌政變,同時死難者凡六人,余最所欽慕者,惟譚君。今瞻仰其廟貌,英風毅魄,儼然猶在人眉宇間。復循山行至清涼山……」

時在1916年農曆八月。至於該祠倡議於何人,建於何年何月,毀於何時,具體地點(大致可知在隨園與清涼山之間)及祠內陳設等等,以文獻不足,暫付闕如。

《金陵四日紀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心雕蟲 的精彩文章:

TAG:史心雕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