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己認為堯舜的下場其實都很凄慘
未經儒家經師刪定的《竹書紀年》,對此有兩則重要記載。一則被《史通》所引:「舜放堯於平陽。」另一則被《史記》所引:「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並記載在平陽縣西北15里處,築在「偃朱城」。舜囚禁堯以後,又囚禁其子丹朱,使父子不能相見。
無獨有偶,《尚書》有段記載也可為旁證:堯禪位於舜後,過了28年才死去。在此期間,該書載有舜的大量政治活動,對堯則緘口不提,或為《竹書紀年》記載堯被舜囚禁的補白。
真實的歷史應該是:黃河中游夏族的堯,曾想將華夏集團部落聯盟首領職位讓由其子丹朱世襲,但遭到屬於夷族的舜的反對。舜發動政變,囚禁堯父子,由自己為帝。劉知幾對照自西漢末年以後所出現的眾多帝王禪讓,如王莽建立新朝,曹丕建魏,司馬炎建晉,以及南北朝時期走馬燈似的以「禪讓」為名的改朝換代,並作了精闢分析。他根據《山海經》中稱堯之子為「帝丹朱」,推斷當時舜先廢堯,仍立其子丹朱為帝,接著又發動政變奪其帝位。這與南北朝時的權臣以「禪讓」為名奪取帝位的手法極為相似。「以古方今,千載一揆」,於是將舜列為千古奸雄之首。
劉知幾所言並非虛語。據《尚書·皋陶謨》載,舜不僅囚禁丹朱,還找借口殺掉其,並滅絕其全家。《皋陶謨》是舜、禹、皋陶等人在一次會議上的討論記錄,由後人整理而成。舜在發言中如是說:「不要像丹朱那樣驕傲。此人只知怠惰遊玩,行為放縱輕浮。如曾不分晝夜地令人用船在淺水中推著他遊玩;在家裡更是縱情聲色,奢侈享樂。因此,我將其處死,滅絕其後代,使其家族永遠沒有繼嗣的人。我這樣做是為了警戒別人!」堯為舜之岳父,丹朱是舜的妻舅,但為了攫取帝位,舜早已將「孝悌」二字拋諸九霄雲外。
舜的結局同堯一樣凄慘。史載,舜在晚年也想將帝位讓其子商均繼承,遭到屬於夏族的禹的反對。禹同樣以政變手法將舜放逐到南方「蒼梧之野」,由自己即帝位。《史通》對此有生動描述:蒼梧之地,當時屬邊遠荒涼的地區,「地總百越,山連五嶺」。當地居民的語言、風俗也與中原大異,且有瘴氣,外地人到此很容易患病。即使小康之家子弟,也恐到那裡去,更何況舜是一國君主呢?當時,舜已90高齡,「何得以垂歿之年,更踐不毛之地?」加上兩個妃子也不準伴隨身邊,怨曠生離,客死異鄉,可謂「萬里無依,孤魂溘盡」。歷觀自古以來被放逐的君主,如舜這般凄慘的從未有過。
其實,比劉知幾齣生早一千年的韓非也說過:「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也;而天下譽之。」聖人或奸雄,就古代帝王而言,往往是同義詞,「人臣弒其君」者即奸雄;「而天下譽之」者又為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