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禪讓給禹,之前卻殺了禹的父親,是公平還是陰謀
文史
01-21
大多數人只知道大禹治水卻不知道大禹的父親也治過水。知道舜禪讓給禹,卻不知道舜殺了禹的父親。
鯀是禹的父親,是一部落的首領。
在堯舜時代,洪水成災,但治理水的人選卻是反覆考慮的。最早堯是不同意鯀治水的,理由品質惡劣。也就是說在治水失敗之前最高管理者就看他不爽了。
舜作為當時的二號人物,殺鯀或許不是因為治水之故而是早就想殺之。
《舜典 》記錄了四罪,就是四個有罪之人,他們是共工、三苗、鯀和驩兜。我們知道當時堯舜是部落聯盟的首領,類似於共主,當時的統治是鬆散的。
據記載在夏朝鯀的形象是正面的,並非罪無可恕的形象。儒學盛行之後對這段歷史有了重新的編排和解讀,其目的就是維護統治。我們可以猜想,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環境下,鯀的部族或許掌握了比較先進的水利技術,並且不太服從堯舜的管制。所以因此被殺,有一說是被流放。其實就是權力爭奪的延續。其實權力的背景牆永遠鮮血的紅色,飾品則是人的頭骨。
有人要問了既然不喜歡鯀為什麼還用他呢?禹可能是看中他們族的水利技術,部落里無人能代替鯀來完成任務。鯀死後用大禹可能是因為如果他們再次失敗是可以趁機再除掉禹的。我們可以理解成舜維護其統治穩定的方式。上古時代同任何時代都一樣,存在鬥爭,所以這種說法是可能的。儒家文化塑造的完美聖賢形象值得重新審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