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出現的先後順序,你知道嗎
說起草書、行書、楷書、隸書出現的先後順序,讓我想起來小時候有一段時間,在家裡練毛筆字,剛開始練的時候,一直以為是這麼個順序——
楷書一本正經,應該是最早出現的;
隸書有些變化了,應該在楷書基礎上的變化,那就排第二;
然後,自然是把楷書寫快了,就成了行書;
再寫快點,就成了草書;
寫的最快的草書,就成了狂草!
在這種認識中,我晃晃悠悠地臨了一段時間《張遷碑》,對,是隸書。
隸書《張遷碑》局部
臨帖時間長了,就想知道還有什麼隸書字帖,然後發現了《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石門頌》等等。
原來單單是一個隸書,就有這麼多種風格的經典字帖。把我嚇壞了!中國的書法真是神奇啊!
然後就開始了解中國文字的演變過程,這才發現,原來竟然是這樣的——
最初是出現在商代中後期的甲骨文,這些大家都知道,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
然後就是商周時期的金文或叫「鐘鼎文」,現在能看到的可都是國寶級的文物了。
插一句,想起來鑒寶欄目,說,我這是商周時期的寶貝;專家一看,呵呵,上周的吧?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毛筆,出現了毛筆,出現了毛筆,這很重要!有毛筆後寫字就容易了,各寫各的,但基本上這一時期,都是把過去的書體叫做大篆,開始向小篆演變的一個過程。
直到秦朝,焚書坑儒,統一文字,好了,都按照丞相李斯的小篆來寫吧。有人說了,這篆書寫起來太慢,能不能簡單點,就開始出現簡寫的篆書,其實就是隸書的雛形。後來傳說是一個叫程邈的人在獄中整理髮明了隸書,又有人說,隸書就是奴隸的書法,呵呵,隨便了!反正,秦朝統一,雖然時間不長,但在文字上的貢獻可真的不小!
並且,這裡很重要,雖然隸書到漢代走向了高峰,但是隸書的出現,上承篆書,下啟楷書,用筆通行草,所以,隸書在書法上卻有著繼往開來的重要地位。
因為從此之後,快寫的隸書,從巨岩漢簡(下圖),演變成了章草,發展成里了草書;
《巨延漢簡》局部
認真寫的就成了楷書;
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就出現了行書,
當然其中還有魏碑,說起來就更多了。
所以,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發展,可以說,在隸書之後,草書、楷書、行書都開始成型。
如果真要分出先後,那麼,
三國時候,鍾繇被尊稱為「楷法之祖」;
東晉書聖王羲之則正、行、草「各體皆精」;
盛唐時期,書法進入全盛時期,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想必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
《聖教序》局部
絮絮叨叨,就說這麼多吧,也不一定完全對,純屬個人理解,還望高人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指正。
我在關公故里厚道運城,喜歡+關注,分享更多!


TAG:同人於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