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理學上摧毀一個人有多難?

心理學上摧毀一個人有多難?

精神打擊在戰爭、刑訊期間極其常見,也包括當今的一些場合。

第一種方法是 孤獨感 。社交作為人類的基本需求,其滿足被視為個人保持良好且健全的身心狀態的基本前提。社交需求不被滿足的情況則可能導致精神狀態失調,個人總結為兩種主要誘因:1. 空間上的隔絕狀態2. 被主流所絕對排斥這兩種方法,尤其前者是極常用的方法,舉例說明。

1.物理隔絕:簡單來說就是通過空間上的隔離製造長期的孤獨感。最簡單的例子就是緊閉(Isolation)。根據一個心理實驗(抱歉沒有查文獻),個體若被隔絕一切社會聯繫5天以上(120小時),便能觀察到顯著的心理失調、甚至是永久的語言及認知能力衰退。在幽閉結束後,個人會對重新接觸的他人產生巨大的依戀感,或者說是極低的心理防線。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關緊閉的效果被描寫的非常好,剛出來的時候看守衛都覺得是個救星。此時刑訊一般會有更好的效果。當人無法通過與他人的交流持續確認自身定位(Identity)時,他的心理機制便不再起效果。類似的方法很多,過去很常用的還有流放(exile)(夾邊溝之類、大家可自己看),電視劇中常出現的冷宮制度,通過極其有限的信息與消磨人的社會性自我認同(這個詞是我造的)。當然了這兩點再接下來的方法中還會出現。

摧毀一個人是不是簡單,取決於這個人的內部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由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節構成。就是說,你認為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認為外部世界是怎樣?你對自己或者生活,有怎樣的情感體驗?你的行為模式是怎樣?…而靠外部環境去摧毀一個人是很難的。別人的詆毀、傷害、遭遇的重大變故,都很難真正擊垮一個人。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是經歷了一些糟糕的事情,讓一個人倒下,其實究其根本,是自己對自己的否定,才真正喪失了希望。

前幾天我在微信上看了一個故事:非洲貧困且落後地區的一個少女,在4歲,遭到爸爸朋友的誘姦。5歲被迫接受了女性割禮,在她之前,她兩個姐姐都因為這個殘酷的習俗喪命,而她活了下來,在12歲時,爸爸逼迫她嫁給一個老頭,她跑了幾天幾夜,終於從沙漠逃了出去。她去當女傭,當清潔工,有幸遇到一位攝影師,她成為了一個頂級的超模,有了自己的家庭,並且享受當媽媽的生活。最後這個故事拍成了《沙漠之花》電影。

我想,世界上並不缺少這樣的故事,這些人都很堅強,有力量,難以摧毀。那麼也一定有相反的故事:一個女孩,從小都以自己是一個漂亮的女孩自居,忽然到了青春期,她長了好多痘痘,她為此而鬱悶煩惱,她的心情影響了身體,又長出好多痘痘,小女孩心中那個「漂亮」的自己的認知已經打碎,她每日看鏡子,每日都深感抑鬱。她出現了自殘行為,想死的衝動。這是一個被擊垮的典型例子。你問擊垮一個人有多容易?從這個例子來看,太容易了。我們可能會覺得,這個女孩也太脆弱了,長几個痘痘就導致她被擊垮了。

精神隔絕:

這種方法可能並不是有意為之的,但是效果極其顯著。簡單來說,就是眾人皆醉你獨醒。其一,最簡單的可能便是被身邊的人當做不存在,你的一切溝通嘗試都得不到他人的正面反饋。這方法其實不用贅述,在學校中大部分被認為有社交障礙、心理需要疏導的同學都會明顯的體會到這一情況。這個方法的升級版,在國外的某些中學會組織類似的活動,讓隨機被選出的學生待在圈內,圈外學生圍繞著他走、推搡、並報以冷漠排斥的目光,以此快速地讓圈中的同學感受到集體的可貴;顯然這樣的方法具有傷害性,因為人是一種需要被承認的動物。其二,是觀念上的巨大反差。這個答主就拿文化大革命舉例了。文化大革命的初期見證了許多知識分子及精英的非正常死亡。除了接下來第二大類要講的恥辱,最重要的就是他們發現自己與主流價值之間存在的巨大反差。當人發現其觀念與社會上所有人都存在180°的差異是,最直觀的感覺是喪失了與世界溝通的可能性。老舍(個人喜歡的作家)等人,不展開。還有個極端的例子,林昭案。答主不知將故事敘述在此是不是會犯政治錯誤進而被取消做人的資格,大家可自行百度。答主要說明的是:常人認為精神病人的唯一特徵便是他不接受大家都接受的價值觀,即使他掌握真理。題外話,如果魯迅是孤身一人,他便可能也崩潰了。

如果用冰山來形容一個人,那我們看到的,都是浮出水面的一個角,我們沒有看到的有很多,比如,這個女孩抑鬱背後的想法:她覺得自己不漂亮了,所以就不會有人喜歡她了,她因此一無是處了。她是怎麼形成這種想法的?我們可能推測她的父母對她的養育可能出現了問題,也許女孩沒有獲得過高質量的愛的體驗,或者說得到的愛是有附加條件的,她只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才能得到認可。沒有感受到過自己本身存在是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甚至父母這樣指責:你很糟糕,你毫無價值,除了長得好看之外,你有什麼用?長大後,她就會用父母對待她的方法對待自己,用父母的眼光認知自己。這些東西藏在潛意識深處,會引發一系列問題。

一個人是不是堅強,取決於他的自我認識,經歷挫折和磨難,是不是還能發自內心覺得自己好。自我認識的建立最早還是依賴父母的對待,長大後,命運就在我們自己手裡,我們完全可以成長自己,重建認知。

恥辱感 。

似乎寫的比預計的長了些,但是想到摧毀一個人的精神必然會聯想到所謂恥辱。仍然是將製造恥辱的方法分為兩大類:1.人為的製造針對性的反差2.看在他人眼中的才是恥辱不知是不是好理解,接下來舉例子。

1.人為的反差在羞辱他人的行為中,比較直接的便是製造巨大的失落感。舉例子。1)強迫知識分子檢討自己的知識,將其關牛棚。2)讓皇帝(有血緣傳統的法國)做下人才做的事情。3)刻意的讓從前的上位者表現出臣服。答主無意對上述行為作出道德或價值判斷,想要說明的是,製造恥辱感的具體方法便是有針對性的將與其基本價值觀相悖之事強加於彼。相比之下,屎尿橫流之類的動物性齷齪真的是小兒科。舉太多例子讓人心情不好,意到就好。

2.曝光米蘭昆德拉說:「羞恥的本質並不是我們個人的錯誤,而是被他人看見的恥辱。」相應而生的精神打擊方法也有很多:1)將知識分子遊街。2)強迫其對公眾承認對自身的誣告。3)持續的群眾非議。這三種方法都見於近代,不便列舉詳細的例子。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現在,柯震東的公開認罪也可被認為是這種方法的一種變體。畢竟,人為承認而活著,在他人心目中的聲譽是一個人社會性人格的重要基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導航 的精彩文章:

孩子有社交恐懼,該怎麼辦?

TAG:健康導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