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BBC:陸配在台傳承正宗家鄉菜:台灣老一代人找回記憶中美味

BBC:陸配在台傳承正宗家鄉菜:台灣老一代人找回記憶中美味

參考消息網1月21日報道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月12日刊登台灣媒體人威克的文章稱,曾經一度在台灣的外省菜肴開始變味,但是自從來自大陸的配偶越來越多之後,記憶中的老味道再度飄香。

文章稱,1949年跟著國民黨來台灣的除了「外省人」之外,還有江浙、京魯、兩湖等外省菜肴和小點心,原本是落難的異鄉人賴以糊口的手藝,誰知後來落腳了,這些來自各省份的菜肴也就此在台灣生根。但物換星移、歲月不饒人,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老一代的做不動了、新一代的沒接班的意願,雪上加霜的是「養生」觀念盛行、食客開始講究口味要清淡、少鹽少油,曾經因為官場文化而在台灣一度盛行的一些外省口味逐漸變了味道。沒炸透的蔥燒鯽魚、色澤淺淡的元蹄、口味清淡的烤麩等菜肴取代了傳統的家鄉味,加上西式速食鋪天蓋地越洋而來,影響了新一代的飲食習慣,老一代的館子一家又一家地消失。台灣的外省菜肴出現斷層危機,沒落和蕭條似乎在所難免,頭髮花白、隨著國民黨來台灣的外省老人家們開始找不到他們與家鄉聯繫的那個老味道。

文章稱,但在上世紀90年代後期,一股以前想不到的生力軍讓外省菜肴開始能夠重新找回老人家記憶中的美味,這支生力軍就是嫁來台灣的大陸配偶。

最早的時候,大陸配偶在台灣其實並不好過,不少妻子是跟著台灣籍丈夫到台灣定居,除了離鄉背井之外、還要到一個沒什麼熟人或者朋友的地方。台灣雖然距離不算遠但是回家還是不方便,所以這需要很大的決心,此外,有的妻子到了台灣之後發現所嫁非人,卻又因為居留問題不能離婚,要工作卻受到限制還得面對他人異樣的眼光。

但是鍋碗瓢盆卻帶給了她們一個發揮的機會,為在台灣的外省菜肴注入了新的動力。她們有的頂下了小攤、有的開了小店,有的在家裡可能是「遠庖廚」的千金小姐,也硬起頭皮、鼓起勇氣、捲起了袖子揮舞起鍋鏟,和當年赴台的第一代外省人一樣,把從小吃到大的家鄉味化成了在自己在台灣生根立足的手藝。此後,在台灣本來並不陌生的上海菜開始回到「濃油赤醬、重糖艷色」的「正道」,源自東北的酸菜白肉鍋的酸菜也在大陸妻子的加入之後,開始和以前一樣考究了、久違不見的「西湖醋魚」、「宋嫂魚羹」等比較費工夫的菜肴重現餐桌。

文章稱,在兩岸尚未開放往來的年代,要烹調記憶中的家鄉味可能會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那些下了鍋看不見、卻在舌尖上確定料理身份的調味料或者是醬料,所以從一個角度講,也許以前台灣的外省菜肴不見得「夠正宗」。例如,花椒可以說是川菜的靈魂,但是來自四川的花椒當年是被列入禁止進口的「匪貨」,好的花椒在那個年代是被廚師視為捨不得用的珍寶,所以許多川菜菜肴只剩下辣味、而麻味卻不足,但是現在因為大陸人會回家鄉找尋好料,使得台灣的川菜真正地「帶勁了」。

地理的不同,連帶地同樣的食材也許就會有不同的味道,但是這也沒有阻擋一些大陸人把台灣人比較不熟悉的外省料理帶到台灣,例如現在在台灣也可以吃得到廣西的螺螄粉或者是源自內蒙古的烤羊腿,也有來自新疆、自稱「小女子」的大陸人開了正宗的新疆烤肉,讓台灣食客熟悉孜然的味道。

文章稱,這些並不是大陸的知名連鎖餐廳品牌來台灣開分店而有的結果,反而都要歸功於嫁到台灣的大陸配偶,要開一家正宗家鄉口味的館子不容易,雖然現在大陸人不少,但是不能只靠自己的同鄉捧場,最終還是需要經過台灣本地食客的味蕾檢驗。

文章表示,雖然從資料看不出來大陸配偶們到底開了多少家餐館、也不知道成功的有多少、失敗的有多少,但能夠確定的是,她們中不少已經在台灣這個既是異鄉也是家鄉的地方生根茁壯成長。

一桌佳肴的背後都有一個值得回味的故事。(BB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澳媒稱中國將主導全球綠色能源市場 左右未來發展模式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