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0後陪跑過的國產青春片

90後陪跑過的國產青春片

如果說最近票房大賣的《前任攻略3》是借著吵架的酒撒著思念的嬌的商業風,那麼《芳華》《無問西東》則是保存對偉大的信仰,在現實的洪流中守住真我的質樸懷舊風,將故事寄托在明顯的歷史坐標上,不再是簡單地講述青春。從最早的一代90後開始分泌荷爾蒙之後,青春片也經歷了不同的階段。

什麼是青春片

戴錦華在著作《電影批評》中講到青春片的基本特徵:所謂青春片的基本特徵,在於表達了青春的痛苦和其中諸多的尷尬和匱乏、挫敗和傷痛。可以說是對「無限美好的青春」的神話的顛覆。青春片的主旨,是「青春殘酷物語」,近似於義大利作家莫利亞克的表述,「你以為青春是好事嗎?青春如同化凍中的沼澤。」正如一位日本評論者在討論《情書》時所指出的,花季般美好的青春歲月,大都出自青春逝去之後的懷舊敘述。

在這裡我們可以通過新聞六要素來簡單總結一下青春片的特點:學生時代或者是剛步入社會充滿熱血的少男少女們,追求愛情/奮鬥理想/歌頌自由等,經過痛苦和曲折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陌路、理想歸於現實和平靜的故事。從青春片演員的人選上看,劇中的男女主都是生活中1:100難得一見的高顏值。不論是高智商學霸還是墮落、孤僻、傻白甜,總之就是不能「丑」。畢竟誰也不想看「丑」人的青春。

青春片之初體驗

說到國產青春片,有必要提到2012年1月6日在大陸上映的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該電影在當年取得了6350萬票房,豆瓣評分8.1。雖然現在看來票房並不高,但在2012年已經算是不錯的成績了。畢竟當時台灣電影的宣傳遠遠比不過國產片,團隊主創當時也毫無名氣可言(我在這之前對陳妍希的印象僅限於臉熟)。電影的大火也說明了青春題材市場的潛力。

接著就是廣為人知的《致青春》,作為趙薇的處女作,在2013年上映後取得了7.18億票房,也被戲稱為「打胎三部曲」的第一部。剩餘兩部是2014年分別上映的《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這個階段的國產青春片模式基本為,故事來自於具有一定讀者基礎的青春小說,演員多為新人,主打懷舊風。

(一張圖帶你看懂那些年,我們一起看過的青春片)

13年到15年期間,各大電影公司開始爭先恐後地拍攝青春片,很多導演的處女作也都拿青春片練手,但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任誰吃多了也會煩。「打胎三部曲」口碑的逐次下跌也說明青春片不應該淪為程式化地批量生產,不應該談起青春片只有熒幕上演的轟轟烈烈,撕心裂肺,而缺乏觀眾共情。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8月2日上映的《青春派》豆瓣評分7.4,是當時同類題材的口碑佳作。這部電影擺脫了同時期以大學校園為背景的故事,轉而把目光投向了備戰高考的這群人。對於高考的焦慮,對於大學生活的渴望,對於暗戀對象的歡喜,該有的元素一樣都沒少。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教室堆滿的習題冊就是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最好的見證。男主並不光滑的皮膚,偶爾冒出的一兩顆青春痘,演員實際年齡和人設的一致性,正是因為這種簡單真實,才使得這部影片一枝獨秀。

這種簡單真實,可以從《那些年》中找到一點影子,不同的是《青春派》更具有本土性。觀眾在觀影中更像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難過和遺憾地恰到好處點到為止。青春期經歷的那些喜悅、挫折和難過,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天大的事。

國產青春片初期經歷的盲目複製和發展瓶頸,票房和口碑的倒掛現象,與中國電影市場化的進程不無關係。自2003年廣電總局頒布《電影製作、發行、放映經營資格准入暫行規定》後,電影院線才徹底推向了市場。電影市場化時間短,影片類型並不成熟,很少有稱得上「大片」的製作。此時的國內電影市場就像一個急於長大來證明自己的孩子,借鑒港台,借鑒好萊塢,但是盲目效仿只會「東施效顰」。

此外,戴錦華說,大量剛剛養成進影院看電影習慣的非電影觀眾成就了國產電影「質量低票房高」的現象。馮小剛說,垃圾電影多是因為有垃圾觀眾。話糙理不糙,電影公司為了使利益最大化就要迎合觀眾的需求,而觀影意識尚未覺醒的觀眾又占很大一部分。

青春初長成

國產青春片從開始的盲目跟風千篇一律,到後來的口碑票房雙撲街,在觀眾和網民的罵聲中逐漸長大。中國電影吃著人口紅利經歷了幾年的增長之後,也到了該思考如何提高影片質量的時候了。到了2016年,青春片的質量有所提升,表現比較突出的便是《誰的青春不迷茫》和《七月與安生》。周冬雨和馬思純也憑藉《七月與安生》一同拿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

《誰的青春不迷茫》改編自劉同的同名小說。學霸女主規規矩矩壓抑自己愛好的天文,背負著家人的希望,學渣男主放蕩不羈愛自由。兩個不同的軌道相交必然會形成巨大的衝擊,原來自由是這種感覺,原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是這種感覺,可真酷。這哪裡是學霸平淡生活里的星辰,簡直是一把熊熊烈火。故事主線也不在於兩人的感情,更多著墨在兩個生長環境和背景完全不同的人對彼此的影響,以及各自對於理想的追尋。

《七月與安生》作為雙生花題材的電影,是國產青春片的一次成功嘗試。這是一部女性心理主導的電影,從電影的英文標題soulmate便可了解一二。雖然有打胎、三角戀等狗血情節,但是立意的深刻足以弱化這些,從青春情感拔高到人性的矛盾。整個電影都在平靜地講故事述悲傷,自由與束縛、漂泊與安定、對於彼此的守護,把青年的迷茫與痛楚娓娓道來。編劇史航也曾表達自己的喜愛:「善意和深刻在《七月與安生》里完美的結合,這才是青春片該承載的東西。」

如果你細心一點的話會發現,很多國產青春片都有光線傳媒的身影:從《致青春》、《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青茫》一直到《秘果》。半路出家做電影的光線傳媒,從2006年發行第一部電影《傷城》之後,已經走過了十多年。這些電影的背後,光線的「青春戰略」也逐漸清晰。大數據平台藝恩的合伙人侯濤分析說:「國內幾家電影公司,風格都比較鮮明。比如,華誼作為老牌公司,比較傾向於大投入、大製作、大產出的電影項目。博納的港片資源豐富,比較多中大型的電影製作。

後進入的公司也會選擇一條相對於適合自身的路,光線第一沒有藝人經紀業務,也沒有大牌導演簽約,這是它的劣勢的本身。最近兩三年剛好市場上中小成本製作湧現了一批代表,包括一些動畫片(比如《大護法》)。光線在這一部分領域有很多嘗試,首先,這種電影投入相對較小,大量啟用新人製作成本相對會低。其次,它其實也想找一些市場有潛力相對市場不大的領域去做一些孵化開發,才會選擇這樣的一個切入點」

細數光線在青春題材上的嘗試:青春愛情、青春校園、青春犯罪等等,也是國產青春片發展歷程的縮影。在演員上大膽啟用新人,也使電影市場發生從演員帶火電影到電影捧紅演員的轉變。如鄭愷、歐豪、馬思純等。

(青春犯罪題材 《少年》劇照)

(2017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

回首剛過去的2017年,豆瓣2017電影年度報告評選出了十大華語高分電影,其中涉及青春題材的《嘉年華》《芳華》和《閃光少女》分別位列第一名、第五名和第九名。豆瓣評分均過7分。《嘉年華》聚焦未成年性侵,《芳華》追憶特殊年代又紅又專的青春,而《閃光少女》則將青春和二次元以及古風相結合,充滿勵志正能量。

16到17年的國產青春片,讓我們看到了青春片的更多可能性,可以講青春本春,成長的挫折和苦難,也可以揉進懸疑犯罪,更可以透過現象講人性本質。正如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所說,青春片和類型片的結合是未來國產片的大趨勢。「接下來往下走的話,觀眾肯定對現在的這種,跟現實結合相對緊密的青春片,他們會產生疲倦感,新鮮感肯定會減弱。那你要挑戰觀眾的神經,就要結合更多的類型。」

社會主義青春片

如果說之前懷舊系青春片偏愛將故事的時間線索置於世紀之交、「非典」等時期,再穿插幾首當年流行的港台歌曲便完成了對青春的致敬,那麼最近上映的《芳華》和《無問西東》則將時間線推到了上世紀,一個90後從未經歷過的年代,是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青春。

(《芳華》劇照)

這兩部電影涉及了獨屬於中國特殊年代的記憶,將青春片和文藝片相結合,在普遍向商業片傾向的市場中取得了票房和口碑雙高的成績。

(圖片來源:藝恩電影智庫)

這兩部電影不再局限於現代青年的記憶,擴展到了對於老一輩記憶的追思,有了歷史積澱和思想厚度。一群人的作惡,不公平的遊戲規則,無法擺脫的階級命運,告訴你除了非黑即白還有灰色地帶,這是《芳華》。從1923年的民國到2010年的現代將近一百年的跨度,每一個時段的青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這是《無問西東》。從一個人的青春,到一群人的青春,再到一個時代整個中國的青春,此時的青春片已經突破了一般的內核,具有了更大的格局和胸懷。

(《無問西東》劇照)

國產青春片的其他探索

「我抬手看了眼卡地亞的手錶,整整Burberry的羊毛西服的衣領,站得筆直而冷漠......」這話出自最近被網民噴得體無完膚的女律師之口,很多人說字裡行間充滿了郭敬明風。

郭敬明系列電影與其說是青春片,更不如說是大型奢華瑪麗蘇現場。影片和原著小說一樣,面向的是將要經歷和正在經歷青春的中小學生群體。從電影上映時間就可窺見一斑,電影多為暑期檔,正值學生放假期間。總之,在老阿姨接觸的同輩陣營中被批判得一無是處。可我也清楚自己也是從對於大人世界、物慾橫流的渴望和好奇中長大的。我的判斷也是產生於三觀成熟之後。看過並不可恥,不看也不代表高人一等。青春每個人都逃不掉,長大自會明白的道理,又何必急於一時以過來人的經驗告訴此時的少男少女。

同樣是身兼作家和導演的韓寒,其作品《後會無期》更像是文藝青年的理想國。幾個人,一輛車,就這樣上了路,遇到不同的人聊聊天談談情。理想主義面臨著現實的衝突,公路象徵著這一生,電影也延續了一貫的韓式幽默,自由、放縱、故鄉、孤獨。是國內公路片和青春片的結合的新嘗試。

國產青春片的網路營銷

在資本運作的電影市場,票房雖然不能完全反映影片質量,但也是一個必要條件。因此合適的營銷就顯得尤為重要。2012至2013年期間,觸屏智能手機剛剛興起,手機應用程序商店極大豐富了手機的上網功能,2013年上映的《致青春》正是當時借力網路的典型案例。青春天然自帶話題性,單單就微博來看,《致青春》官微自電影開拍起就運營的一年多時間裡,幾乎記錄了電影籌拍、開機、製作、上線的全過程。據統計,參與轉發《致青春》相關話題的微博名人,24個賬號,粉絲總數已經接近3.7億。

而在此前的2011年上映的創下3.5億票房的《失戀33天》,其總成本800萬,是國內最具里程碑意義的網路營銷案例。央視《第10放映室》稱,「《失戀33天》對中國電影的意義在於,它第一次挖掘出了一個可以複製的市場營銷模式。它把電影當成一個產品來賣,走完一整套的營銷路線,並作用了很多新招數。」《失戀33天》在上映之前,營銷團隊以《失戀物語》為主題,讓來自全國不同城市的年輕人講述自己的失戀經歷,然後通過各種社交平台擴散,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和共鳴,讓「失戀」成為一個影響一大批年輕網民的流行話題,進而帶動大家對電影的關注。

2014年至今,4G時代的普及使得移動互聯網迎來了全面發展時期。《移動互聯網藍皮書:中國移動互聯網發展報告(2017)》指出,2016年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大概6.95億,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達到10.93億。藝恩諮詢分析師認為,電影營銷正在成為除製作、發行和放映3個傳統環節之外,電影產業第四個細分服務流程,它也成為推動電影票房增長的新動力。 相對於傳統營銷的「三駕馬車」:海報、預告片、電視廣告來說,網路營銷更有效。現如今,全民參與電影宣傳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好口碑沒有好票房甚至遭遇惡意差評的境遇。比如《無問西東》上映之初曾懷疑遭遇惡意刷票事件。

(娛樂營銷人田金雙微博截圖)

路在何方

任何事物都要經歷從成長到成熟,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此刻的國產青春片也是如此。陪跑了青春片的青春,更加期待它成熟的樣子。不論是商業氣息還是心靈雞湯,爆米花文化還是文藝清新,存在即合理,其中並不乏佳作。但是希望出現更多具有情懷和責任感的作品,在迎合市場需求的同時能探討更廣泛的社會議題。雖然藝術和商業的結合使得作品免不了美化現實的境遇,但是我們終歸可以從中得到一點力量和勇氣,用來慰藉我們的精神,用來追求身外之物。

PS.你看過印象最深的青春片是什麼~ 歡迎來評論區打卡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考新聞 的精彩文章:

「直播答題」攻佔國民手機屏幕,「撒幣」營銷誰將勝出?

TAG: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