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族學者寫的一本書為什麼拯救了大明朝治下的千萬百姓?
對於剛剛登基的朱元璋來說,最迫切的工作恢復已經幾乎荒廢的農業生產。可是很多掌握農業技術的老農都在元末的大規模戰亂中喪生,很多官吏和百姓都不會種地了。就算朱元璋大量投入人力物力,全國農業生產依然是連年歉收。
就在這時,一本名叫《農桑衣食撮要》的書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農桑衣食撮要》的作者名叫魯明善,是元朝時的維族官員,其父迦魯納答思在元世祖和元仁宗時期官拜司徒,魯明善自己在元朝歷任廉訪使、達魯花赤等地方重要官職。
魯明善從小仰慕中原文化,對有關農業的技術和思想非常感興趣,認為只有以農為本才能讓百姓富足安樂。為了改變當時元朝統治者普遍不懂農業生產的問題,魯明善花費了好幾年的心血,完成了《農桑衣食撮要》這部重要的農業著作。
《農桑衣食撮要》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共一萬一千多字,有關農事的內容約有二百零八條,涉及氣候,農田水利,各種作物栽培,養蠶,家畜家禽,養蜂采蜜,糧食和種子保管,副食品加工,衣物保管等多個領域,內容豐富而實用。
更為難得的是,《農桑衣食撮要》的文字簡明易懂,就算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也能看懂,非常適合在民間推廣。另外,《農桑衣食撮要》除了系統地介紹中原漢地的農業生產技術外,還收錄很多少數民族地區的農業生產技術。
但可惜的是,《農桑衣食撮要》並沒有引起元朝上層應有的重視。但朱元璋發現了這本書的價值,下令由官府出錢在全國刊印推廣,所有的朝廷官學都要以《農桑衣食撮要》為教材,大明朝的所有官員也都要做到人手一本。
在《農桑衣食撮要》的廣泛傳播和指導下,明朝初年的農業政策幾乎沒有任何失誤,農業快速恢復和發展,元朝末年餓殍遍野的現象被徹底改變,大明朝的國力也是蒸蒸日上,為後來的「永宣盛世」打下了基礎。


※這裡的城牆果真是與眾不同,竟然數億塊城牆磚上都刻了人的名字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