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地安門在舊時的紫禁城中有何寓意?

地安門在舊時的紫禁城中有何寓意?

舊時,中國的宅院中為了方便行走,都會建一道後門。

不僅私人宅院有後門之說,北京城竟然也有個後門,這個後門指的是哪裡呢?

確切來說,這個「後門」指的不是北京城的後門,而是明清兩朝皇城的北門——地安門。

1951年拍攝的地安門,今已不復存在,平安大街從此處穿過

地安門,北京皇城四門之一,是北京中軸線上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之一。在明朝時稱為北安門。百姓都俗稱它為厚載門,有時候也稱為後門,與正陽門的俗稱「前門」相對應。

地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和隆慶五年(1571年)重修,到清順治九年(1652年)重建,並被改名為地安門。

在歷史上,地安門差一點被燒毀。《大清高宗皇帝實錄》中曾有記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四月十四日,諭「地安門外被火房屋,相距地安門甚近,該步營兵丁尚能保護地安門外,甚屬勇往。著施恩所有保護地安門人等,每人給銀二兩,以示鼓勵。」這項記載表明,地安門在歷史上曾險些被火焚,幸好被救護而未殃及,也表明了乾隆帝非常重視對地安門的保護。

在明清時期,地安門可不是一般人的進出之地,因為進了地安門,就是皇帝居住的區域,屬於皇城禁地。地安門由於是皇城的北門,所以,凡是皇帝北上出征巡視時大多要從此門出去,皇帝親祭地壇諸神時也要經此門而出。

鼓樓前的地安門大街

早年間,地安門內還設置了很多為皇宮服務的衙門,如尚衣監、司設監、司禮監、酒醋局、織染局、針工局、巾帽局、火藥局、司苑局、鐘鼓司、供用庫、蠟庫、帘子庫、兵器庫、皮房、紙房、安樂堂,等。

皇親國戚也大多住在什剎海周邊,地安門自然成了通往紫禁城的必經之路。此時的地安門可謂風光無限。

於是,只要地安門的中門大開,就表明皇上要從此門出行。於是,不少京城百姓們常聚集在地安門周邊,只為一度皇帝尊容。

宣統年間,末代皇帝溥儀整天在宮裡憋得難受,便買了輛汽車,有空就帶著妻妾、內務府大臣、護軍統領等到頤和園、香山等處遊玩閑逛。

清朝滅亡後,溥儀仍舊住在紫禁城內。每當他出城時,北洋政府的軍警機關接到命令後,立即在地安門周邊布好警戒,並在溥儀必經之路,清水潑街,黃土墊道,恭候溥儀出城。

有關地安門,有兩件事非常值得一提。

一件事是,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其中日本軍隊由朝陽門攻入北京城,而後一路燒殺搶掠,佔據了鼓樓。他們妄圖攻破地安門,直搗皇宮,甚至幻想一睹慈禧老佛爺的寢宮。然而,令日本軍隊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在地安門遇到了清軍的頑強阻擊。但最終失敗,情急之下,慈禧太后帶了光緒帝倉皇出逃西安,走的便是地安門。

另一件事是,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的軍隊驅逐出宮,走出紫禁城的末代皇帝回到了他的出生地——醇親王府,只是這最後一次從地安門走出來時,已風光不再,少了許多皇帝的威嚴。

後來,為了疏導交通,分別在1913年和1923年將地安門東西兩側的城牆拆除。到了1954年,整個地安門全部被拆除,開闢為路面。這座經歷了炮火硝煙,見證百年歷史的古老城門,現在已成了地名,與城區的其他街道別無二致。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

如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eijingCom 的精彩文章:

書是最好的化妝品 去北京哪些特色書店為氣質化個妝?

TAG:Beijing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