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民國大師的茶生活

民國大師的茶生活

茶是中國人的尤物。

梁實秋在《喝茶》中說,但凡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

魯迅對品茶有獨到見解。他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2004年在一次拍賣會上,魯迅珍藏的清宮貢品茶膏,現身公眾面前,震動了茶界,對魯迅喜歡品茶提供了有力的佐證。

民國大師的茶生活

對於喝茶,「苦茶庵」老人周作人更是有獨特的領會。

他說:「喝茶當於瓦屋低窗下,清泉當淥,用素雅的紫砂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對品茶感受,可謂獨得其妙。

老舍以為「喝茶自身是一門藝術。」他喜歡一邊喝茶一邊寫作,假如沒有茶,喝多少水都覺得不解渴。出國或外出體驗生活,都不忘隨身攜帶茶葉。

飲茶,能夠說是老舍一生的癖好。他在《多鼠齋雜談》說:「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

民國大師的茶生活

郭沫若喜歡喝茶,11歲就寫下了「閑釣茶溪水,臨風誦我詩」的句子。

1942年他寫劇本《孔雀膽》中,借主人公的口,說出本人的泡茶心得:「在放茶之前,先要把水燒得很開,用那開水先把這茶杯茶壺燙它一遍,然後再把茶葉放進這壺裡面,要放大半壺光景。再用開水沖茶,沖得很滿,用蓋蓋上。

這樣便有白泡冒出,接著用開水從壺蓋上衝下去,把壺裡冒出的白泡衝掉。這樣,茶就得趕快斟了。」

民國大師的茶生活

巴金喝茶用白瓷杯,抓把茶葉,用開水一衝,就開喝,滋味自然普通。

而且,他喜歡把茶葉丟在書櫃里,這樣,茶水就有了油墨的滋味,外人實在難以下咽。

制壺大師許四海看到巴金如此喝茶,就送了他一隻自製的仿曼生壺,還專程從家裡帶了一套紫砂茶具,為他表演茶藝。

一經大師之手,香味早已洋溢,巴金喜不自禁,一邊喝一邊感慨:「沒想到這茶還真聽許大師的話,說香就香了!」一口氣喝了好幾杯。

可見,好茶配好器,相得益彰,方得飲茶之趣。

民國大師的茶生活

那時候在北京城,有個地方叫「來今雨軒」,是個喝茶的地方,魯迅、林徽因、張恨水、李苦禪、蕭乾、林語堂、吳宓、羅素經常來此光臨。

「來今雨軒」不亞於「太太的客廳」(林徽因在家舉行的沙龍)、「慈慧殿三號」(朱光潛的家,曾辦有「讀詩會」)。

這兒就是民國時分老北京茶文化的一個縮影,當時的北京有很多相似的喝茶場所。

人們熱衷以茶待客,常約上好友到茶館喝茶;一些文人雅士的家裡,還備有精巧的茶具,招待來訪的好友。

民國大師的茶生活

張恨水在這裡寫下《啼笑因緣》,魯迅在這裡翻譯《小約翰》。

1921年1月4日,鄭振鐸、沈雁冰、葉聖陶、許地山等12人在這裡創辦文學研究會。

1936年中國書學研究會在此成立。

在他們的演繹下,老北京的茶文化變得活色生香。



? 版權聲明

圖片資料收集於網路,不作商業用途,僅分享欣賞,如有不妥之處請與我們聯繫!

歡迎各界紫砂愛好者

交流、問題諮詢可私信小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