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何昌貴、張維忠、陳羲明、邵佩英、苗培紅(2017年第48期
【十年】——
【十年】——紀念《書法報·書畫天地》發行500期
當代書法名家特刊(六)
何昌貴、張維忠、陳羲明、邵佩英、苗培紅
(姓氏筆畫排序)
藝術家簡歷
何昌貴字泊遠,號三境齋主,1954年出生於黑龍江集賢。曾任中國書協理事、隸書委員會委員,黑龍江省書協副主席,佳木斯市書協主席、市文聯主席,青少年書法報社原社長、總編,中國文聯第七、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書協第四、五、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佳木斯大學客座教授。2001年被中國書協授予德藝雙馨會員稱號,2004年被黑龍江省委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
隸書毛澤東《沁園春·雪》四條屏
隸書張復《山出雲》斗方
隸書岑參《逢入京使》橫幅
藝術家簡歷
張維忠中國書協理事、楷書委員會委員、書法考級中心考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國家開放大學藝術教育顧問。
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一等獎、2008·林散之獎書法雙年展獲獎、全國第十四屆群星獎金獎和全國第四屆正書展最高獎,5次在全軍書法大賽中獲一等獎,入選中國書協「三名工程」書法大展,在第七、八、九屆全國展等重大展項中獲獎入展30餘次。被評為京華書壇青年十佳和敦煌百家,被北京文聯授予繁榮首都文藝事業做出突出貢獻者榮譽稱號,被中國書協評為書法進萬家先進個人。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楷書蘇軾《前赤壁賦》中堂
楷書蘇軾《洞庭春色賦》橫幅
亦論「以行入楷」
□張維忠
無論主攻哪個書體都要學會融會貫通,正如孫過庭《書譜》所記:「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前人就此作過不少論述,在處處充滿誘惑力、書界百家爭鳴的當下,今以「以行入楷」為題而贅述,對此我的理解是楷書書寫過程中在注重法度和書寫速度的同時,還要辯證借鑒其它書體的結字、用筆和逸趣融入其中,以豐富其結字的變化、用筆的節奏、情趣的宣洩,進而最大程度地表現作者的內心世界和藝術表現力,這種書寫狀態與筆墨當隨時代是相一致的。
以行入楷可強「勢」。蔡邕《九勢》:「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矣,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藏頭護尾,國在其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故曰: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勢」在書學中十分重要,我認為其勢來源於形,有形必有勢,這種勢是運動的,充滿張力的。速度是勢的典型表現,當我們在書寫楷書時,揉入行草筆意,加快了書的速度,增強了線條的律動感,給本來法度森嚴的楷書注入動感,打破其靜穆的常態,此時楷書的態勢是充滿生機的,行草之筆或行草之意讓楷書活了起來,更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以行入楷可順「氣」。我覺得楷書創作的難點除了講「法」之外,就是作品的氣息貫通,這裡指的氣息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單字的氣息,二是章法的氣息。初學楷書都會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很難把基本的筆畫有機地組合起來,結字顯得生硬,究其原因就是缺少筆畫之間上承下合的氣息。對於一幅作品來說,指的是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呼應,書寫過程中注入行意就是增強楷書作品血脈貫通、氣勢連貫的「催化劑」,使作品更富有節奏感,通篇氣息更加通達。
以行入楷可添「味」。楷書要寫到位比較容易,而要寫出味道則很難。在書法創作中,「到位」和「味道」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如果寫得太到位了,將會失去味道,如果一度強調味道,必將導致「到位」的缺失。因此,能把一幅楷書作品寫出「味道」來是每一個書家都願追求的「夢」,要實現這個夢,仰仗「以行入楷」就是個很好的辦法。
以行入楷可活「法」。在五體中楷書是最講求「法」的。過多強調「法」,也是規律性的東西過多,會束縛作者書寫性情的發揮,有人說楷書不像行草書,難以寫出性情來。我覺得只要得法,楷書也是可以寫出性情來的。行楷書就是一個例證,再如,在講法的楷書中求變,在楷書中適當加入行草字,揉入行草筆意,何嘗不會讓楷書變得活潑和生動起來。
(有刪節)
藝術家簡歷
陳羲明1955年出生於福建南平。中國書協理事、草書委員會委員、書法培訓中心導師。國家一級美術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法導師、中國人大徐悲鴻藝術學院書法導師、湖南省書協駐會副主席、湖南省六合國學書院院長、全國「德藝雙馨」書法家稱號、湖南省首批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人才。
草書橫幅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草書對聯力行正道一生少得悟奇書半部多
草書條幅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藝術家簡歷
邵佩英1962年出生,天津漢沽人。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委員、天津市書協駐會副主席、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
作品曾獲第二屆中國翁同龢書法獎、第四屆全國楹聯書法大展全國獎、2013—2015年度書法報·書法海選蘭亭諸子提名獎,曾入展全國第七、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第三屆中國書壇蘭亭雅集42人展,第一、二屆中國書協會員優秀作品展等。
篆書毛澤東《沁園春·雪》四條屏
學篆贅言
□邵佩英
◎篆書在當代是小眾的藝術,比起其他書體顯得微不足道。畢竟篆書是以古文字為根基產生的藝術,又很早就脫離了實用性,離大眾越來越遠。如何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夠喜歡篆書,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中小學校在開設書法課程時,怎樣用喜聞樂見的表現手法,展現中國古文字的巨大魅力是關鍵。
◎篆書的學習從小篆還是大篆入手,一直爭論不休。我主張從小篆入手,而且從規矩入手,即從斯篆或清人鄧篆、吳篆學起為上策。孫過庭《書譜》所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這話同樣適用於篆書。開始如果不從規矩入手,後面越學越偏離正統,就會走入歧途,難以改弦更張。
◎篆書學習要備《說文解字》之類的字書,主要解決小篆用字規範的問題。但是,學習篆書的風格流派仍需要到清代篆書名家作品中「討生活」。畢竟《說文解字》只是一部字典,裡面沒有生動的書法用筆,沒有藝術性的結體布局。如同我們學習楷書不能去《新華字典》裡面學習字模一樣。
◎篆書臨摹要懂得臨帖技巧與原帖精神的關係,臨帖的目的是理解原帖的精神實質,需要仔細觀察、用心體驗。正所謂「察之尚精,擬之貴似」,臨帖重在追求形似神似,不僅字形與原帖接近,而且與原帖精神氣質高度吻合。
◎篆書學習雖然提倡「實臨」,但切不可誤解了「實臨」。比如,原帖上的某個字作者寫的字形不正,如果我們臨帖也學著寫歪就是誤解了。有的是原帖作者無意寫歪的,有的是原帖剪貼時出現的偏差。臨帖時還是要寫正,不可「囫圇吞棗」,以偏「蓋」全。
◎很多古文字字形是對稱的,我們臨摹篆書追求的是視覺上的對稱,而不是機械的、工藝化的對稱。無論是弧線、斜線或彎線,都不是絕對的對稱。有些人講「把字形摺疊起來對著陽光反面看要重合」,這是錯誤的觀念,誤導了我們初學者,切不可取。
◎篆書學習要選好帖。同樣的一種字帖,有不同的版本和出版社。比如《泰山刻石》既有幾十字的也有字數最多165字的,我們選哪個版本?當然首選165字的。字數多,且年代遠,自然刻石殘損的就相對少些,字口清晰,容易辨認,臨摹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篆書的中鋒用筆是常態,藏鋒、回鋒不一定是常態。通常起筆要藏鋒,「搭筆」處就不用藏鋒。有些橫畫、豎畫寫到頭可能會回鋒,有些需要「空提」收筆,就不需要回鋒。篆書的用筆雖然沒有行草書豐富,但寫好篆書依然要依靠用筆表達書寫者的意趣、情感、審美和追求。
◎「篆引」的概念需要我們學習篆書者牢記,篆書取「縱勢」,隸書取「橫勢」,「篆引」就是鑒別的法器。篆書或婉轉暢達或古雅清麗,隸書或開張恣肆或廟堂端莊,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氣象。「勢」在書法創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學習篆書務必學會表達「篆引」的意味、意趣和意境。
藝術家簡歷
苗培紅又名培軒,號子牛。1949年出生,山東鄒平人,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首屆書法碩士生課程班。中國書協第四、五屆理事,教育委員會副主任、書法培訓中心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院高研班導師,解放軍美術書法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委員,原北京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首屆全國「三名工程」書法展50名獲獎者之一。
楷書節錄《孝經》小品
楷書有玄奘法師小品
論書心語
□苗培紅
吾認為學書三忌:一忌見異思遷、朝令夕改,學書無定則。二忌不臨帖、不學法,只想獨創一體,而任筆為體、糊塗亂抹,追求低俗的個性化。三忌跟風追風,結果是無古人無自我,是真正的書奴。
書法是藝術,學習書法必須遵循其藝術規律,別無他路可走。書法過去突出規範性,現在突出趣味性;過去強調技法第一,現在強調形式和風格特點;過去是實用性,美用合一,現在是看展廳效果,藝術性。但是有三點不能變:一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書法藝術不能變。二是毫不動搖的繼承傳統不能變。因為書法藝術是一脈相承的,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是書法藝術為誰服務的問題不能變。也就是說書法藝術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不能變。
字不是寫出來的,不是練出來的,是學問養出來的。這話很多人在說,林散之說過,歐陽中石先生說過,書法界的同道也在說。想一下不無道理,書法是文化,寫書法之人必須有文化有學養;書法是藝術,又必須具備嫻熟之技法。文化不深也能寫好字,但很難成為大家。只有學養而缺少書法技法的學者之人,有一點是必須肯定的,他們的字不俗,不甜,很質樸。如我們見到的季老、文懷沙先生的字均屬這種情況。
要使自己的書法更加完美,就要不斷增加學養,不斷增加修養。看來,學養、技法、修養都應該不斷地提升。
一個書法家必須具備嫻熟的傳統技法,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人生閱歷,高尚的人格品質,這是我始終追求的目標。(有刪節)
《書法報·書畫天地》發行500期


TAG:書法報·書畫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