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現存半部《聊齋志異》蒲松齡手稿收藏於遼圖 一半在舊書堆中發現 一半從哈爾濱追回

現存半部《聊齋志異》蒲松齡手稿收藏於遼圖 一半在舊書堆中發現 一半從哈爾濱追回

在遼寧省珍貴古籍特展上展出的《南柯記》

在遼寧省珍貴古籍特展上展出的《聊齋志異》手稿

在遼寧省珍貴古籍特展上展出的《抱朴子》內篇

被譽為遼寧省圖書館「鎮館之寶」的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現存《抱朴子內篇》唯一宋刻本、晚清國學大師羅振玉先生珍貴藏書……

這些珍貴的古籍,就保存在我省內各個圖書館及文博單位中,其中不乏海內孤本等。

《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

唯一現存作者手稿的文學作品

遼寧省內現存古籍文獻數量大約在150萬冊左右,大多數收藏在公共圖書館、高等院校圖書館、科研及文博單位等。

其實,我省地處山海關外,清代以前一直是文化欠發達地區,社會上文化典籍流傳不多。清代以後,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地位逐漸得到提高,文化也隨之得到較大的發展。古籍文獻從關內大量流傳到遼寧地區,到這一時期公私古籍收藏量才逐漸增多。

其中,最為著名的要數遼寧省圖書館所藏的半部《聊齋志異》手稿。

據專家介紹,這部手稿是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蒲松齡生前手定的清稿本。所謂手稿,即為蒲松齡本人所寫,《聊齋志異》也是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唯一現存作者手稿的文學作品。

遼寧省圖書館現存《聊齋志異》8本,所謂清高本,是經過謄寫之後整理出來的稿本,所以在古籍中可以看到頁面字跡清秀流暢,並無修改塗抹,有用紅色筆標註出的句讀痕迹。

另外,保存下來的《聊齋志異》在上世紀50年代經過修復,宣紙加襯,做成金鑲玉裝,使這部書由原來的四冊改成現在的八冊,保護了原始書頁。

那麼,珍貴的《聊齋志異》是怎麼來到遼寧省圖書館的呢?

半部《聊齋志異》輾轉流傳到我省

另外半部再無蹤跡

《聊齋志異》的寫作大約在康熙前期,先是邊寫邊講給人聽,然後再進行修改,到康熙中期定稿,歷時40餘年。但是,當時蒲家貧寒,無法刊行,所以只有抄本,而無印刷版本流傳。

因為一些原因,蒲松齡的後代子孫攜帶《聊齋志異》手稿定居東北瀋陽,將手稿傳至蒲英灝手上。

蒲英灝當時供職在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幕府,依克唐阿得知蒲英灝是蒲氏後代,藏有《聊齋志異》手稿,便向他借閱。蒲只好先借了半部給他,歸還後再借出另一半。可此時依克唐阿進京參戰,又病死在北京,他所借的半部手稿也從此石沉大海,再沒了蹤跡,成為無法彌補的遺憾。

而據介紹,剩下的半部手稿,也同樣是經歷曲折,才流傳至今。

蒲英灝去世後又將剩下的半部手稿傳第五子蒲文珊。可是這半部手稿後來也丟失了。

1947年冬,遼寧省西豐縣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員劉伯濤到元寶溝村檢查工作,在農會舊書堆中發現一函兩部褪了色的藍布皮線裝書。他翻開書頁,《聊齋志異》四個字映入眼帘。後經蒲文珊辨認,這就是那丟失的蒲松齡手稿的一半。而另一半手稿,經追查被帶到了哈爾濱,後來也終於被寄了回來。至此,這半部手稿終於重新完璧歸趙。

1950年,蒲文珊將這半部手稿交給國家,後轉交東北圖書館及遼寧省圖書館收藏至今,經專家鑒定確為真跡,系海內孤本。

稿本共兩函四部,是八冊原稿中的一、三、四、七冊,除30篇系他人代抄外,均為蒲松齡手跡。

「認識甲骨文最多」的晚清國學大師

羅振玉藏書近20萬冊存於我省

郭沫若曾評價說,羅振玉對殷代甲骨的搜集、保存、考釋,實在是中國近三百年來文化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項事業。

羅振玉是我國近代甲骨學、考古學、敦煌學、金石學等領域頗具造詣的一位學者。他最早整理了出土於1908年的漢晉木簡,最早整理了出土於1922年的漢靈帝熹平年間立在洛陽太學門外石經上的殘字。如今所能看到的甲骨文字一共有8000多個,其中由羅振玉辨認出來的就有500多個,他也堪稱世界上認識甲骨文最多的一位。

羅振玉是江蘇人,生於1866年,出身於一個舊式書商之家,幼讀私塾,16歲考中秀才。成年後他在江西一個巨紳家教書,接觸到東家的豐富藏書。在教書的第三年,這位巨紳突然去世,羅振玉一方面表示哀悼老爺拒絕接受一年的工錢,另一方面表示要留下東家的幾件舊書和字畫作為紀念。於是羅振玉精心挑出百餘卷唐人寫經、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畫,滿載而歸。從此,羅振玉變成了古玩字畫商,名聲也越來越大。

當1921年前後,北洋政府賣出故宮大內檔案時,羅振玉當機立斷,以三倍的高價一舉買回了這批檔案,從而更加豐富了他的收藏。

1928年,羅振玉從天津移居旅順,新建一座三層藏書樓,名為「大雲書庫」,內藏書估計有三十餘萬卷。1948年,羅家後人將藏書捐獻給人民政府,後被轉交給現在的遼寧省圖書館和大連市圖書館,成為大連市圖書館的珍貴館藏。

據統計,遼寧省圖書館藏有羅振玉先生所藏善本16010冊、家刊本約4萬餘冊;大連市圖書館藏有羅振玉所藏的古籍文獻9萬餘冊,家刊本4萬餘冊。

現存宋版《韻補》

是最早系統研究古代音韻學的著作

在我省珍藏的各種古籍中,公元五到六世紀的《法華經》殘片,是迄今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梵文《法華經》寫本,《諸佛要集經》則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佛經譯本。

在遼寧省圖書館所藏的宋元版古籍,有近100部之多,大部分出自原北京清宮,很多是古籍精品、為海內外孤本。如宋版《抱朴子內篇》,是現存《抱朴子內篇》的唯一宋刻本;又如宋版《韻補》,是最早的系統研究古代音韻學的著作;宋代鄧椿所撰宋版《畫繼》,劉道醇撰宋版《五代名畫補遺》是世上現存屈指可數的南宋臨安陳起父子所刻書。在古籍業界均享有盛譽。

此外,明代浙江吳興閔齊伋、凌濛初兩大富族輯評校訂,並採用套版印刷技術印刷,後人稱為閔版書,也稱閔凌刻。遼寧省圖書館藏閔版書達119種,為國內收藏閔版書之最。

比較引人注目的我省比較獨特的藏書還包括,遼寧省圖書館藏清代殿版書600多種、1000多部,可與北京故宮殿版書媲美。這些殿版書大部分來源於瀋陽故宮,文字多用漢文,兼有滿文蒙文,版式開闊,刻工整潔,印刷精良,在歷代刻本中別具一格;大連市圖書館收藏明清時代所刻中國通俗小說150種(不包括戲曲),有明刻本、明抄本、清初刻本、清抄本、滿文本、滿漢合璧本、日本刻本、抄本、朝鮮刻本,很多為海內外孤本,是國內外收藏明清小說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

來源:華商晨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國家圖書館,你又雙叒收了一件贗品!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