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牌上看著都是中國字,放在一起咋就不認識呢?」
想和娃去博物館接受文化熏陶,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這樣的尷尬:
一看文物看不懂,再一讀展牌也讀不通……上面明明寫的都是中國字,放在一起咋就不認識了呢?
一句話讀完全文:
看懂展牌=獲取文物的基因密碼
看不懂情況一
「名字老長老長了」
博物館,總能見到名字非常長的文物,尤其是瓷器。舉個栗子:
大瓶:「敢叫我的名字嗎?」
我:「不敢、不敢……」
好傢夥,乾隆爸爸的一個瓶子,光名字就有21個字。不要說懂了,一口氣讀下來能把斷句讀對都不容易……
-拆招-
文物的名字很重要,相當於它的身家背景。讀一個名字等於做了一篇閱讀理解,但不要怕,其實取名字也是有套路的。
通常來說,文物名字是按照以下格式取的:
【時代】+【特徵】+【通用名】
而中間部分的【特徵】,可以無限加長……
朵朵還在文末準備了隨堂考,看看你能答對不?
看不懂情況二
「都是中國字,一個不認識」
要說生僻字最多的地方,博物館一定能上榜,有時候看一場展覽,最後連文物的名字都認不全,簡直要難到懷疑人生。舉個栗子
匜盂鑒甗鼎簋盨敦???這些「奇葩」的字是從哪裡來的?
其實,這是文獻典籍中的名稱和考古學家已經發現的器物能對上後,就按照古人的叫法,給文物起了名字。
-拆招-
按照上圖的順序,從左至右是古人的蒸鍋、放吃的的、喝酒的器物。
遇到這種情況,有2種小技巧:
1)用「手寫輸入法」百度之~
2)看展牌上的英文名,翻譯不出來的都會有拼音代替。
除了這些你能查到的字,還有一些字,你不認識、我不認識、連字典都不認識……比如下面這個:
大家在心裡默念這四個字的時候,是不是跟朵朵一樣:「什麼父乙觥(gōng)」?
-拆招-
對於第一個字,朵朵只能說,這些字基本上都是按器物上的銘文描畫出來的,有的連字典里也查不到,甚至發音都沒有!
不認識?太正常了!一點也不丟人~
隨著《如果國寶會說話》、《國家寶藏》的熱播,朵朵非常欣喜的看到越來越多的大朋友小朋友走進博物館。
一方面,咱們自己要提升自學能力,找到在博物館中學習的方法;另一方面,也真心希望博物館的老師們,要多多為「博物館小白」們著想,做出更多「看得懂」的好展覽呀~
「朵朵一問」
「更多小技巧」
答對的小夥伴給自己點個贊吧~


TAG:耳朵里的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