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備:成也桃園,敗也桃園!

劉備:成也桃園,敗也桃園!

大江東去,浪淘盡,一時多少英雄豪傑。君不見,奇謀跌出,良策紛紜,一將成名萬骨枯。鬧哄哄,你方唱罷,他登場,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了嫁衣裳。三國紛爭,為一統,管他姓劉還是張,大江歌罷掉頭東,只留桃園有餘香。

孫劉聯盟火燒赤壁,使得曹孟德統一天下的宏願化為泡影,為劉備贏得了喘息的機會。劉備全盛時,曾率70萬大軍與曹操會獵漢中,殺的曹操丟盔棄甲差點兒成了第二個袁紹,這一戰三足鼎立之勢已成。可見,劉皇叔是不懼曹孟德滴!但何以後來敗於實力不如自己的東吳孫權呢?

桃園三結義 兄弟誓殺敵

劉備是個織席販履之徒,張飛是個賣肉的屠夫,關羽是個殺人在逃的罪犯,三人都在是市井做點小生意謀生。一次偶然的打架鬥毆的機會,使得一個有皇室背景、一個有點錢糧、一個武藝高強的三人走到了一起,他們義結金蘭,立下「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誓言。

生逢亂世,他們東拼西借,招募兵勇,樹起了「中興漢室」的大旗。兄弟三人一路坎坎坷坷,先期只要誰討逆,就跟著誰干,但是終究一事無成。但是劉備完成了兩件大事,一是認祖歸宗,皇帝尊稱他為劉皇叔,有了正統之名;二是在徐庶被曹操脅迫走後,他與諸葛亮完成了隆中對,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

劉關張從無立錐之地,到借得「荊州」,然後一步步在蜀中擴大地盤,可以說是兄弟誓死拼殺打下來的天下。雖然在劉備稱王后,張飛、關羽這兩位五虎上將一個在閬中帶兵,一個在荊州留守,但是從每次劉備對關張二人的封賞可以看出桃園結義的兄弟情從未改變。

小結:可以說,是劉備把關張二人帶上了正途,而關張二人同樣成就了劉備的宏圖大業。兄弟之情,比海深,比天高,再次證明了「一個好漢三個幫」的民諺。但是,可以共患難,能夠同生死嗎?劉備告訴你,能!可是,這個「能」也斷送了劉備中興漢室的夢想。

關羽敗走麥城 張飛喪命閬中

關羽和張飛無疑是成名悍將,但二人都有致命的性格缺陷。一個驕傲自負,一個嗜酒殘暴,正是性格的缺陷導致二人命喪黃泉。

關羽夜讀春秋的佳話,千古流芳。但羽畢竟是鎮守一方的諸侯,不具備通觀全局的眼光,即使是有,也因為不在其位,往往有所差池。所以,得知劉備在漢中擊潰曹操後,便按捺不住建功立業的心情,認為這是夾擊曹操的良機,而把諸葛亮讓他堅守荊州的任務拋到了九霄雲外,主動出擊攻打曹操的軍隊。

當是時,孫曹已經結盟,在得知關羽的行動後,呂蒙主動出擊偷襲荊州成功。不能說關羽不精明,但他在識人用人方面確實發生了錯誤,兩名留守的將軍投降孫權,使他無有退路。關羽敗走麥城,落得個身首異處。

再說說張飛,張飛得知關羽的死訊後,日思夜想要為哥哥報仇,整日酗酒,毆打官兵,以至於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終於,在睡夢中,張飛被部下刺死,頭顱獻於孫權。

小結:為將者,愛護官兵是首要的,服從命令是必須的。但是,關羽在沒有請示劉備和諸葛亮的情況下,主動出兵,豈不是己之過乎!張飛要比關羽服從命令些,但在家仇國恨面前,把私仇擺在了第一位,以至於忘記了國恨,豈不是因小失大嗎?張飛是個性情中人,關羽是個自負的人,二人膽敢不把軍法放在眼中,豈不是桃園結義之故嗎?

成也桃園 敗也桃園

劉備能對關張的死訊置若罔聞嗎?顯然不能!

但此時,劉備已經是蜀漢的皇帝了,在文臣之首諸葛亮和武將之首趙雲的勸諫下暫緩發兵討伐孫權。但最終劉備還是發兵了,而且是傾全國之兵要消滅東吳。劉備的理由是,縱然沒有關張二兄弟死於東吳之手,東吳遲早還是要消滅的,而曹魏政權要強於東吳,為什麼不避強就弱呢?但劉備忘了一點,也許時機不對。三足鼎立,往往是兩弱對一強,既然曹魏最強,為何不延續孫劉聯盟呢?還是私仇在作祟。

反觀孫權,一個比劉備小三十歲的晚輩反而要比劉備冷靜一些。先是求小妹與劉備破鏡重圓,後又解釋呂蒙殺死關羽的原因,意在說明並不是自己的意思。同時,面北對曹丕稱臣,卸掉兩線作戰的困擾,還重新起用了大都督陸遜。

相反,劉備在作戰時反而不帶軍事諸葛亮了,要靠一己之力戰勝東吳。事實證明,夷陵之戰,劉備正是敗在不察天時上,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落了個白帝城託孤的下場。如果劉備能帶上能借來東風,善於用火的諸葛亮,想一想,定不會有此一敗!

小結:劉備稱帝,加大了他一意孤行的籌碼。正如劉備所說,縱使不為關張報仇雪恨,也是一定要討伐東吳的,但是為什麼不緩緩圖之,而要畢其功於一役呢!劉備是想借為關張報仇的由頭,一鼓作氣滅掉東吳。這未嘗不可,但為什麼不讓諸葛亮徐徐而進呢?沒有秦皇漢武的武功韜略,卻偏要逞強而為之,豈不為天下之大忌乎?

劉備常被對手罵為假仁假義之人,大耳賊!他沒有對不起關張兄弟,可謂仁至義盡,反倒是關張二人的死拖累了劉備。兄弟的事業,只剩孤一人,劉備英雄遲暮。於是,劉備犯了急躁冒進的毛病,稱帝後,加速了作戰的步伐,欲速則不達。試想,劉備死後,在諸葛亮的主政下,三足鼎立不是繼續延續嗎?如果劉備不死,緩緩圖之,試想曹丕和孫權怎麼會是他的對手呢?在這裡,不得不提一下老司馬,他是最會隱忍以待時變之人,熬死了曹操、諸葛亮,湊準時機發動宮廷政變,奪權成功。最後,三國不是毀在了劉、曹、孫之手,而是司馬炎消滅東吳,建立晉朝,統一了全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思堂 的精彩文章:

TAG:三思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