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故紙堆中話梨棗——古籍版本類型及其稱謂簡介

故紙堆中話梨棗——古籍版本類型及其稱謂簡介

故紙堆中話梨棗

—古籍版本類型及其稱謂簡介

版本,最初是專指用木板雕印的書本,後泛指一切稿本、寫本、抄本、雕印本、排印本等。作為版本學上的專有名詞——版本,則指同一部書在編輯、傳抄、刻版、裝幀、乃至於流通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形態的本子。翻閱不同的本子,我們常常會發現紙質、墨色、字體風格、印刷方式等差異,這就涉及到版本類型及其稱謂的問題。

中國古籍的版本類型與版本稱謂是極其複雜的。由於時代、地區、出資情況、印刷類型等有所不同,各種本子之間,必然產生差異而具有不同的特徵。在這裡,我們以館藏古籍為例,對一些常見的版本類型和版本稱謂作一簡要介紹。

古籍有寫本和印本。寫本歷史源遠流長。在雕版印刷發明之前,古籍都是寫本;雕版印刷發明之後,古籍寫本仍然不少。寫本種類中包括寫本、稿本和抄本。

寫本:指成書時以手寫形式流傳的本子。凡運用寫本概念,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時代早,唐宋時期手寫傳抄的書籍多以寫本名之;二是地位高,無論時代早晚,一書的傳抄凡出自名流學者之手,往往也以寫本名之;三是涉及宗教,如《敦煌遺書》佛經寫本。

稿本:指著者的原稿。稿本又分為手稿本、清稿本等。手稿本是著者親筆寫成的稿子。清稿本是指用以增補、校訂或付印的著作謄清本。

漢諸葛忠武侯年譜一卷/(清)楊希閔編 稿本

居業堂詩稿不分卷 /(清)李馥撰 稿本

抄本:在古書版本著錄或行文中,「抄本」這一稱謂經常出現。凡依據某種底本而再行傳寫者,均可稱之為抄本。

梅巖集十卷/(宋)胡次焱撰 清遠碧樓劉氏抄本

河東先生集十五卷/(宋)柳開撰清善耕顧氏文房抄本

除寫本外,印本亦是中國古籍的一大類別。雕版印刷大約在唐代就已出現,經宋元明清的持續發展,印刷技術不斷提高,版本類型日益豐富。從製版工藝上區分,印本大致可分為刻本、活字本和套印本等。

一、刻本

刻本,亦稱刊本、槧本、鐫本,均指雕版印刷而成的書本。雕版,是指將書稿按照一定的行款字數寫出版樣,描繪出邊欄界行、版口魚尾,然後反貼上版,依樣雕刻。印製時敷墨上版,然後鋪紙印刷。刻本種類繁多,根據刻書單位性質的不同,又可分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一)官刻本:簡稱官本,指各級政府及附屬機構所刻的書。如京本、監本、經廠本、殿本、局本、書院本、郡本、府本、州本、縣本等。歷代官刻本,由於公帑寬裕,歷來開本鋪陳,行格疏朗,版式整肅,印紙考究。

(1)殿本:清代武英殿所刻的書。武英殿刻書始於康熙十九年(1680),是清代中央刻書的主要部門。「清初武英殿版書籍,精妙邁前代」。嘉慶以後,武英殿刻書日漸衰落,至光緒初年,已徒有其名,不復當年。

萬壽盛典初集一百二十卷/(清)王原祁纂修(清)王奕清纂修

清康熙五十四年至五十六年(1715-1717)武英殿刻本

音韻闡微十八卷韻譜一卷/(清)李光地修 (清)王蘭生編纂 清雍正武英殿刻本

(2)藩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書。藩府刻書的特點通常是校勘精審,紙墨精良,版印精湛,為歷來學者和藏書家所珍重。

詩緝三十六卷/(宋)嚴粲述明嘉靖趙府味經堂刻本

洪武正韻十六卷/(明)樂韶鳳、宋濂等撰明肅府刻本

(3)局本:清代各省地方官書局所刻的書。官書局是清末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它產生於雕版印刷日趨沒落、新的印刷技術日漸興旺之際。最早創建的是江南官書局,即金陵官書局的前身。隨後,各省也相繼建立了官書局,如浙江書局、崇文書局、廣雅書局、湖南書局等。

蘇詩查注補正四卷/(清)沈欽韓撰 清光緒二十年(1895)廣雅書局刻本

漁洋山人古詩選三十二卷/(清)王士禛編清同治五年(1866)金陵書局刻本

(4)書院本:各地書院所刻的書。書院屬於文化教育機構,為了滿足學子的讀書要求,也為了傳播思想文化,因此常常刻印書籍。書院師生學術水準較高,在刻書的選擇上往往有自己的見解,校勘上也頗為精細,因此書院本質量較高。

韻辨附文五卷/(清)沈兆霖撰 清同治十二年(1873)東川書院刻本

明滇南詩略十卷首一卷/(清)袁文典輯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華書院刻本

(二)坊刻本:指唐代至清代各地書商坊肆刻印的書本。坊刻本的目的在於行銷,從中牟利。故一方面常常花樣翻新來吸引讀者,以求速售。如兩節版、竹節欄、插圖、繡像、全相等;另一方面也千方百計節省版面,降低成本,因此在校勘精粗、版式風格、書品價位上顯得不高。所以,「坊刻本」之稱,多少帶點貶意。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清)曹雪芹撰 清三讓堂刻本

繪風亭評第七才子書琵琶記六卷附第七才子書琵琶記釋義/

(元)高明著(清)毛綸評,清龍文堂刻本

(三)家刻本:指私家出資或主持刻印的書本。自宋以來,私家刻書歷代都有,如黃善夫本、汲古閣本、天一閣本等。它與坊肆刻書不同。坊肆刻書專迎時尚,汲於發行,旨在營利。而家刻本是為了推廣聖賢、先輩、師友等人的某種思想或學說,不以營利為主。家刻本大多校勘精審,刻印精良,書品考究。

涇林詩文集八卷/(明)周復俊撰 明萬曆二十年(1592)周玄暐刻本

幔亭集十五卷/(明)徐熥撰 明萬曆徐(火)勃刻本

二、活字本

北宋畢昇首先發明了泥活字。元代農學家王楨成功使用木活字印書。進入明、清時代,木活字印製技術已相當盛行。金屬活字包括銅、錫、鉛等活字,其中以銅活字印書較多。所有上述各種質料活字排版印刷的書本,都稱為活字本。

左圖:四西齋決事八卷/(清)孫鼎烈撰

清光緒三十年(1904)武林木活字印本

右圖:青浦續詩傳八卷 /(清)何其超輯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3)熊祖詒木活字印本

三.套印本

所謂套印本,就是用兩種以上的顏色套版印刷的書本。套印的產生標誌著雕版印刷技術的重大進步。中國傳統的套版印刷技術發展分為兩個階段。初期階段是在一塊雕好的版片上分別塗上不同的顏色印刷,這叫作敷彩印法。至明代後期,浙江烏程凌、閔兩家又把套印技法推進到一個新階段。進入清代以後,這種技法繼續發展,它已不是初期一版分色套印的敷彩印法,而是分版分色套印,這是印刷技術上的一大進步。

楚辭十七卷/(漢)王逸敘次(明)陳深擬點 明萬曆吳興凌毓枬朱墨套印本

杜工部集二十卷首一卷/(唐)杜甫撰(明)王世貞、王慎中評

清道光五色套印本

到了近代,隨著西方現代印刷技術的傳入,雕版印刷成本高、周期長、效率低等缺點開始凸顯,許多出版家順應潮流,開始採用石印、鉛印、影印等現代化製作方式。

鉛印本:採用現代鉛印技術排印的古籍。

蓮友齋詩鈔二卷詩餘一卷/(清)王希曾撰

清宣統二年(1910)漢口書局鉛印本

孫註適軒尺牘八卷/(清)徐菊生撰 (清)孫震咸注

清光緒上洋珍藝書局鉛印本

石印本:以葯墨書寫於特種葯紙上,用石頭製版印刷的書。石印首先出現在上海,隨後,石印技術風靡全國,曾一度取代雕版印刷的主導地位,在古代文化的傳播上作出了重要貢獻。

碧血錄五卷/(清)莊仲方撰 (清)夏鸞翔繪圖

清光緒八年(1882)上海同文書局石印本

歷代名臣言行錄二十四卷/(清)朱桓輯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京都博文齋石印本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中國古籍浩如煙海,版本類型名目繁多,情況複雜,在此僅舉其一隅,略為介紹,有不當之處,敬請大方之家批評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師大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入藏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館藏善本介紹:余闕及其《余忠宣集》

TAG:福建師大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