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葯食的四性五味

葯食的四性五味

五味是通稱的酸、甘、苦、辛、咸五種藥材滋味。是醫家在長期實踐過程中,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用"五行學說"總結歸納而成的。

藥物的五味是通過長期的用藥實踐所獲得的療效而確定的。它不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也是藥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酸收澀、甘緩急、苦燥濕、辛發散、咸軟堅——這是關於五味所代表的藥物作用最早的總結和概括。

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及澀味。

淡味能滲能利,有滲濕利小便的作用,一些滲濕利尿葯多具有淡味。淡味葯多用於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等病症。

澀味與酸味葯作用相似,也有收斂固澀的作用,故本草文獻常以酸味代表澀味功效,或與酸味並列來標明藥性。

由於《神農本草經》沒有提到淡味,後世醫藥學家多宗五味之說,不言六味。

五味也有陰陽的分屬,即辛、甘、淡屬陽;酸、苦、咸屬陰。

五味對應五臟分別為: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腎。

體現的作用是:

辛味葯以散肺氣之郁;

甘味葯以補脾氣之虛;

苦味葯以瀉心火;

酸味葯以斂肝陰;

鹹味葯以補腎虛。

五味的具體表現:

酸味能收能澀;甘味能補能緩;苦味能泄能燥能堅;辛味能散能行;鹹味能下能軟。

酸味:

能收能澀,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酸味。

故具有酸味的葯多用於治療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久痢、遺精滑精、遺尿尿頻、月經過多、白帶不止等症。

代表藥物如山茱萸、五味子能澀精斂汗;五倍子能澀腸止瀉。

甘味:

甘就是甜,能補能緩,有滋補和中,調和藥性及緩急止痛的作用。

一般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甘味,故甘味葯多用於治療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中毒解救等。

用於治療虛證的滋補強壯葯,如党參、熟地;

和拘急疼痛調和藥性的藥物,如飴糖、甘草等,皆有甘味。甘味葯多質潤而善於滋燥。

苦味:

能泄能燥能堅,有清泄火熱、泄降逆氣、通泄大便、瀉火存陰等作用。

苦味葯多用於治療熱症、火症、氣逆喘咳、嘔吐呃逆、大便秘結、濕熱蘊結、寒濕滯留等病症。

一般清熱、瀉火、通便、燥濕葯多具苦味。

如大黃,適用於熱結便秘;杏仁,適用於肺氣上逆的喘咳;梔子,適用於熱盛心煩;黃柏、知母用於腎陰虛虧而相火亢盛的痿症,具有瀉火堅陰的意義。

辛味:

能散能行,有發散解表,行氣行血的作用。

一般解表葯、行氣葯、活血葯多具辛味,故辛味葯多用治外感表症及氣滯血瘀等症。

治療表症的藥物,如麻黃,薄荷;

治療氣血阻滯的藥物,如木香、紅花等都屬於辛味葯。

鹹味:

能下能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

一般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

鹹味葯多入腎經,有較強的補腎作用,用於治腎虛症,還有些鹹味葯走血分,有清熱涼血的作用,主治熱入營血的病症。

比如,中藥瓦楞子能軟堅散結;芒硝能瀉下通便等。

作為葯食中的五味,不一定是用以表示藥物的真實滋味,更主要是用以反映藥物作用在補、泄、散、斂等方面的特徵性。

了解藥食的四性五味,從而了解各種藥物所具有不同滋味與醫療作用之間的若干規律性的聯繫,對自身依據體質選擇葯食,防病治病有很重要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女孩收養的4隻貓咪最近吃飯後會出現不同尋常,女孩觀察後笑噴了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