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化界的新時髦:舌尖上的中國標準

文化界的新時髦:舌尖上的中國標準

中餐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




文/陳嘉辭




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吃的不僅僅是食物和環境,還有傳承和意境。大眾點評黑珍珠餐廳指南的發布,不僅嘗試建立基於中國飲食文化特色的餐廳評價體系,更顯示出向全世界傳播中華飲食文化的自信。




「真正會吃的是中國人。」新中國第一代女廚師、京幫菜宗師胡麗妹從業半個多世紀,這是她最大的感觸。




上世紀80年代起,成為國家名廚的胡麗妹,為不少中央領導人烹飪過佳肴,也在外交場合接待過很多外國人。「外國人是用眼睛來吃中國菜,因為他們不懂中國菜的妙處,只覺得好看,吃菜前總要拿相機拍一下;真正會吃的是我們中國人,因為流派多,每天換一個流派吃,也要半個月才能把十六個流派的菜吃完。」




在胡麗妹看來,中國人吃的不僅僅是各流各派的技藝和菜式,還有那流淌在歷史傳承中的菜肴傳統與文化。這種傳承與文化之妙,恰似詩人木心的形容——「淡淡地濃,濃濃地淡」。




一方水土,養一方文化,越能體現當地文化精髓的東西,越有味道。




中國飲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子集,須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同情與理解,才能嘗到中國飲食的真味。




越中國越高級,飲食尤其如此




近幾年來,以中國元素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再次在歐美時尚界吹起了中國風,鋒芒畢露。



2015年5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特展「中國:鏡花水月」,從旗袍、中山裝、瓷器、書法、絲綢、園林、戲劇、東方繆斯等方面,全面展現近幾十年來風行海外的中國美學。這場由王家衛擔任藝術總監的展覽,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也許就是太王家衛了,對中國美學只是鏡花水月般的華麗想像,缺乏一點可以觸摸的人文溫度。




實際上,中國元素已從高高在上的藝術領域,步入了歐美普通人的世界,成為一種觸手可及的生活方式。他們也許穿不起Dior那件印滿了唐代書法家張旭《肚痛帖》的雞尾酒裙,但一定可以在紐約街頭乃至美國南方的鄉下,吃到最純正的中餐。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特展——

「中國:鏡花水月」。




上世紀下半葉,隨著更多中國移民進入美國,紐約市面上99%的中餐館都是粵菜館的局面逐漸被打破,當地人有了更多的選擇。在1971年的《紐約時報》上,美食記者雷蒙德·A.索科洛夫(Raymond A. Sokolov)便認為:「中國廚師已經成為了與法國廚師同樣重要的人物。」



越中國越高級,飲食尤其如此。川菜大廚張鵬亮(Peter Chang)無疑就是這樣一位中國廚師,在他的維基頁面上,粉絲們記錄著他神出鬼沒的蹤跡,如果他出現在弗吉尼亞海灘、里士滿或弗雷德里克斯堡,他的粉絲便會聞風而至,就為了一嘗他的干煎茄子。




海外中餐從低檔到高級的轉變,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廣州白天鵝賓館自1983年開業以來,見證了廣東人的移民史,當時美國駐廣州領事館便在白天鵝旁邊,人們拿到簽證後,往往會到白天鵝賓館慶祝。現任行政總廚梁建宇對《新周刊》說:「以前國外中餐館的師傅不一定是專業廚師,自然會令菜式有所偏差。但隨著中國進一步開放,越來越多外國人來中國品嘗過正宗的中國菜,他們更希望這些中餐館能夠開到外國去;同時,中國的餐飲從業者出國開餐廳也方便了,將更多中國菜系帶到了國外,這樣才慢慢地出現了一些正宗的、出品好的高檔中餐廳。」




看起來順風順水,其中的艱辛只有移民們自己才知道。傳奇中餐館Mr. Chow的老闆周英華曾感慨:「中國菜過去一直被當作便宜貨,我改變了這一點,但是這花了我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





1985年8月6日,藝術家安迪·沃霍爾、音樂家尼克·羅德斯和各自妻子,在紐約的

Mr. Chow餐廳慶祝安迪·沃霍爾58歲生日。



中國美食浪潮新變




在國內,改革開放以前,能夠吃到正宗西餐的人並不多。 




「老北京」、學者趙珩的父親趙守儼、父執朱家溍對他說起1950年代的北京西餐,皆認為多數西餐廳不靠譜,唯有王朔等人所說的「老莫」——莫斯科餐廳,值得一吃。因為俄國革命以後,很多俄國貴族流亡中國,帶來了正宗的俄餐用具、餐桌禮儀、烹調技藝,而俄國餐的蘋果烤鵝、高加索餃子湯、高加索肉串、魚子醬等,也非常對中國人的口味,至今令大院子弟們念念不忘。




莫斯科的聖誕蘋果烤鵝。圖/視覺中國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人出國越來越方便,但大多數人只是走馬觀花,對國外食物的認識很有限。




美食家歐陽應霽經常留意國人在海外的點餐習慣:大多數人喜歡吃香喝辣,偏向於點那些熱鬧誇張、大件實惠、顏色豐富、容易理解的菜式,其中以自助餐為最大宗,很少人會去探索和嘗試各地獨具特色的本地菜。由於中國人喜歡吃熱的東西,對外國菜中的冷盤乾脆直接忽視,更加覺得西餐「沒什麼好吃的」。





美食家、生活家歐陽應霽。



「當然,這些情況正在好轉。尤其是在國內一二線城市,越來越多外國年輕廚師願意留在這裡開餐廳,他們在演繹自己的創意菜和家鄉菜時,更願意用到中國的食材和烹調方法。顯然,這些都會有助於兩個文化之間的交流,即使只是在一個小小的餐廳里。」 歐陽應霽說。




與此同時,中餐也開始了它的升級之路。吃過世界各地的好東西之後,什麼才是真正的中國飲食文化,是這一輪消費升級中,食客與餐廳共同關注的主題。這是味蕾的回歸,也是態度的回歸。





中國菜講究色、香、味、意、形俱全。圖為小米燉遼參。



舌尖上的中國標準





進一步而言,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吃的不僅僅是食物和環境,還有傳承與意境。




在全球各大飲食體系中,唯有中國的飲食與本國的歷史、文化以及哲學結合得如此緊密。但全球公眾對中國菜的了解多停留於滋味,缺乏對飲食文化的理解。




  「東方(中國)是蒸煮文化,西方是燒烤文化,中國飲食文化有自身的特點,如果有足夠的能力,就應該建立適合中國飲食文化特色的餐廳評價體系。」央視節目《中國味道》總顧問董克平表示。





中國各地的火鍋便是蒸煮文化的代表作。




就在1月中旬,美團點評發布了大眾點評黑珍珠餐廳指南,首次提出中國飲食文化特色的餐廳評價體系,為所有喜愛中國美食的消費者提供一份「精選中國味蕾」的權威美食指南。作為全球領先的互聯網+生活服務平台,美團點評已經覆蓋全國2800個市縣區,連接了超過500萬的優質餐飲商戶。




董克平認為,美團點評經過在餐飲領域的多年積累,具備了相當的能力來傳承發揚中國飲食文化,推動建立中國餐飲在世界上的話語權,這是中國文化自信在飲食方面的必然反應。




董克平、胡麗妹與歐陽應霽都是「2018大眾點評黑珍珠餐廳指南」的理事會成員,他們與其他知名美食家、烹飪專家、美食研究者和美食文化傳播者共同遴選出了330家黑珍珠餐廳,覆蓋了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成都、重慶等22座國內城市以及東京、巴黎、紐約、曼谷、新加坡5座海外城市。




一道食物是否好,好滋味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在27座城市中選出能夠代表「精選中國味蕾」的菜式,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對於這些「百萬里挑一」的餐廳,大眾點評黑珍珠餐廳指南提出了三個維度的「舌尖上的中國標準」:




第一維是烹飪水平,食物的「味與鮮」始終是最基本的。胡麗妹認為,在中國評選一份美食指南,「最重要的標準是這個餐廳的菜要好吃、食材好、色香味形俱全」。




第二維是餐廳水準,餐廳在食材質量、環境氛圍、服務管理、設施配套、佐餐酒單等「形與工」方面,應達到規定的水準。歐陽應霽指出,餐廳的高級感是一個整體的概念,要看餐廳經營者能否為食客提供一種人性的溫暖,令人感到餐廳經營者是在用心做一件事,「這並不抽象,是可以吃出來的」。




第三維是傳承創新,以「意與道」為宗,宣揚中華美食文化的傳承與匠心。一間好餐廳,一個好廚師,應該是中國藝術的傳承者與傳播者。中國的詩詞文化、書畫藝術乃至天文地理,都可以在餐廳的菜式中體現出來。





想像一下,一桌菜做成《輞川圖》,會有多美?圖/明代孫枝




《清異錄》中記載:「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鱸醡、膾脯、醢醬、瓜蔬,黃赤雜色,鬥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則人裝一景,合成輞川圖小樣。」唐代詩人王維的輞川別墅,有茱荑沂、宮槐陌、臨湖亭、辛夷塢等二十景,梵正將整個輞川的詩文地理製成了大型風景冷盤,堪稱中國烹飪史上的「廣陵散」。




這個綿延千年的烹調傳統與飲食文化,在歷史長河中越來越彰顯它的光彩與溫度。把這份中國飲食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傳遞出去,讓中國人和全世界都從美食中感受中國文化之美——這正是建立舌尖上中國標準最有價值之處,這是一份文化自覺,也是一份文化自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近代書畫的「破億之路」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