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網課又刷屏了!知識付費,真的能把你變得更好?

網課又刷屏了!知識付費,真的能把你變得更好?




2016年6月27日,「在行&分答」召開了融資暨產品發布會。會上,果殼網、「在行&分答」創始人姬十三披露了「在行&分答」最新融資情況以及產品規劃,宣布了最新的合作計劃。圖/環球網




文/鄺新華




過去,十二年寒窗只為高考幾天;現在,互聯網價格可買北大、清華師資。在知識付費時代,鴻溝因為這個行業而癒合。




「究竟,什麼是中國?」這是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他寫了一本書,並向徐小平闡述他的思考。徐小平驚訝於其中洞見迭出的史觀,把這書推薦給了羅振宇。




後來羅、施會面,一聊三小時。羅振宇說,這是他2017年最大的認知升級。





羅振宇認為,有能力把知識轉化成好產品的人,將升級成為「知識產品家」。圖/經濟網




施展本意是找羅振宇幫他賣書,後來這些知識成了「得到」App里《中國史綱50講》課程。「我不希望這本書最終只在書齋里。過去,知識生產和知識傳播大致是合一的,但是互聯網時代這個邏輯要變。」




施展認為社會變革的內生動力有兩個:一是生產技術,二是知識傳播技術。這一回,他自己也參與到歷史轉型的進程之中。




最初施展錄一條十幾分鐘的課程需要一個半小時,近期才縮短到半小時。「線上的課程信息密集度很高,得時刻抓住用戶注意力。用戶開車時或健身時聽,不容許有一個字的廢話,否則達不到傳播效果。」




2017年9月10日,《好好說話》新書籤售會現場。圖/搜狐網




進入錄音棚前,施展要先把「逐字稿」寫出來,「精細到每一句、每一個字,每篇可能改上五六版」,學術語言到自然語言的轉化是最大的困難,「把一個學術研究的語言變成外行也能聽懂的語言,實際上它的邏輯性和信息密度並沒有降低」。




此外,施展還要成為一個演員——以前對著一屋子的人講課,現在對著一個屋子講課。「把它讀出來,但必須把它讀得聽上去就像在講。」 




施展的課上線一天就破了1.5萬的訂閱量。「有價值的知識生產可以通過市場被貨幣化,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過去的知識分子除非是貴族或者被貴族資助,否則無法獨立存在。那時,財富是知識的前提,今天,知識可以轉化為財富。」




2018喜馬拉雅思想跨年盛典,馬東亮相發言。圖/ichuangyebang




分答在2016年5月崛起,大咖如王思聰、李銀河、章子怡,都上分答付費平台回答問題,42天付費用戶超過100萬,交易總金額超過1800萬元。這個朋友圈現象級產品,被稱為知識付費大眾化的序幕。




隨後得到推出《李翔商業內參》,199元的價格當天訂閱數就破1萬;隨後知乎推出知乎live,李開復一天賣出200張價格為499元的門票。




隨著2016年直播打賞的流行,知識付費也越來越為上進青年所接受。阿里應用分發發布的2017年第二季度應用行業報告顯示,知識付費用戶已達5000萬。報告預測,2017年知識服務的總體收入規模將達到500億元。跑在前面的是得到、知乎live、分答、喜馬拉雅FM四大知識分享平台。




吳曉波認為,焦慮是我們這一代人還在努力的原因。圖/ichuangyebang




易觀《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發展白皮書(2017)》中說:「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步入中產階層以及上層富裕群體……用戶對於優質內容的認可度和意願也隨之提升,催生了大批連接用戶和內容生產者的知識付費平台。」




通過喜馬拉雅FM的平台專輯數可以看出,兒童類占最大比例,其次是外語、人文和情感生活。2017年的網紅課程有喜馬拉雅FM的《好好說話》《蔡康永的201節情商課》《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的金融課》、得到的《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蜻蜓FM的《矮大緊指北》。





2017年7月13日,矮大緊指北官方微博公布,上線僅僅一個月,該節目付費用戶規模已經超過10萬人。圖/創業網



對於知識付費的爆發,得到App聯合創始人、CEO脫不花解釋為其滿足了用戶終身學習的需求:「過去,大學畢業後很難有機會系統上課,最多只有在職培訓或商科領域的繼續性教育。這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終身學習的需求。知識服務為用戶提供離開學校之後的終身學習、跨界學習解決方案。」




渴望成長的中產,完善的互聯網付費環境,都是知識付費的行業基礎。羅振宇這樣解釋從免費到付費的邏輯:「免費內容的邏輯是什麼?免費內容追求閱讀量,因此需要順著用戶的慾望走,迎合他的人性。」




「但付費內容是相反的,人們願意付費的本質邏輯在於:當你看到它或為之付費的那一刻,你就馬上把自己想像成了另外一個人,一個比你現在要好得多的自我。所以,能不能讓人產生這樣的想像,這是付費內容的標準。」





如今,終身學習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需求與追求。



知識付費拉近了平民與知識分子的距離。脫不花說:「薛兆豐的經濟學課之所以這麼成功,是因為到名校學經濟學的學習成本相當高。相較來說,母嬰、薦股這類產品,看似市場很大,卻有大量免費產品,用戶成本的降低不顯著,所以沒有出現頭部產品。」




脫不花認為,「知識付費」不能總結這個行業,更準確的是「知識服務」,「知識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需要付費的,過去我們買書看、上學接受教育,都需要付費。用『知識付費』會讓人誤解原來知識傳播不花錢,而現在卻要付費。而『知識服務』將互聯網技術融合到知識生產中,降低了用戶獲取知識的門檻和成本。」脫不花預測,通過千人千面的大數據推送,以後知識服務商會為每個用戶提供不同的知識產品、目標體系和成長路徑。





在36氪主辦的WISE x 知識新經濟峰會上,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伙人周煒受邀分享他對於知識付費的看法。圖/36氪




施展在課程的第四講中說到,春秋戰國時期文字的傳播載體從鼎變成竹簡,促進了知識從貴族到平民的傳播,大量的「士人」成為君主的幕僚,最終促成了各國的變法、帝國的大一統以及封建社會的結束。「生產技術革新帶來的是新的財富,知識傳播技術革新帶來的是人才資源。」歷史上出現過若干次知識傳播技術的變遷,每一次都會帶來深遠的歷史效應,從鼎到竹簡到紙張到印刷術,再到今天的互聯網。



施展認為:「以前是寒窗苦讀為高考,現在上互聯網就能上清華、北大老師的課程。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擴張會重塑整個社會的精神氣質,人們對未來的預期也會變化,這將引導社會運轉邏輯的變化。未來充滿無限想像。」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506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周刊 的精彩文章:

爸媽的青春,也曾霹靂過

TAG:新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