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二戰戰場上為什麼要把步兵綁在坦克上?

二戰戰場上為什麼要把步兵綁在坦克上?

在二戰中,各國增加坦克防護的手段不一樣,美國人掛沙袋;德國人掛履帶;而蘇聯人掛步兵。好吧,雖然這只是個段子。但在很多軍事愛好者心目中,蘇聯在二戰時期,T34掛步兵的場景實在是印象深刻,甚至有人戲稱其為「步兵反應裝甲」。不過縱觀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坦克拉步兵可不僅僅是蘇聯一家的專利。

不管是美國的謝爾曼,還是德國的三號、四號。甚至是本子家的小豆丁們都曾經客串過戰場計程車的角色。但能將坦克搭載步兵演化成為戰術的,還得說是毛熊。畢竟當年在東歐大平原上,「坦克騎士」的威名那也是讓德軍聞風喪膽過的。

當時蘇聯一輛T34中型坦克的外部會乘坐大約8—10名手持波波沙衝鋒槍或者捷格佳廖夫輕機槍的紅軍步兵,這樣步兵既不會被落在坦克後面,也能利用手中自動火力進行射擊。而車外的步兵還可以幫助坦克警戒。消滅可能出現的敵軍士兵,並能為坦克指示目標方位。從這點上來說,坦克騎士戰術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蘇聯坦克兵的生存率。以至後來T34坦克上大多都有金屬把手,甚至是坐墊。有時候,這傻大黑粗也可以粗中有細嘛。

當然,最早,士兵扒坦克的初衷很簡單:不想走路。那個時候,裝甲輸送車還不普及。美國德國裝備的M3半履帶車和251半履帶車。當時德軍裝甲擲彈兵師只有三分之一士兵可以乘坐裝甲車。而美軍也只是裝甲師士兵可以有半履帶車坐。但當時裝甲車越野能力與防護都不足,不能滿足伴隨坦克作戰的任務。

而蘇聯更尷尬,戰時生產重心都放在了坦克、自行火炮上。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的坦克、自行火炮總計生產了十幾萬輛,然而相比之下裝甲汽車就顯得數量不足。雖然有英美援助,但對於龐大的紅軍而言,還是不夠的。因此,坦克騎士的出現就是一種必然。在戰後,美蘇等國都開始大力發展專用裝甲運輸載具。無論是美製M113裝甲車還是蘇聯BMP1步戰車,都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陸軍裝甲機械化水平。不過雖然有了這些裝甲載具,卻依舊不能阻止士兵趴車頂的心。

其實主要原因在於,無論M113還是BMP1,它的裝甲防護能力還是很有限。特別是BMP1,低矮的避彈外形讓乘員艙很狹小,對於熊高馬大的蘇軍士兵完全就是折磨。而要命的是,BMP1後艙門實際上是兩個油箱,如果戰車是屁股中彈,那車裡的步兵很可能會被活活燒死。而M113也沒好到去,在越南,車裡像蒸桑拿。並且北越的RPG火箭筒收拾這傢伙綽綽有餘。

因此,雖然有了裝甲運輸車輛,但士兵趴車頂這種事情卻還是屢見不鮮。不過,戰場搭便車的確存在風險。特別是坐在車頂上的步兵,那絕對是對手最愛捏的軟柿子。連一貫趴車頂的俄國人都在車臣戰爭之後學乖了。就算再難受,也要乖乖躲在裝甲車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戰 的精彩文章:

二戰中圍繞東沙島的諜報戰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