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溫暖而舒服的親子關係,才是孩子與父母的最理想狀態

溫暖而舒服的親子關係,才是孩子與父母的最理想狀態

應我姐姐的要求,在她的美術教育學校舉行了一場小型的親子講座,來的家長並不多,但大家熱情很高,特別讓我感動的是一對結婚13年的夫妻雙雙到場,喜歡他們這種認真生活的態度。

親子關係、親密關係,應該是我們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兩種關係,我相信認真對待的人,一定能掌握幸福的秘籍。

文章是我在親子課堂上所講的內容,整理成文字,希望能幫助到更多親子方面有困擾的家長。

我們在說到親子關係時,喜歡用的詞一般是親密、依賴,但我今天要強調的是舒服,就像我要強調父母對於孩子的狀態應該是溫暖而不是炙熱一樣。

現在天氣冷,大家用電熱毯感受會很深,電熱毯還沒熱的時候,你進被窩,冷的徹骨,但時間久了,又特別熱,容易上火,對身體也不好。

就像親子關係,過熱,看上去很好,熱烘烘的,但因為距離過近,父母和孩子都會感受到壓力,並且做家長的容易焦慮,孩子脾氣也會很暴躁,而過冷,用虎爸虎媽的教育方法對待孩子,似乎在培養孩子的獨立,但其實是在摧毀孩子對愛的渴望,成年之後,很容易造成他缺愛、沒有安全感等個性。

所以溫暖而舒服的親子關係,才是逐步建立孩子與父母相處的最理想的狀態。

不是孩子讓你不滿意,而是你對自己的狀態不滿意

我認識一個媽媽,在家全職帶孩子,她總是覺得自己的兒子不夠開朗,性格像女孩,膽子小,不聰明,總之就是對孩子各種不滿意,給孩子報了很多培訓班,似乎作用也不大。她希望我幫助她,給她做了基本的一些測評後,我發現,她不是對孩子不滿意,而是對自己的狀態不滿意,她不滿意她生孩子後變形的身材,不滿意現在沒有收入的狀態,不滿意她和丈夫之間的日漸緊張的關係,她不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也無力改變自己的問題,於是把所有的關注點放在兒子身上,把兒子當成她全部的寄託。

她這種狀態就叫炙熱的親子關係,把兒子考糊了,也把她自己考糊了。

而我與她兒子接觸過,兒子的確有些膽小,低眉順眼,內向,因為什麼?因為媽媽過度關注,讓孩子沒有自己的任何一點空間。

過度關注孩子的父母,大部分是因為她無法正式自己的問題,無力去改變,所以期望通過孩子去改變。

和我聊過之後,這位媽媽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她告訴我她的確對現在的自己不滿意,她想找工作,又覺得學歷太低,找不到好的,她想減肥,又下不了決心,她和丈夫關係的確不好,她以為是因為兒子,現在才知道其實不是,是她心裡覺得丈夫對她關心不夠,所以她拿兒子說事。

想想她兒子多冤枉。

這位媽媽還不是做的最差的,我們經常會看到很多父母,因為他們或者工作上、或者情感上遇到什麼問題,而產生了不好的情緒,然後就把這種情緒撒在孩子身上。

平常孩子看電視打遊戲,你高興的時候,不會指責他,可你不高興的時候,就可能對孩子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

然後你還要抱怨,都是孩子不好,不聽話。

這些和孩子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當然我們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沒有什麼經驗,也有可能工作生活太忙壓力太大,無暇照顧孩子的每一個小情緒,但很有可能,你的某次無意的舉動都會給孩子造成一生的影響,所以沒有經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在孩子身上。

當你發現你孩子不夠好的時候,你認真想想,是不是你自己對自己不夠滿意,你對自己不夠好?

為什麼我們無法處理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呢?

這其實和你沒有處理好人生中三個問題有關係。

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梁漱溟老先生說過的一段話:人這一輩子必須處理好三種關係,而且順序錯不得,第一是人與物的關係,第二是人與人的關係,第三是人與內心的關係。

如何理解這三種關係呢?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想想,當我們年輕的時候,首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關係,找工作、掙錢、買房子,衣食住行,整天圍著的就是物質生活,滿腦子考慮的都是物的關係。接著戀愛、結婚,有孩子了,面對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時你會突然發現,做人太難了,做人真累啊。發現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比單純追求物質生活更不易。

面對人與物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這些所有的問題,要解決其實依靠的就是內心,也就是你自己,你需要樂觀、堅強、要戰勝自己內心的敵人,尋找適合他的精神花園,只有正視內心的需求,才能真正處理好與它的關係。

為什麼要插一段這個話題,就是想告訴大家,人所有的怨氣、不開心、黑暗面其實和別人沒有關係,而是和你自己有關係,你是否處理好了與物的關係,是否處理好了與人的關係?是否處理好了與自己的關係?

你沒有處理好這些關係,或者說,你忽視這些關係,那麼你身邊的人就可能會遭受你情緒上的影響,而你孩子首當其衝,是第一個受罪的人。

鼓勵孩子需要細節,籠統的鼓勵等於敷衍

現在80後的父母,都是接受過一些早教知識教育的,比如很多爸爸媽媽都知道要誇孩子,要鼓勵孩子,所以我經常聽到媽媽或者爸爸對他們的孩子說,你真棒、你真厲害、你真乖。

這些鼓勵有用嗎?

當然沒用。

舉個例子,有一個男士誇讚你,你好美,你太美了,太漂亮了,你一定覺得他猥瑣而且目的不純吧?

但如果他對你說,你今天的髮型很好,特別適合你,或者說,你的圍巾顏色與你的氣質很符合,或者誇你的鞋子很有特點,你是不是不會懷疑這個男人的真心,你肯定覺得他一定是真的在誇你,在欣賞你。

為什麼兩種誇給人感覺完全不同?

因為第一種沒有走心,第二種走心了。

所以誇孩子,也一定要走心,要肯定的告訴他,媽媽看見你身上的優點,媽媽看見你的努力,你的付出。

舉個例子,孩子拿著在這裡畫好的畫回家,你看了一眼說,兒子你真棒,兒子肯定是很失望的,或許他今天用了新的蠟筆、學會了新的造型,可是你都沒看出來,你對他並不關心,你在敷衍,那麼他下次很有可能就用敷衍的態度來畫畫。

你可以這麼做。

兒子把畫拿回家,你應該和他一起針對這幅畫仔細看,指出,兒子,我覺得你這個顏色用的太漂亮了,這個線段太好了,如果孩子小,只是非常簡單的摺紙,或者只是塗鴉,你都要從這些簡單中找到一兩樣誇讚他,甚至誇他把畫保護的很好,都可以,但一定要有細節,讓他了解到你是真的欣賞他,也是真的在意他。

走心的誇讚孩子才可以讓孩子朝你想要的方向的發展。

比如,孩子數學考的不好,都是粗心大意的錯,你如果只是簡單的批評他,又粗心,下次要改之類的,那麼下次他很可能還這樣。

你應該做的是,找到一道正確的題,告訴他,兒子,這道題你做的真認真,真仔細,你肯定花費時間思考了,這樣真棒,如果你其他的題也能這樣,那麼你肯定能考出很好的成績。

肯定孩子、誇讚孩子一定是沒錯的,但一定要走心,要給出細節。

有些家長白天忙工作,下午忙家務,回家後就沒經歷和孩子交流,嫌他們啰嗦,但是呢,現在的家長大部分都是有一定親子教育基礎的,所以知道自己這種行為不好,於是就濫用誇讚,以擺脫孩子的糾纏,而且內心也不會內疚,因為覺得自己做得蠻好的,誇讚了孩子,但這只是你個人的內心想法,你並沒有走心,你只是在滿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從孩子角度出發。

除了誇讚還有些家長喜歡用物質獎勵,認為這也是對孩子的一種鼓勵。

沒錯,物質鼓勵是一種好的方式,但也要掌握方法,否則就很容易陷入過度理由效應。

過度理由是心理學中的一個心理效應,它的意思是人們常常給自己的行為找理由,如果外因過於強大,就不會從內因尋找原因。

這句話如何理解呢?

我們舉個例子。

就像孩子喜歡畫畫,你送他來學畫畫,這個動作,是從孩子興趣出發,但如果孩子有一天不想畫了,因為小孩子嘛,總是容易喜新厭舊,那麼這個時候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繼續畫畫,就可能許下讓他玩遊戲、看電視、送玩具之類的承諾,慢慢的,孩子就認為畫畫不是他的興趣,而是父母的興趣,他之所以學畫畫只是為了得到遊戲時間、得到玩具等外在的原因。

也就是說,如果在孩子學習知識時,你給予他豐厚的物質獎勵,他就會忘記他內在的興趣愛好,而把關注點放在獎勵上了。

物質獎勵這種方法,很多家長都會用。甚至很多幼兒園、學校也是如此。

從嬰兒時期開始,只要孩子一哭,你就獎勵他,抱著哄,於是孩子不哭了,但從此以後,他只願意在你的臂彎里睡覺,不肯自己獨睡;

孩子大了開始吃飯了,他不乖乖吃,你就逗他,喂他,或者給他看動畫片,於是孩子終於能完整的吃完一頓飯了,但此後他只願意你喂他吃飯,吃飯時看電視,一旦沒有達到,便不吃;

孩子開始上幼兒園了,老師獎勵每個踴躍回答問題的小朋友小紅花,但有一次老師的小紅花帶少了,孩子們都不愛舉手回答問題了;

孩子開始讀小學、初中、高中,他每次考了好成績,你都給他物質獎勵,於是他的物質要求越來越高,如果你一旦達不到,他就不願意好好讀書,他始終認為他讀書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你,否則你有什麼理由給他獎勵?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某種行為得以保持,就不要給它足夠的外部理由。

比如你希望孩子好好睡覺,他即使哭你也不要去抱他,你可以在旁邊陪他玩兒,但千萬不要抱起來,待他安靜了,自然就自己睡覺了。

但同時你千萬不要離開,殘酷的把孩子一個人放在搖籃里哭,這會給孩子造成他被遺棄的感受,長大後很難獲得安全感。

所以做一個家長真的不是很容易的,家長太冷,會傷及孩子的情商,家長太熱,會把孩子燒糊了,所以學做溫暖的家長非常有必要。

接下來我們繼續說過度理由效應。

關於孩子學習這件事,物質獎勵是非常不好的開頭。對於剛開始接觸知識的孩子來說,學習的動力來自內心的興趣和動機,他們對什麼都充滿了好奇,家長和老師看到孩子好的表現,忍不住要表示一下,進行物質獎勵,由此,孩子的學習動機由內在興趣轉移到了外在獎勵這個過度理由上來,一旦獎勵停止,或者他們對這些獎勵失去興趣,他們也就失去了認真學習的理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如何避免過度理由效應給孩子教育帶來困擾呢?

一:不要用簡單的方式去對待孩子的問題,物質獎勵是最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這和很多家長不斷的用「你很棒、你最棒、你最好、你最……」的語言獎勵如出一轍,都是很不走心的,對於孩子來說就毫無意義。

二: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強化孩子學習的內部理由。興趣愛好是人渴望知識的最初內在理由,那麼,一旦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就呵護好,並讓他自己去探索尋找興趣愛好帶來的樂趣,比如孩子愛畫畫,你可以和他一起尋找畫畫的樂趣,帶他看看畫展,了解一些畫家的生平事迹,只有他們自己從畫畫中找到樂趣,才是真正的內在原因,是可以維持他們不斷前進的內因。

三:如果你開始給的是物質獎勵,你要一下子把獎勵收回來也是不對的,孩子肯定會不理解,你可以一點點改變,把孩子的注意力往別的上面引。比如他考試很好的成績,你以前是給一百塊錢,那你可以跟他說這一百塊錢存在我這裡,我暑假帶你去旅遊,你想去哪?我們可以展開地圖討論,比如他畫畫的很好,你就把他的獎勵換成畫展門票、或者畫畫用的工具,也就是說可以把他每次的獎勵慢慢轉變成別的獎勵,往他的興趣愛好上獎勵,不斷強化他對知識渴望的內在原因

再說親子教育。

對於不愛學習的孩子,物質刺激已經不起作用,而一時又無法挖掘他的內在原因,就需要運用過度理由效應來轉移他的注意力了。當然這必需基於你對孩子非常的了解,比如他只是不愛學習,但他愛畫畫,他愛運動,那就用他的愛好刺激他的學習,讓這兩者之間達成和諧共進。你要了解孩子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後想過什麼樣的生活?那麼可以利用他的夢想這個過度理由去刺激他現在的行為,讓他找到自己的內因。

有條件的愛孩子是對孩子的傷害

有一個女孩諮詢我,她在青島一家比較有名的外資企業做中層管理,很年輕25歲,年薪上百萬,人也長得很漂亮。

女孩來諮詢我的目的是,她覺得自己很自卑,總害怕做不好工作,害怕會被辭退。

了解她後,我才知道她這些恐懼的來源。

她出生在一個小縣城,她父親在政府部門工作,母親是老師,父母對她的教育就是嚴厲、苛責,很小的時候就讓她自己走路去上學,說是鍛煉她獨立的能力,北方的冬天室外非常冷,風很大,別的同學即使沒有父母開車送,也有父母把他們護在身後,只有她自己頂著寒風去學校。

她覺得爸媽不愛她,不喜歡她,所以她努力讀書獲得父母的愛,但父母看到她的成績也只是高興片刻,然後就要她繼續努力,不能懈怠。她考上了重點大學,考上了研究生,進了好的公司,拿著同齡人得不到的年薪,但她很惶恐,覺得自己不夠好,沒人喜歡她,她越努力越自卑。因為在這個女孩心理,她只有更優秀才有人愛,否則她不配獲得愛。

她之所以出現現在這種自卑的心理,就是因為父母當初對她有條件的愛。

有一陣子很流行虎爸虎媽,也有很多虎爸虎媽教出的孩子看似很有出息,比如考上很好的學校,有了很好的工作,但他們內心是否自信,是否有愛別人的能力呢?

特別是有一年很流行一本書,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本書是劉亦婷母親寫的,因為女兒的成功,這位母親就把功勞歸結於對她的嚴厲,書中還有一個情節描寫,為了鍛煉劉亦婷的忍耐力、意志力,讓她每天握冰十多分鐘。於是很多家長效仿,也讓自己的孩子握冰,也對自己的孩子分外嚴厲。

家長爭相模仿劉亦婷母親的做法,在心理學中叫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通俗的說就是光環效應,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劉亦婷是一個優秀的女孩,她聽話、懂事、聰明,但是,這樣的女孩到底是天生如此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呢?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劉亦婷母親的培養,她就會變得不聽話、不懂事、不勤奮、不聰明了嗎?說實話,這是誰也無法證明的命題。

但我們可以肯定一點,給予孩子愛,培養他們樂觀的、自信的生活態度,是和家長息息相關的。

作為父母,你能給予孩子的是無條件的愛,就像孩子對你也是無條件的愛,他不會嫌棄你沒錢、不好看不帥、沒有地位、沒有能力,其實天底下沒有人比孩子更愛你,因為你就是他的天,就是他的神。希望家長們都能珍惜孩子這種單純的感情,一旦他們來到青春期,他們就會質疑與父母的關係,他們就會反抗,就有了自我意識,他們就會漸漸離你而去。

所以在他完全依賴你,無條件愛你的時候,請你也無條件的愛你的孩子,無論他是否優秀、學習成績是否好,是否可愛、是否乖巧,你都要發自內心的愛他,讓他內心充滿情感,讓他感受到你對她的愛和重視,培養他們愛人的能力和接受愛的能力,這其實比學習是否拔尖更重要。

只有學習成績好的人才配擁有世界嗎?

當然是錯誤的,但為什麼我們還是拚命的把關注點放在孩子學習上,而不是放在愛孩子、關注孩子的情緒上呢?

因為學習成績一抓就能看到,而培養孩子的感知能力,是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

就像有些家長把孩子送來學畫畫,如果上了兩節課他沒有畫出像樣子的畫,你就會覺得他沒有認真畫,或者老師沒有認真教,但你忽視了,孩子在學畫畫過程中的的快樂、自由,以及學習新鮮事物的新鮮感,他的感知力在一天天增加,這些都是你看不到的,但這些對他今後的影響比他成功的畫一兩張畫重要的多。

做父母不是做生意,不是投資,不是說你一投入就要見成效,孩子不是你的財富,他是獨立的個體,你無法確定他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只要珍惜現在好好愛她就可以。

作者介紹

余娟,筆名方舟舟,自由撰稿人,心理諮詢師。

出版小說:《離婚沒有故事》、《愛情藥方》、《嫁個好男人》。

參與編劇電視劇及電影:《寶貝兒回家》、《愛我,別走》、《妻子三部曲》、《不能說的秘密》、《派出所故事之歡喜冤家》等。

專註女性情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有洞 的精彩文章:

做一個主動開啟幸福模式的女人

TAG:心理有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