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追溯合肥東鄉李家祖上,直至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時,家境仍然貧困,李殿華兩次鄉試皆落第,便無心功名。清朝時的科舉考試取士分為童生、生員(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其中鄉試若成功即為舉人。因此李殿華只落了個秀才之名,過起了半耕半讀的生活,整天負債度日,李鴻章曾在家書中寫道:前吾祖父窮且困,至年終時,索債者如過江之鯽。祖父無法以嘗,惟有支吾以對。支吾終非久長之技,即向親友商借。借無還期,亦漸為親友所厭。其時幸有姻太伯父周菊初者,稍有積蓄,時為周濟,並勸祖父以節儉,並亟命兒孫就學。吾祖父從其言,得有今日。

也許正是「亟命兒孫就學」這六個字使李家成為近代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李鴻章父親李文安1834年以優廩生中道光甲午科舉人96名,1838年與曾國藩同登道光戊戌紐福保榜進士112名,殿試三甲,朝考以主事用,與林則徐之子汝舟同年服官刑部。也正是與曾國藩有同榜之源這層關係,才有了後李鴻章與曾國藩亦師亦友的近代師友典範。

到了李鴻章這一代,由於父親三次進京會試,無暇顧及家裡,李鴻章便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紮實的研究學問,同時,由於出生鄉野且在父親赴京會試後,便在京為官,並沒有對李鴻章的教育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李鴻章少了儒學世家的迂腐氣,相比於翁同龢與曾國藩,在處理棘手事情時多了一份靈活性,正如在處理天津教案的外交過程中,曾國藩主張「誠以信人」,李鴻章運用「痞子腔」,事實證明對於列強而言,「誠」字只若空言。

1840年英國國會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報復林則徐的禁言運動,鴉片戰爭正式爆發,從此中國開啟了近代的大門,1842年鴉片戰爭結束,是年,李鴻章在廬州府被選為優貢,當時正在北京為官的李文安望子成龍心切,從北京發函通知李鴻章入京,準備第二年的順天府考試。二十一歲時,李鴻章正式入京,入京三年後,終於考中進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從安徽老家去京城路上,李鴻章的內心註定是不平靜的,也許如夢,或許其他,二十一歲的朝氣蓬勃與對命運蹉跎的感嘆,都寫在入京過程中的十首《入都》詩中。其中一二四首或許可以說是李鴻章一生真實的寫照了。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閑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頻年伏櫪困紅塵,悔煞駒光二十春;馬足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

遍交海內知名士,去訪京師有道人;即此可求文字益,胡為抑鬱老吾身!

回頭往事竟成塵,我是東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夢,青衫淪落十年人。

窮通有命無須卜,富貴何時乃濟貧;角逐名場今已久,依然一幅舊儒巾。

青年的意氣風發,中年結交好友,增益自身,施展抱負,晚年故友凋零,兄弟六人,也只剩孤雁已,也許終是命運蹉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筆思 的精彩文章:

TAG:筆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