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天下並不缺人才,只看你求與不求罷了

天下並不缺人才,只看你求與不求罷了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第四十五講 尊賢者王(上)

在《孔子家語》上有這樣一段闡述。魯哀公曾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孔子回答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於得人。」意思是說,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制度、治國的理念,都散布、記載在方策之中。(「方」就是古代寫字用的木板,「策」就是指寫字的竹簡串在一起。「方策」也就是典籍的意思。)如果有像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人來推行的話,這些政治制度、理念就能夠興起。如果沒有周文王、周武王這樣的賢君聖主,這些治國之道也就無從談起了。「為政在於得人」,說明「得人」對於治理國家、管理企業都至關重要。

也許有人會質疑,當前社會確實得不到好的人才啊!其實不然。

在《傅子》上這樣說道:「夫聖人者,不世而出者也。賢能之士,何世無之?」意思是說,聖人確實不是世世代代都有的,但是賢德之士、有能力的人,哪一個時代沒有呢?那既然有,為什麼我們卻獲得不了呢?在《傅子》上也有明確論述:虞舜、周文王、周武王這些聖人,他們想實行王道,賢臣就會出現來輔佐他們;齊桓公想稱霸天下,管仲這樣的臣子也就出現了;秦孝公想富國強兵,商鞅這樣的法家人物也就來輔助他了。

所以說,「欲王則王佐至,欲霸則霸臣出,欲富國強兵則富國強兵之人往。求無不得,唱無不和,是以天下之不乏賢也,顧求與不求耳,何憂天下之無人乎?」天下並不缺乏人才,如果你想稱王天下,輔佐你稱王天下的人就出現了;如果你想稱霸天下,使你稱霸天下的臣子也就出現了;如果你想富國強兵,幫助你富國強兵的人也就來到了。只要追求,沒有求不得的。至聖明王一旦倡導,天下的賢人就自然會應和。所以天下並不缺乏賢才,只看我們求與不求罷了。怎麼還憂愁天下沒有人才呢?

《說苑》上有一個典故:齊宣王坐著,淳于髡在旁邊侍坐。齊宣王說:「先生啊,談論談論我有什麼喜好。」淳于髡說:「古代的君王所喜歡的有四種,而您只喜歡其中的三種。」齊宣王說:「您可以詳細地說給我聽一聽嗎?」淳于髡說:「古代的人喜歡駿馬,您也喜歡駿馬;古代的人喜歡美味,您也喜歡美味;古代的人喜歡美色,您也喜歡美色。但是,古代的人喜歡賢士,大王您唯獨不喜歡賢士。」

齊宣王是怎麼回答的呢?齊宣王說:「國家沒有賢士。如果有賢士的話,那我也喜歡他們。」淳于髡說:「古代有驊騮、騏驥這樣的駿馬(驊騮、騏驥都是非常好的馬,是馬中的精品),現在沒有這樣的駿馬了,您就從眾多的馬中去選取,可見大王喜好駿馬;古代有豹胎、象胎這樣的美味,現在沒有這樣的美味了,但是您也從眾多的美味中去選取,可見您也是喜好美味;古代有毛嬙、西施這樣的美女,現在沒有毛嬙、西施了,但是您也從眾多的美女中去選取,可見大王也喜好美色。如果大王一定要等待堯舜禹湯時代那樣的賢士出現才喜歡他們,那麼堯舜禹湯時代那樣的賢士也就不喜歡大王您了。」

齊宣王聽完之後,就默默無語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天下其實並不缺少賢士,德才兼備的人很多,只是領導者沒有用心去求取罷了。

在《中論》上也有這樣一段闡述:「凡亡國之君,其朝未嘗無致治之臣也,其府未嘗無先王之書也,然而不免乎亡者,何也?」即使是末代的使國家滅亡的君主,他的朝廷中也不是沒有可以使天下大治的臣子,他的府庫中也不是沒有聖賢的典籍。但是還是免不了滅亡,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就在於「其賢不用,其法不行也」,有了賢德的人也不被君主重用,他的治國方法、策略也不被君主推行。

於是,「苟書法而不行其事,爵賢而不用其道,則法無異於路說,而賢無異於木主也」。意思是,即使把這些治國的理念方法都書寫下來,記在典籍之中,但是統治者將它束之高閣,不去學習,任命了賢臣而又不採用他的意見和策略,那麼,這些治國的方法就同路邊的閑話沒有區別,賢德之人也就像木製的神主一樣不起作用。

所以天下並不是缺少賢臣,事實是,即使有了賢臣,往往也得不到重用,甚至統治者根本沒有想方設法地去求取賢才。由此可見,尊敬賢才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家語》上也記載,魯哀公問孔子:「當今的君主,您認為誰最賢明呢?」孔子說:「我沒有碰到過賢明的君主,如果非要說有一個賢明的君主的話,那就是衛靈公吧。」魯哀公就問了:「衛靈公是怎麼做的呢?」

孔子說:「衛靈公有一個弟弟,叫公子渠牟,他的智慧、信義可以治千乘兵車的中等國家,衛靈公對他很喜愛,並且非常重用。

衛國有一個士人叫王林國,他若發現賢德的人,一定會舉薦,如果賢德的人被退黜了,他還要把自己的俸祿分給他,所以衛國就沒有被埋沒的讀書人。衛靈公知道了此事,便對王林國非常地尊敬。

衛國有一個士大夫叫慶足,每逢多事之秋,他一定會出來幫助治理,而國泰民安的時候,他便從官位上退下來,讓與那些賢德的人。因此衛靈公也對他非常地尊敬,供為上客。

衛國還有一個大夫叫史鰍,因為開始和衛靈公政見不和,便想離開衛國。結果衛靈公在郊外住了三日,反省自己,琴瑟不奏,一定要等史鰍回國之後,靈公方肯回朝。所以我認為衛靈公是一個賢德的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正賢德的君主,一定是任用賢德之士並對他們非常地尊敬。所以若想真正獲取賢才,必須用禮敬、謙讓的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劉余莉學館 的精彩文章:

富能惠施,貧不苟取

TAG:劉余莉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