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這三個關鍵詞,再也不用擔心孩子的古詩學習!
中國是詩的國度。很多小朋友還在幼兒園時,就會背誦「床前明月光」了,哪怕是沒上過幾天學的成人,也一定曾經聽過「鋤禾日當午」這樣的詩句。
雖然很多爸爸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教他們背誦古詩詞。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相當一部分爸爸媽媽會面臨一個困惑:我的孩子不喜歡讀古詩怎麼辦?
孩子不喜歡讀古詩,罪魁禍首很可能是過度功利化。當背誦古詩是為了炫耀記憶力的時候,當背誦古詩是為了考試拿高分的時候,古詩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功能就弱化甚至消失了。就誦讀古詩而言,功利驅動短期來看有一定效果,但長期來看則弊大於利。
一方面,要儘可能避免功利化傷害到孩子誦讀古詩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要有一些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引導,激發他們的興趣。
(註:為簡單起見,文中為舉例所引用的古詩都在《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小學階段必背古詩範圍之內)
誦讀古詩,要抓住這樣三個關鍵詞,即:出聲、共情、顯畫。
出
聲
為什麼詩要讀出聲兒來?我們從詞語搭配上來看,常說「讀詩」,不說「看詩」。「讀」的偏旁是「訁」,既然是言字旁,就和「口」有關係。如果不從嘴巴里把聲音發出來,就很難體會到詩歌的妙處。
這就好比一首歌,我們僅僅看歌詞,很難說它是一首好聽的歌。一首鋼琴曲,我們僅僅看樂譜,也很難說它是一首動聽的樂曲。歌好聽要有人唱出來才行,曲好聽要有人彈出來才行。和唱歌彈琴相比,讀詩的門檻更低,只要會說話,能發聲,就可以讀詩。要通過親自嘗試,讀出聲音來,才能更好地體會到古詩中平仄、押韻等形式上的要求帶來的韻律之美。
「出聲」主要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讀准字音。
讀古詩時,如果最初某字的讀音讀錯了,那會比在一般的現代文中偶爾讀錯一個字音影響更大。這種讀音錯誤,會隨著這首古詩背誦下來,以更深的印記烙在腦海中。所以要爭取在初讀時就把音讀准。
一般來說,容易出現讀音問題的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因為形近音調等原因造成的易誤讀的字,比如,「蔞蒿滿地蘆芽短」中的「蒿」就可能誤讀為「高」;還有一個是多音字,要通過意義來區分,比如:「曲項向天歌」中的「曲」是「彎曲」之意,應該讀一聲,而不能讀成「歌曲」的「曲」的三聲;另外一個就是偶爾出現的通假字,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就通「現」,意為「呈現」「顯現」,因此在讀音上也應該讀為「現」,而不是「見」。
古詩讀音必然會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讀「古音」還是「今音」。很多做古詩吟誦的朋友主張讀古音。他們的理由是讀古音能更好地體會古詩的韻律。道理是這麼個道理,但落到具體操作上,必然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
古音是我們現在根據各種書面資料而不是聲音資料推測出來的,而且不同時代的讀音不同,同一時代的各地讀音也不同,雖然不同時代有相應的韻書做出一些統一的規定,但情況仍然極為複雜。所以如果沒有專門深入的研究,我個人的建議就是按照《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規定讀音來讀,讀今音就好。
第二、注意節奏。
語速快與慢並不是大問題,節奏才是大問題。讀得快也好,讀得慢也好,都要注意節奏。
一般的格律詩節奏比較明顯。五言的律詩通常讀二、三的節奏。比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從節奏上就應該讀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七言的律詩就要讀二二三的節奏。比如,「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從節奏上就應該讀為「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也有個別例外的情況。比如「黃四娘家花滿蹊」這一句,就不太適合把「黃四」和「娘家」完全斷開,而應該連讀成「黃四娘家」。再比如「三萬里河東入海」,就不適於把「三萬」和「里河」完全斷開,而應該連讀成「三萬里河」。
除了這種五言七言之外,還有其他字數不等雜言詩,也基本上遵從二三或者二二三的節奏。但也要注意根據詩歌內容調整斷句節奏。要反覆嘗試,找到讀起來很舒服的節奏。一旦找到了這個讀起來很舒服的節奏,實際上就很可能是把握了正確的節奏。
當然,和節奏相比,速度雖然不是大問題,但也不意味著讀詩的速度就可以隨意加快或者放慢,而要在把握節奏的基礎上,根據詩意表現的需要找到合適的語速。
第三、音量問題。
要用多大的聲音來讀?這個很難說,我個人覺得出聲就好。不同內容的古詩可能需要的音量是不同的。比如,李商隱的《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首詩相對來說就比較適於淺吟低唱。而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能就需要把聲音放開來。
除了和詩歌內容本身有關之外,也和個人讀詩時所處的環境,所具有的心境等有關,不要強求一致,只要發出聲音,就比默默地不出聲音就好。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這種音量不是物理上的音量,而是一種心理音量,在自己誦讀的時候,完全可以用較低的音量表現比較強烈的情感。
共
情
所謂「共情」,就是你要體會詩人的情感,和詩人在情感上能夠產生共鳴,只有在誦讀的過程中,這首詩打動你的心靈,你才可能從心底里喜歡上它。
共情要注意這樣幾個要點:
第一、要理解詩歌的基本意思。
這是讀懂一首詩的基礎。可以結合相關注釋甚至是白話的翻譯,初步把握詩人所要表達的基本意思。如果詩歌的基本內容理解上都有很大的偏差,就根本談不到「共情」的問題。
比如:「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這裡的「桑麻」泛指各種莊稼,而「話桑麻」就是閑談農事,說說對豐收的期許。如果把「桑麻」錯誤地理解成了「桑拿」和「麻將」,誤認為「把酒話桑麻」就是喝著酒,洗著桑拿,搓著麻將,那就貽笑大方了。也就根本無從理解孟浩然所描寫的農村那種恬靜閑適的生活場景。
第二、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古詩從題材上來說,可以分成若干種類別,比如,詠史懷古、羈旅行役、山水田園、邊塞征戰、贈友送別等類型,每一種類型總體來說有其自己的特有基調,讀得多了,慢慢體會這些詩歌的總體特徵,有助於把握詩作的情感基調。
但也不是沒有例外。比如贈友送別的詩歌,通常要表現依依惜別之情,但也不是所有的都是如此。高適的《別董大》中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就不是在表達依依惜別之情,而更多展現了詩人樂觀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
也可以從人的基本情感來分類入手,通過詩歌的基本內容揣摩詩人的情感,是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種基本情感中的哪一種。但這也只是一個粗略的分類,人的情感很複雜,根據程度不同,喜悅還可以有開心、興奮、激動、欣喜若狂等不同表現,而悲傷則可以分細分為遺憾、失望、難過、悲傷、極度悲痛等。這樣細微的情感差異,都需要反覆誦讀,不斷揣摩才行。
比如,同樣都是喜悅,《江畔獨步尋花》表現的是杜甫沉浸在春天自然美景中的欣喜,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則是杜甫聽聞官軍收復失地,平定了安史之亂以後按捺不住的狂喜。
第三、結合自己的閱讀和生活經歷,能入也能出。
讀詩絕對不是單純地看詩人如何,經歷過什麼,有什麼樣的情感。而一定要結合自己的閱讀和生活經歷,有很強的代入感。要把自己想像成是詩人,讀李白的詩就想像自己就是李白,讀杜甫的詩就想像自己就是杜甫。要歡樂著他們的歡樂,悲傷著他們的悲傷。
不過,只能入,不能出也是不行的。既要有很強的代入感,又要能適時地跳出來,保持一定的距離,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讀詩的過程中,既要有「迷」的時候,也要有「清」的時候。
比如,讀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你當然可以站在韓愈的角度去欣賞「潤如酥」天街,「滿皇都」的煙柳,去體會春天美景帶來的欣悅之情。
但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草色遙看近卻無」絕對不只可以用來描述春天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情境,還可以用來說明有一些事物近看看不清楚,拉開距離反而看清楚了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和蘇軾詩中所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相通的,這時候你就從詩中跳出來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不建議從一開始就搜索閱讀有關這首詩歌的各種資料,讀什麼詩歌鑒賞之類的文章,而是要自己靜下心來,反反覆復地讀,細細地慢慢地品味,要讀出自己的真感覺,而不要用別人的感受代替自己的感受。等自己讀到了一定的深度,再去讀讀和這首詩有關的背景資料以及鑒賞的文章,這時才能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有了比較,看到相同,也看到不同,才會有更大的收穫。
顯
畫
所謂「顯畫」,就是在讀詩的過程中,眼前要有畫面感。中國有「詩畫同源」之說,古人說「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即使不是專門為了配畫而作的詩,大多數詩歌本身也有很強的畫面感。因此我們在誦讀詩歌時,在眼前也應該有意識地構造畫面。
我本身並不會繪畫,甚至連最簡單的簡筆畫也不會。但是,我在讀詩的過程中,每每能根據詩歌的內容在眼前構造出畫面來。這個畫面最初可能是素描,然後是色彩越來越豐富;最初是單幅的,然後是多幅的;最初是靜態的,然後是流動的。一點點地逐步豐富起來,如在眼前,但又並不固化,每次讀詩都可能在原來的基礎上再次豐富。
這種畫面的構造,並不是要完完整整地重現作者當時寫詩的情形,而是結合了自己的閱讀和生活的經驗,再加工再創作之後的再現。也就是魯迅在談塑造典型人物時候的方法時所說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
比如,讀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雖然我未曾到過渭城,但是「朝雨浥輕塵」的景色是看過的,至於是哪裡看過,並不重要。「客舍青青柳色新」也是如此。「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送別的不是元二,我的朋友也不是要西出陽關,但是送別的經歷是有的,對那種依依惜別的場景是有印象的。於是,我就把這些經歷抓取出來,重新組織我屬於的畫面。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每個人在讀詩時,都一定在眼前有屬於自己的獨特的畫面。這種畫面的構造是讀詩過程中的重要因素。缺少了這種畫面感,眼前一片空白地去讀,或者眼前所見和詩中所寫完全不相干,就一定不會對所讀的詩有深入的感受。
最後需要說明,我所說的這三個讀詩的關鍵詞,「出聲」、「共情」、「顯畫」,不可以割裂開來看,這三者對讀詩而言是「三位一體」的。當然,不同的年齡,不同的水平,按照自己的經驗,自己的能力,可以對這三個關鍵詞有屬於自己的體會,要逐步升級,不要企圖一口吃個胖子。
朱熹在談如何讀儒家經典時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其實讀詩也是如此,一定要「心到」才行。有了心靈的積极參与,再加上「眼到」和「口到」,自然就感受到詩歌的魅力了。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要想「艨艟巨艦」在中流「自在行」,必須要有巨量的「春水」。僅僅知道了讀詩的方法還遠遠不夠,還要具體操練,具體實踐,要扎紮實實讀上千百首詩。到那時,就不用看別人講如何讀詩了,你自己就可以清清楚楚地說怎麼讀詩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號「水寒說語文」
於曉冰,中學語文一線教師。「水寒說語文」公眾號唯一原創作者。以「讀詩書,羞為名,恥為利;誦經典,出於口,入於心」自勉,長期致力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編輯:林濤
設計:林濤
主編:Polly
為我們最愛的詩點個贊!


※中國詩詞大會力薦:九年義務教育要背誦的208篇古詩文,值得收藏
TAG:古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