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學巨匠筆名由來

文學巨匠筆名由來

《百年巨匠·文學篇》通過現代影像手段,對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生平和創作重新梳理和表現。六位文學泰斗的創作是因時代而發,一直服務於時代,也推動了時代的發展。

《百年巨匠·文學篇》已製作完成,不日將與廣大觀眾見面,敬請期待!當今,文學似乎變得很輕。讓我們隨著《百年巨匠》的鏡頭回到百年前,回到文學現場,看看在那個戰爭動亂、民不聊生的時代,何為文學?何為作家?

筆名「魯迅」的來歷

1918年5月,在錢玄同的激勵和介紹下,魯迅在《新青年》第4卷第5號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在「魯迅」之前,還曾用過「迅行」的筆名。魯迅一生用了140多個筆名,而以筆名「魯迅」聞達於天下。

魯迅」這個筆名,歷來有兩種解釋:一種說法是指「魯」字乃魯迅先生母親的姓,他的小說中常提到的「魯鎮」,就是他母親的老家;「迅」是他的小名,所以在他的小說里也出現過「迅哥兒」一詞。另一種解釋是先生摯友許壽裳所說,他親自問過魯迅先生,先生笑道:(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但這是否是魯迅的本意,就不得而知了。此乃先生自謙之辭。這兩種說法,都是從字面上解釋,也切合魯迅的生平,都說得通。

最近又有人發現了第三種解釋。認為「迅」字,古義為狼。出處見《爾雅?釋獸》:「狼子絕有力者曰迅。」照這樣註解引申出來,「魯迅」是指狼的一個勇敢有力的兒子。持此一說的是歷史學家侯外廬。他說,魯迅是封建社會的叛逆者,他的小說代表作《狂人日記》就是抨擊封建社會「吃人」制度的,他取用這兩個字為名,正是鮮明表示他甘以「狼子」自居,與封建社會制度徹底決裂之心聲。據說侯外廬的這種解釋,曾向魯迅夫人許廣平提起過,許廣平連連稱謝,表示首肯。

郭沫若筆名的來歷

郭沫若一生使用過的名、號、別名與筆名多達五十餘個。幾個主要筆名的含意是:

杜衎:郭沫若母親姓杜,性格衎直(即剛直),取此名以紀念其母。郭沫若在留亡期間思念老母,1929年他在《東方雜誌》上發表研究中國古代社會的有關論文,署用此名。

坎人、易坎人:郭沫若少年時得過重症傷寒,留下聽覺半聾的後遺症。《易經》上的坎卦,說其「於人也為聾」,坎人、易坎人即為聾子之意。郭沫若從1928年起翻譯美國作家辛克萊的《石炭王》等書,用的都是易坎人的筆名。

鼎、鼎堂、郭鼎堂:郭沫若原名郭開貞,《說文解字》上說,「古文以貞為鼎。」鼎而附之以堂取其音為「丁當」,取其義「鼎當」。1931年郭沫若在《東方雜誌》上發表《毛公鼎之年代》,即署名鼎堂。

石沱、石沱生、郭石沱:與鼎有關,周代末期的鼎銘中稱鼎為石沱,這是鼎的別名。1934年,商務印書館的郭沫若譯作《生命之科學》,即署名石沱。

郭沫若:因為他家鄉四川樂山的兩條水,一條是沫水(即大渡河),另一條是若水,他少年時飲二水長大,所以他後來發表新詩時,就用了「沫若」這一筆名。

筆名「茅盾」的來歷

茅盾原名沈雁冰,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他從武漢回到上海,一時無以為生,聽從朋友的勸告,花了四個星期寫成了他的名作《幻滅》,準備在葉聖陶代編的《小說月報》上發表。可當時,他正被蔣介石政府通緝,如果用真名,將會給聖陶招來麻煩,而且《小說月報》的主人、商務印書館的老闆也不會允許,他當時思想也確實處在一個苦悶痛苦的矛盾中。

於是他隨手寫了「矛盾」二字作筆名,可葉聖陶認為「矛盾」二字顯然是假名,仍然會招來麻煩,於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個草字頭。以後沈雁冰便一直沿用這個筆名。

筆名「巴金」的來歷

作家巴金,已聞名海內外,但「巴金」兩字的由來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巴金,生於四川成都一個大官僚地主家庭。原名李曉棠,字芾甘。他們輩分是「堯」字輩, 巴金的大哥名堯杖,三哥名堯林。《詩經》中《國風·召南》有《甘棠》3首,共3章,每章句首均疊用「蔽芾甘棠」一句,巴金原名的末一字「棠」和字「芾甘」蓋出於此。「芾甘」和「李芾甘」是巴金早年發表文章和譯作的筆名,因此長期以來被人們誤認為是他的原名。

關於「巴金」這一筆名的由來曾有過許多訛傳,巴金曾在1985年回答香港中文大學校刊編輯時表示:「1928年我在法國沙多—吉里城拉封丹中學寫完了《滅亡》,想取個筆名,剛好當時的中國同學『巴恩波』投水自殺了,為了紀念他,我便取了『巴』字。至於筆名中的「金」字則是他的一個安徽籍朋友想到的。當時,他正譯完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前半部不久,這部書的英譯本還攤在桌上,那個朋友聽說他要找一個容易記住的字作為筆名的名(姓「巴」已有),就開玩笑地說出了「金」字。他採納了朋友的意見,從此,以一個少有的姓和一個常見的字合成的「巴金」這個筆名誕生了。

1928年8月,他首次在長篇小說《滅亡》上署用筆名「巴金」,並把小說寄給正在上海開明書店門市部當經理的朋友索非。索非接到這部書稿立即轉送葉聖陶先生,因當時鄭振鐸出國去了,葉聖陶正代理著編輯《小說月報》。葉聖陶讀了《滅亡》以後,覺得非常好,就把它發表了。於是,「巴金」的名字在文壇上開始不斷地放射出絢麗的光彩。

筆名「老舍」的來歷

老舍,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1899年2月3日生於北京。因為老捨生於陰曆年底,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老舍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後來乾脆叫起「老舍」來。之所以這樣,是習慣於北方的朋友會面時親熱的叫法,如「老王、老馬」等。另外,又有捨己為人、奮發勵志、「捨我其誰」之意。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至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

筆名「曹禺」的來歷

中國傑出的現代話劇劇作家,原名萬家寶,字小石,小名添甲。「曹禺」筆名的來源是因為本姓「萬」(繁體字),繁體萬字分解而來的:上面是「艹」,下面是「禺」。於是他將萬字上下拆為『草禺』,又因「草」不像個姓,故取諧音字個『曹』,兩者組合而得「曹禺」。

文章來源:綜合網路

剪 影

2014年12月14日,百集大型系列人物傳記紀錄片《百年巨匠》文學篇研討會暨開機儀式在中國現代文學館舉行,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代表單宇紅,郭沫若之女郭平英,《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百年巨匠》策劃、製片主任李萍萍,《百年巨匠》文學篇總導演肖同慶等嘉賓合影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中國民生銀行社會責任管理委員會代表單宇紅,《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百年巨匠》文學篇總導演肖同慶共同為《百年巨匠》文學篇開機揭幕

《百年巨匠——郭沫若》開機儀式上,攝製組開機揭幕前向西城區圖書館及少年宮捐贈《百年巨匠》系列圖書及光碟

國家藝術基金理事會理事長蔡武,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閻晶明,時任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王寧,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牛根富,郭沫若紀念館副館長趙笑潔,《百年巨匠》出品人、總策劃楊京島共同為開機儀式揭幕

《百年巨匠——郭沫若》開機儀式嘉賓合影

魯迅 《自嘲》贈柳亞子 七律詩 1932年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

魯迅 自題小像 北京魯迅博物館藏

郭沫若 關於《王貴與李香香》 手跡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郭沫若 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紀念 書法 41×54cm 1951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茅盾 一致的要求和期望 手稿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茅盾 歡迎我們的老大哥,向我們的老大哥看齊 中國藝術研究院

巴金 柏林一星期——第四屆德國作家大會 1956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老舍學習筆記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老舍 詩三首 36×26cm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曹禺 紀念果戈里歸來 手稿 1952年 中國藝術研究院藏

版權聲明

凡本微信刊載的作品(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任何資料),均為《百年巨匠》項目方依法享有知識產權或已獲得合法授權的作品,未經協議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機構或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或部分使用;已獲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百年巨匠》官方微信」。違反上述聲明者,《百年巨匠》項目方保留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年巨匠 的精彩文章:

TAG:百年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