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十三陵傳說——長陵

明十三陵傳說——長陵

長陵

明長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築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築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內最主要的旅遊景點之一。

長陵的陵宮建築,佔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後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後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第一進院落,前設陵門一座。其製為單檐歇山頂的宮門式建築,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隨牆式角門(已拆除並封塞)。院內,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於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定陵

定陵地宮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曆)的陵墓。這裡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 該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於長陵西南方,建於1584~1590年(萬曆十二年至萬曆十八年)。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佔地182000平方米。它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定陵地宮可供遊人參觀。

明定陵地面建築的總布局,呈前方後圓形,含有中國古代哲學觀念"天圓地方"的象徵意義。定陵早在萬曆帝生前就開始營建,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開工,歷時6年方完成,耗銀八百萬兩。陵墓建成時皇帝只有28歲,直到1620年才正式啟用,該陵墓整整閑置達30年之久。定陵成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園之一。它的地面建築共佔18萬平方米,前有寬闊院落三進,後有高大寶城一座。陵正門前方是三卒漢白玉石橋。過了橋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圍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監等建築物300多間。再往後就是陵園最外面的圍牆-外羅城(圍牆外的圍牆)。

昭陵

明昭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明朝第十二帝穆宗庄皇帝朱載垕(年號隆慶)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也是陵區正式開放的旅遊景點之一。

昭陵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裡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穆宗,年號隆慶(1537~1572),在明朝16帝中是個平庸的皇帝,登基6個月便不願過問政務,在位6年從未公開發表過自己的政治主張。

永陵

明永陵位於陽翠嶺南麓,是明朝第十一帝世宗肅皇帝朱厚熜(年號嘉靖)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永陵的營建在世宗皇帝登極後的第十五年。系其在位時營建的「壽宮」。但其卜選陵址卻是在嘉靖七年(1528)皇后陳氏去世之時。當時,世宗命輔臣張璁及兵部員外郎駱用卿等人為陳皇后選擇陵地。同時,也秘密選好了自己的陵地。

駱用卿在嘉靖年間以通曉風水術聞名,他來到天壽山後,外觀山形,內察地脈,為世宗選擇了橡子嶺和十八道嶺兩處吉壤。隨後,世宗就帶領從臣和欽天監官員到駱用卿為他選定的兩處吉壤察看。看後,覺得十八道嶺風水最佳,決定在那裡建陵。但還不放心,又派人到江西一帶找來著名風水師楊筠松、曾文迪、廖三傳的後人再次察看。最後十八道嶺被確定為建陵地點。世宗嫌十八道嶺山名不雅,下詔更名為「陽翠嶺」。嘉靖十五(1636年)四月二十二申時,浩大的陵工開始了。世宗皇帝親自主持了祭告長陵的典儀,武定侯郭勛、輔臣李時奉命總理山陵營建事宜。在這一天動工的還有其他七陵的修繕工程、長陵神道甃石以及石像生加護石台等工程……

Hello,夥伴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逍遙大悠 的精彩文章:

明十三陵傳說——神路

TAG:逍遙大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