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雕塑四十年·田世信個案研究」:中國傳統雕塑的深厚底蘊給了我從事這行的底氣

「雕塑四十年·田世信個案研究」:中國傳統雕塑的深厚底蘊給了我從事這行的底氣

2017年12月28日「雕塑四十年」展在深圳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館拉開帷幕。該展將由盛葳、康學儒擔綱策展人,從2017年底至2018年,分4個部分倒敘進行,一方面,梳理總結40年來當代雕塑具有代表性的成績與發展線索,另一方面,面向未來探尋中國雕塑最新的發展方向與可能。

「雕塑四十年」展現場

與此展同時展出的,還有「雕塑四十年·田世信個案研究」。這是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從70年代創作至今的系列作品,共計80餘件,結合文獻和手稿立體呈現,現場極為震撼。

「雕塑四十年·田世信個案研究」

展覽現場

「雕塑四十年·田世信個案研究」

展覽現場

展覽共分為三個單元。單元一的「坐言起行」是對田世信性格和作品的雙重描述,一方面是指表裡相應、言行一致,另一方面也指性情直爽、敢愛敢恨。理解藝術品離不開對藝術家本人的理解,而藝術家的自畫像、自雕像以及對家人、朋友的描繪、塑造,則是理解藝術家本人的重要方式。在這一單元里,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自雕像對自己淳樸、直接的表達,而他的母親、妻子、女兒和其他家庭人物的雕塑、繪畫、手稿作品,則通過一個時間線勾勒了藝術家70年代以來對身邊人不同的理解與情感變化。

田世信個案研究單元一「坐言起行」

單元二「殊方未遠」是田世信在貴州創作的少數民族題材的系列作品。從古代封建社會的民族不平等到中華民族的家庭成員,少數民族經歷了文化重整,可謂變化巨大。田世信從一個超越即有政治框架的視角切入他的創作研究對象,既區別於民國時期的貴州藝術主題,也區別於新中國民族政策視野下的貴州藝術主題。這,使得他這一系列作品擁有直指人心的魄力。

田世信個案研究單元二「殊方未遠」

單元三「悲愴古風」: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無不體現今人的態度和訴求。田世信對歷史和傳統有著個人獨立的見解,他塑造了從神話到近代的許多歷史人物。最多的是漢唐人物,那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最為強悍的形象。他塑造的性格倔強的老子、司馬遷、陶淵明、譚嗣同、秋瑾、魯迅……其共同特點便是具有獨立的民族文化性格,但又賦予他們藝術史上從未有過的造型。

田世信個案研究單元三「悲愴古風」

單元四「道成肉身」主要是人體類作品,集中體現藝術家對身體與精神關係的思考。

田世信個案研究單元四「道成肉身」

策展人盛葳、康學儒在田世信個案研究的展覽前言里,以飽含深情地筆觸寫道:「無論是在貴州,還是在北京,田世信先生始終堅持站在邊緣旁觀世界、洞悉世事,從前不為社會所影響,後來不為商業所撼動,以人為本、以史為鑒,在人生和藝術上堅守自己獨有的路徑。」

面對田世信,他說自己是山東人脾氣不好,有什麼說什麼,一番對話下來,他誠如自己所言。雖然人生坎坷,蹉跎了不少青春歲月,但滄桑的外表下,掩不住一顆真摯的、淳樸的心,在藝術創作上、在世間人情中,這顆心閃爍著熠熠光輝。

著名雕塑家田世信在開幕式上

對話田世信——

雅昌藝術網:翻看您的經歷,您是學油畫出身的,為什麼最後會鍾情於雕塑呢?

田世信:我覺得油畫是未來的東西,當時條件下,看過幾次國外的展覽以後覺得那時候中國很少有真正懂得油畫的。

雕塑不一樣,就算最權威的評論家都不敢否認中國的傳統雕塑。西方的雕塑是從希臘開始,和神權相關,中國雕塑也有類似的洞窟雕塑、神的雕像,但中國還有一批墓室雕塑、投影等,這些是很世俗化的。你看雲南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貯貝器上的造型、人物和動物,這些造型現在西方雕塑家當中沒有一個可以做得出來,所以這些給了我學雕塑的勇氣。再加上我自己很喜歡動手。

另外,我也不願意從事國畫,我的哥哥田世光就是國畫家。我的國畫功底還可以,但如果學國畫的話,我覺得我即便畫得再好人家也會說我沾哥哥的光,我不願意,所以我選擇雕塑。

「雕塑四十年·田世信個案研究」展覽現場

雅昌藝術網:您曾說,您是40多歲以後才開始全身心地投入到雕塑創作中,為什麼是這個時間呢?這好像比其他的雕塑藝術家都晚了很多。

田世信:我人生的前一階段很坎坷,因為那時候我出身不算好,在北京出生,所以分配的是很邊遠的縣城,在中學教書。中學裡除了數理化以外,音樂、美術、體育、政治、歷史、地理我都教。那時候沒有條件畫畫,更沒有條件搞雕塑。後來有了一點條件我做了雕塑,拿去參加省級展覽,但那時候受極左思潮影響,人家挑剔很多。改革開放院校招生以後,我培養的學生一下子就考上兩個,結果學生招去了,也把我招去了,我也就到了藝術院校,從此改變條件,開始畫點兒畫,所以我40歲以後才正正經經地進行創作。

早年田世信在創作中

雅昌藝術網:雖然是從40歲才正式開始雕塑創作,但從現在您作品的數量、體量來看,都是很巨大的。

田世信:對,因為我很勤奮。以前耽誤了很多時間,我23歲大學畢業分到貴州,一直到48歲才調回北京,在貴州呆了25年,最好的年華都在那兒了。然後70年代才慢慢開放一些,這以前20來年基本上不能夠正常從事這個東西。

早年田世信在創作中

雅昌藝術網:在您的作品中,《苗女》可以說是很受矚目的一件代表性作品,這也和您在貴州生活那麼多年的經歷有關,但這件作品好像在當年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田世信:在過去,由於民族政策的不平等,所以造成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人會認為漢族的就是好看的。而他們認為我做的《苗女》不夠「漢族」,還是像少數民族。

我做《苗女》的時候,是參照他們實際的服飾,在造型上做了一些藝術的誇張,但有人認為這是「醜化」,像牛頭,其實醜化和藝術誇張是有本質區別的,適當的藝術誇張是被允許的。

《苗女》1982年 木 40x90x93cm

《苗女》在此次展出的現場

《山路》系列 2010年 銅 125x70x30cm

雅昌藝術網:這次展出的《母與子》這件作品,我們可以看到有銅的、大漆的,不同材料的版本,您對材料的選擇有什麼樣的想法?

田世信:80年代的時候我用陶來做,因為沒有錢。我們自己搭一個土窯,鼓風機一吹,花的錢很少,1989年在北京展出的一大批作品都是這樣燒的。但雕塑還是以硬質材料為佳,石膏只是雕塑的一個過程。泥塑、石雕之後,要麼打石頭要麼銅鑄,總之最後跟觀眾見面的都應該是硬質材料。

《母與子之十二》2006年

銅 46x22x79cm

後來有一次,我去湖南的馬王堆漢墓,看到出土文物有銅、有石頭、有玉、有木頭,還有漆,而保存效果最好的就是漆,經過兩千多年的歲月,到現在仍然光潔如初,色彩非常艷麗,我看了以後很受感動,因為我到貴州以後才接觸到大漆,所以我就開始投入大量的錢財和精力研究大漆。其實唐代中國人就有用漆做雕塑的,現在有一個唐代的鑒真和尚像做得很寫實,在日本。

《侗女》之三(大頭像)

1993年 大漆 75x70x85cm

我偏愛塑造悲劇性歷史人物 人生的痛苦總是多於歡樂

雅昌藝術網:您這次的展覽題材很豐富,其中歷史人物這塊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行走其間,不用看圖片說明都可以大致猜到您塑造的是哪一位歷史人物,可以說您對每一位神韻的把握相當精準,可以談談您為何鍾情於對歷史人物的塑造嗎?您又是如何把握住他們各自的內涵和神韻的?

田世信:我挺喜歡歷史的,因為一個民族如果不關心本民族的歷史,我覺得是很荒唐的,必須要正視本民族的歷史、念念不忘本民族的歷史,民族才會有希望。看歷史,既要看到它的好,也要看到它的壞,這樣就會引起自己的反響和思考。

《老子-剛柔之道》2003年

木 高 242(加底座)

225x60x40cm

我自己有個觀點,當然它不一定對,歷史上值得一寫的大多都是悲劇人物。人這一生,痛苦大於歡樂,比如小孩剛出生就會哭,為什麼?因為上帝告訴你,你將面對的是一個苦難的世界。因此,我做的很多人物都帶有一定的悲劇性色彩,比如譚嗣同,變法失敗後,日本使館給他避難機會,他說各國革命都有死難者,只有中國沒有,從我譚嗣同開始,這太可歌可泣了;比如司馬遷,為了堅持真理,堅持自己的本質,受了宮刑照樣寫《史記》,過去的史官都有這種寧折不彎的品格。

《司馬遷》1988年

銅 100x97x137cm

《朱耷小像》2013年

銅 100x24x37cm

《魯迅坐像》

雅昌藝術網:此次展覽中的人物雕塑尤其是仕女這一塊,您似乎選擇唐代跟漢代的較多,但唐代以胖為美,漢代略微清瘦,能講一下您對仕女塑造的動因和理解嗎?

田世信:從出土的眾多漢俑中,給我一個鮮明的印象:中國的女性始終處於卑微的狀態,即便是唐代的雍容華貴,也逃不掉男人玩味的處境。女性在某種層面上至今仍未擺脫這一狀態。基於對母性的敬愛,為東方女性悲哀的不平的心態,這些形象在我腦海中反覆出現,所以反覆做了這類材料。

《漢女》1999年 木 高 120-125cm

雅昌藝術網:我發現您還有一批作品全都是軀幹系列,這類創作的來源和靈感是什麼呢?

田世信:不知道你們見過沒有,中國唐代的很多菩薩像,現在只剩下一部分,腦袋沒有了,腿沒有了,只剩下身體,有一些在國外有一些在國內。菩薩是女身男像,都帶鬍子的,實際上他的身體是女性的身體。

其實我這種觀點不知道當代女性怎麼看,我的母親就是像我塑造的這種女人一樣,胸部、臀部比較平。中國清代民國以前都不是像現在的審美,女性要前凸後翹才好看,那是西方人的審美觀點。中國人喜歡比較柔和的線條、造型,因此我借鑒了這些菩薩的身體造型,有時候乍一看,似乎很像某一個菩薩的軀幹,存在這樣一種因果關係。

《大軀幹》1993年 大漆 68x66x163c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昌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生成意境與構成境域——黃賓虹山水畫與塞尚風景畫的比較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