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真的在「民間」嗎?
總第1001期;歡迎關注。
| 一 |
對於書法作品,網路上比較常見的一句評語是:
「高手在民間。」
這句話背後代表的草根民意,經過時間的醞釀,終於匯聚成2017年底被廣泛傳播的一個主題:
年度感動中國書法人物
比如這篇文章(鏈接),比較具有代表性,編輯做得也很用心。
「感動」篇文章在搜索上可以檢索到949,000個
「民間」相對於「廟堂」,我們能理解的此中深意,是對體制內(如書協)書法的一種批判與對抗。與此同時,將「專業」書寫者的作品,報之以「丑書」之類的評價,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
但是,理解歸理解,如果過度的渲染這種「民間」意識,是值得警惕的。
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故意感動別人是不道德的。」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悟空問答里就此提出一個問題:「怎樣理解?」我的回答是:「蓄意的去感動他人,必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張小龍確實是一位三觀很正的人。
感動了很多書法人的「裝卸工」吳明
| 二 |
1月18日,微博上的一場討論非常有意思。
博主@河森堡 直截了當的拋出一個觀點:「諸位,這些年來我越發地對『高手在民間』這五個字表示懷疑,我不敢打保票說民間100%沒有高手,但是民間環境中要是想培育出高手真的是很難很難的,幾乎可以說是不現實的。」
國家博物館講解員的身份,讓我對其闡述的理由感興趣。我也經常去國家博物館參觀,尤其傳統的書畫文藏展覽,值得流連。相對於我這樣一位業餘的、非專業的書法愛好者,專業機構從業人員的觀點,不妨一聽。
微博截圖
@河森堡 對專業與民間的能否培育出「高手」的可能性進行了分析:
只要大家去專業機構了解一番就會知道,培育出一個高手需要多麼苛刻的條件和嚴酷的訓練,那些天賦過人的年輕人從小就被選拔出來,在一個有著充足後勤保障的環境下,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前輩反覆調教和訓練,他們心無旁騖地磨練自己的技藝,再在各種實踐和比賽中總結提高,就這樣好幾年,十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的不斷積累,才終於能配得上「高手」這個頭銜。
民間不乏有熱情或者有天賦的人,但是他們往往會被生活所拖累所束縛,不能一心一意地提高,而且他們也很難從自己身邊的環境中得到及時的指導和反饋,這些自己摸索出來的技藝和專業體制內的訓練成果比起來是完全不夠看的。
然後他舉了兩個例子:乒乓球和游泳。兩個項目的對抗實例,說明了所謂的「民間高手」在「專業隊」面前是不堪一擊的。
因此,@河森堡 認為:
「高手在民間」現在就我看來,只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就是這高手是相對於一般民眾的高手,而不是業內頂級高手。
第二種解釋是,這高手現在雖然在民間,但他以前是受過正規訓練的人。
| 三 |
這篇微博文章激起了廣泛的討論,@功夫史 認為:「最後兩條都對,有的民間高手自覺訓練量達到半職業水平,但和一流職業差距還是很大。」
@張小煩才不煩 也舉例表示:「我所理解的高手在民間是其在某一行或者某件事上做得很厲害,類似之前削西瓜,切菠蘿,街頭藝人畫畫,還有印度那個飛餅,多是熟能生巧或是以前我們就沒想過這個東西還能這樣做,然後基於這樣的感嘆得出高手在民間的說法。」
@捕風姐姐 也深表同情:「『高手在民間』我覺得是廣大人民群眾一種美好的願望,類似於YY小說里,主角有一天突然獲得絕世秘籍,稱霸武林。當年支持郭英森的,都是這群相信『高手在民間』的人吧……」
@原野pentium 話鋒一轉:「高手在民間更多的是調侃吧。」
調侃演化為一種群體性的情緒,引起@幻想狂劉先生 往深里思考:「『高手在民間』其實是反智主義在烏合之眾中形成的一種心理機制,表面上是相信民間有高手,本質其實就是不相信科學。這在神秘主義和不可知論土壤深厚的東方非常有市場,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批神秘主義大師,把一堆革命半生的老唯物主義者都忽悠的五體投地,普通百姓痴迷於此倒也不奇怪。」
感動了很多書法人的「肉鋪哥」
| 四 |
回到咱們書法的話題。
我們不妨提出一個相同的問題:
書法高手真的在「民間」嗎?
看了上面的這場討論,我相信大家有了自己的思考,也有自己的答案。
越來越多的書友認為,評論比內容更有趣、更有料。所以,我們開放評論,大家暢所欲言。這篇文章剩下的部分,由大家來書寫。
(一如既往,只要不是帶髒字的謾罵,我們在後台都會放行。實在難以入目的言辭,只好屏蔽掉。)
請大家各抒己見!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