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飄搖狀元府
敲開濟南這座城市的歷史之門
尋找那些被遺忘的文化角落
「和濟南,一起尋找」
風雨飄搖狀元府
從2001年到現在,我斷斷續續在濟南也生活了不少年頭了,又喜歡東南西北地亂跑,便自認為對濟南還是有些熟悉的。然而,就在前些日子,我才剛剛知道,濟南原來還有一個狀元府。這狀元府,乃清代第一百零五位狀元陳冕的故居。
於是,在一個晴朗的日子,我叫上朋友老張,決定到狀元府看一看。
狀元府並不難找,就在省府附近的鞭指巷。沿著省府前街北行,將到省府大門之時,有一條向西的巷子,沿著這條向西的巷子,前行大約二三百米的距離,會看到一條南北的巷子,這條南北巷子就是鞭指巷。
相傳鞭指巷以前並不叫鞭指巷,而叫鞭子巷,因為這條巷子里經營鞭子、韁繩、馬鞍等牲口用的皮具的手工作坊較多,久而久之,人們便稱這條巷子為鞭子巷。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濟南府,看到鞭子巷裡商品琳琅滿目,一條小巷子竟如此繁華,便立馬執鞭,指向這條繁華的小巷子,問:「這條巷子叫什麼名字?」而他身旁,正是能言會道的劉墉,便答曰:「萬歲御鞭所指之巷,自然是鞭指巷。」於是,鞭子巷便成了鞭指巷。或許,這只是人們給這條巷子的一個美麗傳說而已,無需去考證真偽。
可能貴為一代帝王地乾隆皇帝都不曾想到,昔日繁華的鞭指巷,現在只剩下半個巷子。前些年,省府前街附近拆遷,波及到鞭指巷,巷子東半部分被拆除,只保留了巷子西半部分的房屋。所以,如今我們看到的鞭指巷,其門牌號只有奇數,沒有偶數。並且,鞭指巷及鞭指巷臨近的地方破爛不堪,很難令人相信這是據省府不到三百米的一個地方。
站在巷子北頭,我們有些猶豫,這裡究竟是不是鞭指巷,還有沒有狀元府?釘在牆上的藍牌上,赫然寫著「鞭指巷」三個大字,告訴我們這是鞭指巷沒有錯。
我們便沿著鞭指巷往南走,看到了鞭指巷9號院。在9號院大門左側牆壁上,有一個金屬牌子,寫著「陳冕狀元府」五個大字,落款為濟南市政府立。
9號院大門為一開間,五架梁,磚木石結構,青磚打磨得相當平整,縫隙較小,屋頂為青灰小瓦,花脊蠍子尾,條檐石上有磚雕和石雕。只是,屋頂上長了不少的荒草,給人一種荒蕪凄涼的感覺。據說,以前大門門額原懸掛御賜塗金「狀元及第」的匾額,濟南解放時尚存,後來被毀,不知去向。
沒有「狀元及第」匾額的大門,能很清楚地看到上方有一塊大石板,叫跑馬板,上面雕刻著精美的纏枝葫蘆,預示著家中後代多子多孫。大門下方有抱鼓石(門枕石的一種),據當地居民介紹,抱鼓石以前並不是這個樣子,以前上面有四隻角,還有很多花紋,很好看的。「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要破四舊,各家各戶都要出人來砸,如果誰家不出人,就是反革命。」雖然現今看到的抱鼓石上傷痕纍纍,但從中仍能看出一些雕刻精細的花紋,從中窺探出當時的精美。
進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面高大的靠山影壁牆,其大小和一面牆相當。影壁牆的上方是由青灰小瓦和琉璃瓦壘成的牆脊,雖然歷經百餘年,但至今仍完好地立在那裡。過大門左拐,是一個四合院。與平常我們見到的四合院不同,我們平常見到的四合院一般正屋為北屋,而狀元府的正屋卻是西屋,五開間、前出廈,南北屋為廂房,大約八間左右的樣子。
院內所有房屋清一色的是清代很講究的磨磚對縫的青磚牆,只是有的房屋屋頂已經不是青灰小瓦,而是改成紅色大瓦,據說是後來修繕時換的。每所房屋都有數根廊柱直立,下有圓形石墩。山牆的屋檐下,精緻的磚雕盤頭與石雕挑檐顯示出當年主人的審美情趣。繞過西屋南側的狹窄過道,是一個同前院同樣規格的四合院。在9號院的西南角,有一眼圓泉井,被稱之為狀元井,據當地村民講,至今這裡的居民還不少飲用這裡的水。
據了解,9號院在1950年代便賣給了濟南第一印染廠,成為其職工宿舍。現在依然是其職工宿舍。據當地居民介紹,僅這個9號院,現在竟住著二三十戶人家。由於住戶太多,原本的前廊現已被改成了房屋,花格欞門窗也被磚牆代替,還有的人家在自家房前搭建起一些簡易小屋,各種亂七八糟的物品堆放在自家門前。整個院落被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遮遮擋擋,想一睹當年狀元府的全貌,已不可能。
看完9號院,我們又去11號院。11號院格局和9號院相差無幾,作為正屋的西屋由五開間變成了三開間,大約是住戶不如9號院多一些,房屋破壞的也不如9號院嚴重,一些房屋的花格欞門窗還在。並且,這個院子里遮擋物相對少一些,空下的地方,便種一些葡萄樹、石榴樹、大槐樹、香椿樹,等等,看上去要比9號院舒心許多。
從11號院出來,我們便去尋找陳冕的藏書樓。資料顯示,陳冕的藏書樓位於現在的西熨斗隅巷16號院內。雖然西熨斗隅巷16號院就在鞭指巷9號院後面,但是想過去卻要繞好遠一段路程。我們摸索著繞到西熨斗隅巷16號院,看到了這座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據住在這裡的居民說,這座小樓由於連年失修,現在也成了一座危樓,上層居住的人家,也已經搬走。現在這座房子好像是屬於房產局,但是卻不見有人來修繕。
參觀完狀元府,心中感嘆萬千。我們真的沒有想到,濟南還有這樣一座寫有一百多年歷史滄桑的狀元府,只是,如此一座狀元府,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如今已經被分割的支離破碎,儼然成了一所名副其實的大雜院。其實,現在如果能遷出狀元府里的居民,好好修繕,基本上還能恢復原貌。但是,這工作該由誰來做呢?掛了一個「陳冕狀元府」的牌子,又有何用呢?狀元府就像一個柔弱的少女,被蹂躪一番之後,更渴望有一個安全的懷抱。
現在的濟南,古城牆沒了,老火車站沒了,路大荒故居沒了,張養浩故居沒了,丁寶楨故居沒了,正覺寺沒了,萬竹園(張家花園)前院沒了,剪子巷沒了,高都司巷沒了……如果,類似於狀元府等一些古建築再一一消失掉,那麼,作為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濟南還有什麼?哪兒還能給人以「古老的濟南」這一印象?哪兒還能彰顯出濟南的歷史滄桑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期待陳冕狀元府能早日得到保護和修繕,期待我們能早日看到一個煥然一新的狀元府!
後記:此文寫於2010年,7年過去,我沒有再去過狀元府,更不知道,在大肆拆臨拆違的當下,狀元府是否還在? 還是被保護起來,成為一道濟南的人文風景。說起來真是遺憾,這些年聽到的全是拆的消息,就沒有聽說過哪個人文建築被保護起來,被領導重視,成為一座城市的驕傲。或許,濟南是後娘養的,它的那些兒子,一個個也不爭氣,所以也不會有這樣的待遇。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