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曾有個「鬼市」 買者一不殺價二不嫌貨!
民國年間,老濟南自開商埠。
當時市民收入有限,購買力極低,都是從集市地攤上購買價格低廉的生活用品。
1934年版的《濟南大觀》曾記載:
集市設有聚匯地點、交易時間,市場上物品質量次但貨色全,件件都陳列在地攤之上。
書中還專門詳細介紹了三大蔬菜集市,它們分別設在城內刷律巷、商埠萬字巷、緯十一路新市場內。
此外還介紹買賣日用百貨的集市,有段店集、濼口集、西市場集、趵突泉集等。
為滿足濟南貧民日常生活必需,市民還自發會聚形成了幾個貨品「特殊」的集市,這就是民間俗稱的「小偷市」「窮漢市」「破爛市」。
「小偷市」位居今天的大槐樹一帶,形成於1900年前後。
夜半兩點開市,天還不明五點鐘便匆匆散市。
交易雙方以燈籠、蠟燭為照明工具,在昏暗光線中摸索著查看貨品、遞交現款。
故又俗稱「鬼市」。
當時這裡為一片荒涼的墳塋和菜地,附近散落著「貧民窯」。
「小偷市」上售出的物品有兩大類:
一為偷盜和搶劫來的衣物,也有從亡者身上剛扒下來的物品。
賣主開價極低,買者一不殺價、二不嫌棄,買賣雙方都是貧民窮漢。
另一類物品為珠寶字畫、金銀首飾、人蔘鹿茸、象牙瓷器等。
這些東西均為偷搶而來或假冒偽劣,賣主往往編造一些令人憐憫的不幸家境而獲取同情。
由於賣主擔心被盜的家人找來,達成交易後雙方便急忙散去。
「窮漢市」自發形成於1927年以後,在山水溝、三合街、正覺寺街、雙龍街、祭壇巷一帶。
三月二十開市,一般延續半個月結束。
趕會者多以鄉村(歷城、長清、平陰)攀山採藥的貧苦藥農為主。
藥品有阿膠、何首烏、透骨草等,貴重藥材有陽起石、靈芝以及從關東販運來的虎骨、人蔘等。
由於鄉下百姓佔據趕會的多數,他們頭頂草帽,袒胸裸臂,下身穿著褲衩。
人們提起葯市,習慣性稱之為「窮漢市」。
他們以租房、搭棚居住,一日三餐自帶給養,穿著也是破縷爛衫,就跟叫花子一樣。
賣葯的還有市裡藥商、看病的中醫郎中。
後來,除了藥品,各類土特產、小百貨、農具也陸續被鄉下藥農帶入集市。
當時民間有一種說法:「逛了葯市會,全家不受罪(老幼不染瘟生災)」。
趕會的人終日摩肩接踵、絡繹不絕。
七七事變以後,葯市逐年衰敗。
直到濟南解放後,才又興盛起來。
據1965年統計,趕會人多達10萬之眾。
1966年夏,「文革」開始,葯市被迫中止。
「破爛市」在今天的齊魯醫院至趵突泉、省中醫北門西側。
黎明五點開市,可延續到中午。
集市上擺有各式各樣的書籍字畫、玉器翡翠、瑪瑙奇石、老氣衣物、呢料大衣、舊式綢緞等。
這些物品質量較好,但貯存年代久遠,顯得破爛不堪。
多數為真貨,少數為贗品。
賣主要價特別便宜,基本上無討價還價。
賣主有兩種情況:
一類為濟南的大戶人家,因家中攤上天災人禍,家道日趨破敗,不得不變賣家中舊物,換取錢財維持生計。
笫二類是財紳富戶,其後代子孫不務正業,整天吃喝嫖賭揮金如土,家運衰敗不堪,只好以低廉的價格忍痛出售家產,賴以度日生存。
拿珍貴家產當作破爛處理,故稱為「破爛市」。
1948年解放濟南的炮聲一響,「小偷市」和「破爛市」便自行消失。(來源:齊魯晚報)


TAG:愛濟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