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復旦成立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老教授有生之年終圓夢

復旦成立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老教授有生之年終圓夢

2018年1月20日,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正式成立。

蘇步青之子、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原院長蘇德明感慨,建系一直是復旦人類學專業所有師生的夢想,有生之年終於夢想成真。

這夢想,復旦人類學師生已做了九十多年。復旦大學人類學與人類遺傳學歷史悠久,最早復旦人類學可上溯至吳定良院士、談家楨院士和劉祖洞先生所建立的人類學科和人類遺傳學科。

1921年,復旦就開始講授人類學課程,是中國最早開設人類學教研的高校;在時年復旦大學的年鑒中,就明確提出了成立人類學系的設想,而這一等就是九十六年。

1952年院系調整後,全國生物人類學力量集中於復旦大學,在生物系設立了人類學教研室,人類學專業的教研力量空前壯大,使復旦大學成為唯一培養人類學專業學生並進行人類學研究的高校。

1957年,吳定良院士和劉咸教授在原復旦大學生物系設立了「人類學」專業的本科生和碩士生招生點,上世紀90年代前,在國內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基本上都由復旦大學培養。「文革」後期復旦大學人類學專業暫停,後在談家楨先生的努力下於1997年得以恢復。

60多年前,蘇德明跟隨人類學組主任吳定良教授一起從浙江大學轉入復旦大學,後來接替談家楨擔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第二任院長。

成立儀式上,85歲高齡的蘇德明出現在公眾面前,走到報告廳兩三百米路程,他走了15分鐘。但這一天,蘇德明高興極了。他說,建系一直是復旦人類學專業所有師生的夢想,有生之年終於夢想成真。

80歲的周國興是吳定良在復旦建立人類學教研室後,招收的第一批十名學生中的一員,聽聞建系消息,他也不禁熱淚盈眶,連夜撰稿、寄送賀信,「復旦大學人類學專業往昔所有師生的夙願終於實現了!」

如今,歷史的交接棒已傳遞到新一代的學者手中。事實上,在過去二十年間,復旦人類學再次邁入了快車道。

1997年,受談家楨先生「復興復旦人類學」的囑託,金力教授從美國回到復旦,建立人類群體及多基因病遺傳學實驗室,在復旦開始了分子人類學的研究。

二十年間,復旦人類學在文理交叉、學科融合的傳統下,在國際合作的推動下,借著人類基因組研究的熱潮,走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尤其值得一提的,復旦將人類遺傳學的研究思路和工具應用於人類學,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如證明東亞人群非洲起源、漢族形成於人口擴張、東亞現代人由南到北的史前遷徙、漢藏同源、新疆人群東西方混合、出生缺陷的若干遺傳機理等,在國際上贏得了斐然聲譽。

在此基礎上,復旦大學人類學學科聚集了全校文理醫科的優勢研究力量,在學科發展的模式和方向上走在國際前沿,成為引領國際人類學與人類遺傳學研究方向的領軍團隊,尤其在亞太人類學與人類遺傳學研究領域,已成為世界級研究中心,成立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的條件逐漸成熟。

2018年,復旦人類學學科終成功建系。金力院士指出,當前學科的發展不僅僅要求單純的交叉,更是要求學科之間的匯聚,而復旦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的成立正是順應了學科本身的發展方向。

據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系主任王久存介紹,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與人類學系的建制來自復旦大學原生物系的人類學組。該系作為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設置的第7個系,是東亞地區人類學與人類遺傳學研究的中心。

未來,該系將利用最新的人類遺傳學研究手段及大數據分析技術,把生物人類學的人類基因組、表型組、代謝組等多組學研究與文化人類學的語言、考古、社會文化、歷史文獻等研究進一步整合,全面探索中華民族的起源與演化的歷史和現狀,全面解析東亞遺傳結構和人群譜繫結構,重構民族類群的演化歷史,揭示人群差異,挖掘遺傳資源,為重要體質、生理、病理表型的遺傳分析提供精準研究對象,為中華民族的身心健康作出貢獻。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秋冬長膘兒和陽光之間的驚人關聯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