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樂生」學:看破名,穿透利,不懼生死
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間的一番逍遙遊。
這是莊子秉持的核心境界。他要「乘物以游心」, 要「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前不久看了有關《莊子》的解讀,對莊子及其學說有了 一次更深的認知。
雖說在《莊子》這本書中,都是些「謬悠之說,荒唐之 言,無端崖之辭」,表面看似漫無邊際,實則蘊含著大 智慧。
1
不屑利祿
我們知道,莊子生活在戰國紛爭、戰亂頻仍的時代,一生窮困。他明白自身的客觀處境,他認為,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貧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
可見,物質上的利並沒有困住莊子的心,他所追求的已經遠遠超越了「利」字,儘管他很窮。
為利辛苦奔波,喪失許多的自由和快樂,「心為形役」,他覺得這樣太不值得。於是,儘管困頓,他依然隨心所往,不為形所役,反而過得很快活。
今天,一個口袋只有一百塊錢的人,其快樂真未必不如一個坐擁億萬家產的人。
其實,在我們這個社會上,內心最快樂的人,既不是窮得叮噹響的人,也不是富可敵國的人。
對這些「最快樂的人」而言,生活沒有到過分窘迫的程度,同時,他們不至於被財富束縛,為財富擔憂。可以說,他們占社會的大多數,即所謂的「紡錘體」中間部位人群,他們是最容易獲取幸福感的人群。
利一定是越大越好嗎?
著名學者于丹曾經說過她一朋友,從事房地產生意,資產越來來大,事業越來越成功。但,最後決定移民了。于丹問他為何要移民,在國內家庭事業都挺好的呀,他說,以他家現在的家產,擔心孩子留在國內會遭人綁架,因此決定把家人孩子送去國外。
這是典型的「錢多了怕賊惦記」。財富多了,反而沒有安全感,幸福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當然,並非所有有錢人都會去移民,把資產全部轉移出去。
倘若留在國內,除了綁架風險,富人們還得擔心財富是否貶值,於是絞盡腦汁要給財富保值增值。
錢在100萬的時候是你的錢。其實現在中國最幸福的人是一個月有兩三萬、三四萬塊錢,有個小房子、有個車、有個好家庭,沒有比這個更幸福了,那是幸福生活。
超過一兩千萬,麻煩就來了,你要考慮增值,是買股票好呢、買債券好呢、還是買房地產好;超過一兩個億的時候,麻煩就大了......
這是馬雲一次在阿里新人交流會上與員工的談話,其中他提到,其實自己從未想過當首富,因為有錢讓他失去了太多。
因此,利或金錢,並非越多越好,超過一定量級,可能反而給人帶來束縛和羈絆,帶來精神上的負累。
莊子把利看的很淡,這些東西束縛不了他。
2
看破功名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
歷史上,許多高潔之士、文臣武將都希望名垂青史,死後能被其君王讚頌、封號,真是「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一生就這麼過去了。
莊子為人好學深思,雖富有雄才大略,但謹小慎微,不愛四處張揚。
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在高官美譽面前,即使有多次相位送上門,莊子也不為所動,他更願意按自己的意願去生活。即使是一隻龜,他也願意「活著拖著尾巴在泥地里爬,而不願意死後留下骨頭被人供奉、尊貴。」
現代社會雖無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之分,但社會地位愈益複雜,仍有職業差別和職位高低之分,於是有些人仍會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崇尚」的功名,甚至陷入不可自拔的境地。
比如,近年屢次出現的買官賣官現象,就是對所謂功名的扭曲崇尚。官位越大,名利會越豐厚,於是,總會有那麼一些人,鋌而走險,甘冒飛蛾撲火之危險,為此一搏。
一旦對追逐功名上癮,人的慾望就會沒完沒了,永遠不會滿足於現狀,於是越陷越深,以致萬劫不復。
在一系列大大小小的貪污腐敗案件中,那些腐敗官員利用非法途徑以公謀私,最後他們殊途同歸,被處以刑罰,遭受道德的譴責和百姓的唾棄,最終身敗名裂。
人的一生只能被自己真正在乎的事情拘束住。如果你在乎的只是「功名」,你就會在官場上不斷專營,疲於疏通關係,疲於長隊的應酬。然而,冷靜思考過後,也許會發現在這過程中失去了許多,忽略了家人,失去了人間一大財富 --真情。
人心之所以自由,是因為可以不在乎。如果你不在乎,還有什麼可以束縛你的?
3
淡泊生死
生老病死,人生充滿了艱辛坎坷,當自己驟然面臨生死時,我們會坦然面對嗎?
莊子從來就是一個不怕死亡的人。他崇尚的是「樂生」,他認為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
莊子之所以能夠笑談生死,是因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諦,生死之間只不過是一種形態的轉變。
他對死亡的態度是,不怕死,但絕不找死。
他崇尚在流光中順應,去把握分秒,去樂生。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因生活中的挫折和壓力,而選擇了輕生。
比如,在不少大學裡,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自殺事件屢有發生,令人沉痛惋惜。
2017年,大學生自殺事件接連出現。從1月11日,山東大學一女生在出租屋內上吊自殺,到12月25日,西安交大在讀博士跳河溺亡,這些不幸令人扼腕,引人深思。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感情不順,工作沒找好,學習壓力太大,以致心理失衡。
莊子說:「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終。受而喜之,忘而復之。」
也就是說,古代的真人,不知道喜歡生命,也不知道害怕死亡。不會忘記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會追求自己要去的歸宿。有事就欣然接受,忘記生死,歸於自然,尋求樂生。
若心懷此念,這樣的人,其容貌會顯得寧靜淡泊,內心會釋懷一切,無所苛求,對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能夠坦然應對。
因此,帶著自己內心最初的夢想,以莊子的豁達去穿越生死,而不是採取草率的舉動去處理自己的生命,也許在今天這個時代顯得更為重要。
一生勞頓,目的是為了什麼,也許從淺層看來是為了家人,為了事業,甚至是為社會做貢獻。但從深層上挖掘,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被名和利一步一步吸引著,陷入了無限的拘束和桎梏,無法自拔。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實都是心有拘囿,也許只有我們自己打破這個邊界,才有可能達到一種自由和逍遙。
因此,活在當下,看破名,穿透利,不懼生死,我們心靈就會擁有一個無比遼闊空間和境界,足以承載、消釋生命中的一切悲與苦,達到莊子「樂活此生」的逍遙。


TAG:麥琪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