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近經典-《大學》

走近經典-《大學》

GIF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被後人稱為「四書」,《大學》是國學「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的經典之作。《大學》、《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後人單獨抽出來,可見其獨特的價值。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太平。自天子以至於庻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上面是《大學》的《經一章》,後面幾章是對這一章的進一步論述,可見此章的重要性,《大學》作為一部修身養性之書,裡面確實有很多東西能引發我的思考。書中有三大綱領:「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人生不惑之年,此書讀來感悟很深。

格物致知,很多學校拿來作為校訓,指的是:「使自己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探究事物的原理」。要在實踐中獲得真知,要學以致用,這不是正是杜威所倡導的:「學習即生活,在做中學」的理念是一樣的。經歷、歷練對人來講是一筆財富。

明明德。《大學》指出人剛出生的時候,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由於後天的環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導致了人們在品性和德性方面的差異。所以說,我們都要明白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特別是高中生都是發展中的人,對學生的教育切不可一棒子打死。

新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人必三省吾身。一日不反思自己,灰塵就會在人的心靈上沉積一分,兩日不洗,灰塵就會在人的心靈上加厚一層,長此已往,等到想要清洗的時候就來不及了。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反思,生活中也要三省自身,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對待學生要防微杜漸,教導學生:「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要追求完美。

止於至善。知其所止,止於至善。人首先應該知其所止,即知道自己應該在什麼地方停留,然後才能來談論「止於至善」的問題。知其所止要求我們找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最應該做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而不是漫無目的,隨波逐流。古往今來,真正能找准自己的人生位置而為之奮鬥終身的人又有多少呢?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各種各樣的誘惑充斥著我們的生活,金錢,地位,權利,美色都使一些人心神難安,面對人生的岔路口,何去何從?所止何處?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疑問。當物之急,就是要從各種各樣的誘惑中掙脫出來,找准最適合自身條件,最能發揮自己潛能的位置和角色,即知其所止,然後努力奮鬥。作為教師,更應如此,要追問自己,我們有沒有教育理想,如果有,是什麼?「成就學生,完善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大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經典,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洒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大軍的個人空間 的精彩文章:

TAG:山東大軍的個人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