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牛常見寄生蟲病?

牛常見寄生蟲病?

一、犢牛新蛔蟲病

犢牛新蛔蟲病是由犢新蛔蟲寄生於犢牛小腸的一種線蟲病。主要引起腸炎、腹瀉、腹部膨大等癥狀,是造成犢牛死亡的主要寄生蟲病之一。

1.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為牛新蛔蟲成蟲,寄生在5月齡以下犢牛小腸中。成年牛,多是幼蟲在內部器官組織中移行階段寄生,少見有成蟲寄生的情況。母牛吃了被感染性牛新蛔蟲卵污染的飼料、青草或飲水而感染,幼蟲在母牛體內移行,一部分經胎盤傳給胎兒,一部分經乳汁傳給犢牛。幼蟲在犢牛體內發育為成蟲,引起犢牛發病。

2.癥狀與病變

患病犢牛在出生後20~30天即可出現精神沉鬱、消化失調,食慾不佳;腹瀉、初排黃白色干糞,後排腥臭帶黏液的黃白稀糞;腹部膨大,口腔內發出臭的氣味。

大量蟲體集結成團堵塞腸管,引起蟲源性腸阻塞甚至造成腸破裂,嚴重病犢常因體質虛弱而死亡。幼蟲在犢牛體內移行,引起肝肺的點狀出血並可引起肺炎。

3.診斷

根據犢牛軟弱無力,腹瀉、初排黃白色干糞,後排腥臭帶黏液稀糞;腹部膨大等特點可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需在糞便中檢出蟲卵或蟲體。

4.防治

(1)預防 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對犢牛進行預防性驅蟲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許多犢牛是帶蟲不顯癥狀者,但其排出的蟲卵可以污染環境,導致母牛感染。

對懷孕母牛施行預防性驅蟲,在母牛臨產前兩個月,使用左旋咪唑,殺滅其體內潛伏的幼蟲,防止侵害胎牛。

(2) 治療 治療可選用左旋咪唑,按7.5mg/kg體重,一次口服或肌肉注射;或丙硫咪唑,10~20mg/kg體重,一次口服;或伊維菌素,按0.2mg/kg體重,一次皮下注射。

四、牛羊肝片吸蟲病

牛羊肝片吸蟲病是由肝片吸蟲寄生於牛和羊肝臟膽管中的一種吸蟲病,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膽管炎,並伴發全身性中毒現象和營養障礙。

1.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為肝片吸蟲,該病的發生需要有中間宿主椎實螺和水的環境,牛和羊主要通過吃到被肝片吸蟲的幼蟲(囊蚴階段)污染的飲水或水草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腸脫囊,一部分童蟲穿過腸壁,到達腹腔,由肝包膜鑽入到肝臟,經移行到達膽管。另一部分童蟲鑽入腸粘膜,經腸系膜靜脈進入肝臟。

2.癥狀與病變

急性型肝片吸蟲病主要發生地夏末和秋季,多發於綿羊,是由於短時間內隨草吃進大量囊蚴所致。患畜食慾大減或廢絕,精神沉鬱,體溫升高,偶爾有腹瀉,通常在出現癥狀後3~5天內死亡;慢性型肝片吸蟲病多發於冬、春季。肝片吸蟲以牛羊的血液、膽汁和細胞為食,並分泌毒素,造成牛羊漸進性消瘦、貧血、食欲不振、被毛粗亂,眼瞼、頜下水腫,有時也發生胸、腹下水腫。後期卧地不起,最後死亡。

牛羊肝片吸蟲病主要病變在肝臟,表現為肝臟腫大,實質變硬,膽管增粗,常凸出於肝表面,膽管內有磷酸(鈣、鎂)鹽等沉積,用刀切有沙沙聲。

3.診斷

根據牛羊漸進性消瘦、貧血、食欲不振等臨床特點及曾在池塘或其他有水草的地方放牧可進行初步診斷,確診需從糞便中檢出蟲卵。

4.防治

(1)預防

預防性定期驅蟲:針對急性病例,可在夏、秋季選用三氯苯唑(肝蛭凈)等對童蟲效果好的藥物。針對慢性病例,北方全年可進行兩次驅蟲,第一次在冬末初春,由舍飼轉為放牧之前進行;第二次在秋末冬初,由放牧轉為舍飼之前進行。

消滅中間宿主椎實螺:利用興修興利,改造低洼地,使螺無適宜的生存環境;大量養殖水禽,用以消滅螺類;也可採用化學滅螺法,用1∶50000的硫酸銅或氨水、生石灰等。

保證飲水和飼草衛生:最好飲用井水或質量好的流水,將低洼潮濕地的牧草割後晒乾再喂牛羊。

(2) 治療 硝氯酚(拜爾9015):只對成蟲有效。粉劑:牛3~4mg/kg體重,羊4~5mg/kg體重,一次口服。針劑:牛0.5~1.0mg/kg體重,羊0.75~1.0mg/kg體重,深部肌肉注射。丙硫咪唑(抗蠕敏):牛10mg/kg體重,羊15mg/kg體重,一次口服,對成蟲有良效,但對童蟲效果較差。溴酚磷(蛭得凈):牛12mg/kg體重,羊16mg/kg體重,一次口服,對成蟲和童蟲均有良好的驅殺效果,可用於治療急性病例。三氯苯唑(肝蛭凈):牛用10%的混懸液或含900mg的丸劑,按10mg/kg體重,經口投服;羊用5%的混懸液或含250mg的丸劑,按12mg/kg體重,經口投服。該葯對成蟲、幼蟲和童蟲均有高效驅殺作用,亦可用於治療急性病例。

六、網尾線蟲病

牛網尾線蟲病為網尾線蟲寄生於牛支氣管和細支氣管內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

1.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為肺絲蟲,寄生在牛、羊和豬的支氣管里,成熟後產下蟲卵,咳嗽時可把蟲卵咳出,再咽入消化道,孵出第一期幼蟲後,便隨糞排出。牛、羊肺絲蟲幼蟲,爬到草葉上,牛、羊吃草時把它吃下而感染。豬肺絲蟲被蚯蚓吃入,在蚯蚓體內發育為感染性幼蟲,豬吞食了帶有感染性幼蟲的蚯蚓或由蚯蚓體內釋出的感染性幼蟲遭受感染。

2.癥狀與病變

牛主要癥狀是頻咳、呼吸困難、呈腹式呼吸、食慾減退、可視黏膜蒼白、下痢等。特徵癥狀是病牛將頭頸部伸向前方,張口伸舌,好像要吐出異物那樣連續不斷地咳嗽。

對肺絲蟲病死亡家畜剖解,可見肺表面稍隆起,呈界限分明的灰白色局限性隆起的氣腫區和暗紅色突變區呈,觸診時有堅硬感,切開氣肺臟,從可擠出大量泡沫樣液體及乳白色線狀蟲體。

3.診斷

根據患病牛表現為咳嗽,體溫不升高,以及場地有蚯蚓出沒等特點,結合幼蟲檢查法在糞便、唾液德不孤分泌五種發現第一期幼蟲,即可確診。

4.防制

(1)預防

保持牧場清潔乾燥,防止潮濕積水;舍內最好鋪設水泥地面,運動場疏鬆泥土要夯實或還沙土,造成不適宜於蚯蚓孳生的環境。計劃性驅蟲,一般由放牧改為舍飼以後進行一次驅蟲,使其只安全越冬,在一月至二月初再進行一次驅蟲,以避免春乏死亡,驅蟲時集中牛群數天,以加強糞便管理。

(2)治療 左咪唑,按每千克體重8~l0mg喂服或肌注;丙硫咪唑,按每千克體重10~15mg喂服;甲苯咪唑:按每千克體重10-20mg,混在飼料中喂服;氟苯咪唑:按每千克體重30mg混飼,連用5d;或5g一次口服;阿維菌素或伊維菌素,按每千克體重0.2mg皮下注射。

七、牛羊腦包蟲病

腦包蟲病,又稱腦多頭蚴病,是由腦多頭蚴寄生於牛羊大腦等所引起的一種絛蟲病。它是危害綿羊和犢牛的嚴重寄生蟲病,尤以兩歲以下的綿羊易感。

1.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為多頭絛蟲的幼蟲多頭蚴,腦包蟲成蟲多頭帶絛蟲在終宿主犬、狼等的小腸內寄生,其孕節脫落後隨宿主糞便排出體外,蟲卵污染被牛、羊等吞食,六鉤蚴在胃腸道內逸出,隨血流被帶到腦脊髓中,經2~3個月發育為多頭蚴引起牛羊發病。犬、狼等吞食了含有多頭蚴的大腦,多頭蚴在腸道內發育為成蟲。

2.癥狀與病變

前期癥狀:以羔羊的急性型最為明顯,感染初期,表現為體溫高,患畜作迴旋、前沖或後退運動;有時沉鬱,長期躺卧,脫離畜群。

後期癥狀:典型癥狀為「轉圈運動」,所以通常又將腦包蟲病的後期癥狀稱為「迴旋病」。其轉圈運動的方向與寄生部位是一致的,即頭偏向病側,並且向病側作轉圈運動。多頭蚴囊體越大,動物轉圈越小。對側視神經乳突常有充血與萎縮,造成視力障礙以至失明。囊體大時,頭骨,骨質變薄,鬆軟,甚至穿孔,致使皮膚向表面隆起。

3.診斷

在流行區里,可根據其特殊的臨床癥狀、病史做出初步判斷。寄生在大腦皮層時,頭部觸診可判斷出蟲體的位置。

4.防制

(1)預防

只要不讓犬吃到帶有多頭蚴的羊等動物的腦和脊髓,則此病即可得到控制。患畜的頭顱脊柱應予燒毀;患多頭絛蟲的犬必須驅蟲,對野犬、豺、狐狸等終宿主應予獵殺。

(2)治療

根據包囊的所在位置,用外科手術將頭骨開一圓口,先用注射器吸去囊中液體,使囊體縮小,而後摘除之。也可選擇丙硫咪唑:按50-100mg/kg體重,一次口服;吡喹酮:按30-50mg/kg體重,一次口服。

十、蟎蟲病

疥蟎病

疥蟎病,也稱為「疥癬」或「疥瘡」,俗稱癩皮病。是由疥蟎寄生於牛表皮下的一種皮膚病。以瘙癢不安、咬尾及啃咬柵欄為特徵。

1.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為疥蟎。陽光照射不足,圈舍潮濕、寒冷的秋冬及初春,本病易發。尤其在陰雨、濕冷天,蔓延迅速。患疥蟎的病牛是該病的傳染源,最初的傳染源多為耳部過度角化、耳內形成結痂的經產奶牛。疥蟎在牛皮膚內開鑿隧道,並在此產卵。疥蟎有高度傳染性,可以深深鑽入耳朵,頭部、肩部、腿和頸部的皮膚,引起激烈瘙癢,嚴重時皮膚病變處發生感染。

2.癥狀與病變

開始於牛的面部、頸部、背部、尾根等被毛較短的部位,病情嚴重時,可遍及全身,特別是幼牛感染疥蟎後,往往引起死亡。

3.診斷

根據頭部的嘴唇、眼圈、耳根,肩部,頸部和腿的皮膚出現脫毛,有白色皮屑或痂皮,,激烈瘙癢等即可做出診斷。但癥狀不明顯時,則需採取健康與患病交界部痂皮,檢查有無蟲體,才能確診。

4.防制

(1)預防措施

圈舍要寬敞,乾燥,透光,通風良好,不要使牛群過於密集。經常注意牛群中有無發癢、掉毛現象,及時挑出可疑患牛,隔離飼養,迅速查明原因。治癒病牛應繼續隔離觀察20天,如未再發,再一次用殺蟲藥處理,方可合群。引入牛時,應事先了解有無蟎病存在;最好先隔離觀察一段時間(15~20天),確無蟎病癥狀後,經殺蟎葯噴洒再併入牛群中去。

(2)治療

局部用藥或注射:對已經確診的蟎病病牛,應及時隔離治療。可選用配成1~3%濃度的敵百蟲噴洒或局部塗布;或0.025%濃度的蟎凈藥液噴洒。也可用藥浴法進行治療,可用雙甲脒0.05%濃度的藥液;蟎凈0.025%濃度的藥液;敵百蟲0.2%~0.5%濃度的藥液;0.025%~0.03%林丹乳油水乳液等。藥液溫度應保持在36~38℃左右,最低不能低於30℃,大群葯浴前應先做小群安全試驗。

癢蟎病

1.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為癢蟎,寄生於皮膚表面,吸取滲出液為食。健康牛與患癢蟎病牛接觸而感染。

2.癥狀與病變

牛癢蟎病初期見於頸部兩側,垂肉和肩胛兩側,嚴重時蔓延到全身。病牛表現奇癢,常在牆頭、木柱等物體上磨擦,或以舌舐患部,被舐部位的毛呈波浪狀。以後被毛逐漸脫落,淋巴滲出形成棕褐色痂皮,皮膚增厚,失去彈性。嚴重感染時病牛精神萎頓,食慾大減,卧地不起,最終死亡。

水牛癢蟎病多發於角根、背部、腹側及臀部,嚴重時頭部、頸部、腹下及四肢內側也有發生。體表形成很薄「油漆起爆」狀的痂皮,此種痂皮薄似紙,乾燥,表面平整,一端稍微翹起,另一端則與皮膚緊貼,若輕輕揭開,則在皮膚相連端痂皮下,可見許多黃白色癢蟎在爬動。

3.診斷

根據家畜表劇癢,被毛脫落,患部皮膚濕潤,有淺黃色或棕褐色痂皮,水牛癢蟎表現為「油漆起爆」狀的痂皮等可做出診斷。

4.防制

治療藥物:

伊維菌素:按1公斤體重0.2毫克一次肌肉注射。

1%-2%敵百蟲水溶液:適量患部塗擦,每日一次,連用兩天。7-8天後在用一次。

10%除蟲精乳劑:用2.5~5公斤溫水稀釋後塗擦患部,一般一次即可,重症者7天後再用一次。

20%戊酸氰醚脂酸油(殺滅菊脂、速滅蟲凈、S-5602):用5-10公斤水稀釋後塗擦患部,重症7天後再用一次。

蠕形蟎病

蠕形蟎病是由各種蠕形蟎寄生於家畜及人的毛囊或皮脂腺而引起的皮膚病,該病又稱為毛囊蟲病或脂蟎病。

1.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為蠕形蟎。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健畜與患蠕形蟎病畜互相接觸,或健畜與被患畜污染的物體相接觸,通過皮膚感染。蟲體離開宿主後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可生存21天左右。蠕形蟎鑽入毛囊皮脂腺內,以針狀的口器吸取宿主細胞內含物,使組織出現炎性反應,引起毛干脫落,易感染膿性細菌繼發毛脂腺炎、膿皰。

2.癥狀與病變

一般初發於頭部、頸部、肩部、背部或臀部。形成小如針尖至大如核桃的白色小囊瘤,常見的為黃豆大。內含粉狀物或膿狀稠液,並有各期的蠕形蟎。

3.診斷

如發現患病動物頭部、頸部、肩部、背部或臀部有針尖、米粒甚至核桃大的白色囊,內含粉狀物或膿狀稠液。切破皮膚上的白色囊取其內容物,置載玻片上,檢查發現蟲體即可確診。4.防制

治療藥物:

14%碘酊:塗擦患部6~8次;

5%福爾馬林:浸潤5分鐘,隔3天一次,共5~6次;

伊維菌素:劑量為0.2~0.3mg/kg體重皮下注射,間隔7~10天重複用藥。對膿皰型重症病例還應同時選用高效抗菌藥物,對體質虛弱患畜應補給營養,以增強體質及抵抗力。

十一、牛虱病

本病是由虱寄生於牛體表並以吸取血液為主的一種外寄生蟲病。虱分兩大類,一類是吸血的叫獸虱或吸血虱。另一類是不吸血的,叫毛虱。

1.病原及流行病學

病原為叫獸虱和毛虱。虱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傳播,此外還可通過各種用具、褥草、飼養人員等間接傳播。飼養管理與衛生條件不良的畜群,虱較多。秋冬季節,牛的被毛增長,絨毛厚密,皮膚表面的濕度增加,造成有利於虱生存和繁殖的條件,數量增多,在夏季,虱數量顯著減少。

2.癥狀與病變

患病牛時常摩擦,不安,食慾減退,營養不良和消瘦,飼料轉化率降低,同時增加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嚴重感染可能引起化膿性皮炎,有脫皮和脫毛現象。犢牛經常舔吮患部,造成食毛癖。

蟲卵橢圓形、黃色或白色,牢固地粘附在家畜毛上,不易脫落。耳殼後、腋下、大腿內側等部位皮膚和近毛根處可找到蟲體。

3.診斷

根據臨床特點,在牛被毛上找到橢圓形、黃色或白色的蟲卵,在耳殼後、腋下、大腿內側等部位皮膚和近毛根處可找到蟲體即可確診。

4.防制

(1)預防

加強飼養管理,特別要經常梳刷牛體,勤換墊草,保持畜舍清潔衛生和通風、乾燥。對畜群要定期檢查,及時治療。

(2)治療

敵百蟲、蠅毒磷、辛硫磷、雙甲脒、溴氰菊酯等殺蟲劑體表噴霧。

伊維菌素或愛比菌素:注射液按每千克體中0.3mg一次皮下或肌肉注射;飼料預混劑每天0.1mg/kg,連用7d。間隔兩周再用一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牛羊網 的精彩文章:

冬季喂牛有技巧!

TAG:中國牛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