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3歲老人追星收集近200名人簽名 但追的不是明星

83歲老人追星收集近200名人簽名 但追的不是明星

艾遠興在檔案櫃里查找資料

83歲老人收集近200名人簽名 他是重慶最年長的追星族

83歲的艾遠興,在大渡口春暉路街道錦城社區很有名,他喜歡收藏,同時也算是重慶最年長的追星族。他追星的方式很獨特:不在機場攔人、也不在酒店蹲點,追的不是偶像明星和影視大腕,在他的星譜中,有的是黨政傑出人物、有的是基層先進勞動者。據不完全統計,他收集的名人簽名已近200個。

他的追星方式 很特別

在艾老眾多的簽名冊中,有兩本是重慶幾次黨代會代表的簽名,共計51人。艾老黨齡近60年,他說,「黨代表是各行業的榜樣人物,是我心中的第一偶像。追逐他們的腳步,收集媒體對他們的報道,對我來說是一種精神享受。」

在他的簽名檔案中,我們看到一套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首日封,上面蓋著黨代會的紀念郵戳,以及附有「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慶代表團丁繼泉」的親筆簽名。丁繼泉時任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為這個簽名,艾老從大渡口轉公交來渝中區,到人民小學直接找到了丁繼泉。

「雖過去10年了,但我對這個老人印象很深。」電話那頭的丁繼泉向重慶晚報回憶當時情景。丁繼泉說當時她正在開會,老人直接衝到會議室門口,保安都攔不住,第一反應以為他是來解決孩子讀書問題的。「會後,當他拿出一疊資料向我展示時,我震驚了,裡面有前幾屆黨代會代表的簽名,他太有心了。」丁繼泉說,因此她到北京參加大會時,在開幕的當天就專門給艾老寄了一套首日封,以滿足老人的心愿。

沈鐵梅的資料 他收藏最多

艾老打開另一層檔案櫃,捧出一個空茶盒,他說,「茶葉喝完了,盒子捨不得丟,這是金嗓子沈鐵梅送我的。」

有關沈鐵梅的檔案,他收藏得最多,其中媒體報道就有好幾本,比如沈鐵梅赴德國科隆演出《鳳儀亭》、沈鐵梅主演的情感川劇《李亞仙》首次公演等報道,他都收藏著。

「我和她的淵源起源於1960年11月4日夜7點、13排35號的一張川劇票根。」2011年,艾老從新聞上得知,重慶要建川劇博物館時,就把這張保存了整整51年的票根,郵寄給了沈鐵梅。

而後,沈鐵梅給艾老回信,信中連續幾次提到「對不起」、「抱歉」,並解釋回信晚的原因是一直在外出差。她在信中寫著由衷的感動:感謝您將這枚60年代重慶劇場的戲票贈送給我,這是多麼珍貴的禮物,恰巧,重慶市川劇院在人和新建川劇博物館,即將開館,這將為博物館的存列布展增加一個亮點。」

回信中,沈鐵梅邀請艾老去參加川劇博物館開館,於是2012年4月10日下午,他第一次見到了沈鐵梅。兩人聊起了家常,沈鐵梅還在艾老帶來的報紙上留下了簽名。

人民大學校長 特地為他簽名

收集這些名人簽名並不是盲目的,也不是隨機的,艾老總會找到合適的時機和節點。

1982年,是郭沫若誕辰九十周年,郵政部門發行了一枚紀念郵票。根據他對郭沫若信息的收集,他了解到當時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成仿吾從青年時代起便與郭老結下了深厚友誼。於是,艾老給成仿吾寫了一封信,信中表達了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敬意,並附上郭沫若的這枚紀念郵票,希望成仿吾能簽名。

想不到的是,這一舉動嚇壞了他的兒子。「兒子當時正在人民大學讀書,突然有一天校長辦公室通知他去見校長,兒子還以為自己闖禍了。」艾老的兒子膽顫心驚地來到校長辦公室,沒想到成校長卻從抽屜里拿出一枚郵票,和藹地說:「我已經簽名了,請把這枚紀念郵票替我帶回去,給你父親。」

兩年後,成仿吾病逝。艾老還把成仿吾當年病逝的新聞報道收集到簽名檔案,以表達他的追憶。

焦裕祿夫人 贈送簽名明信片

焦裕祿是艾老最崇拜的名人之一,艾老通過媒體報道,一直關注著焦裕祿5個子女的信息:大女兒焦守鳳90年代初,在開封市總工會工作;兒子焦國慶部隊轉業後,90年代初在開封市稅務部門工作;二女兒焦守雲部隊轉業後,90年代初在科研所工作……

「我考慮了一下,寫了一封信給焦國慶,向焦裕祿的家人表示慰問。」艾老沒想到,他竟然盼到了回信。焦國慶寫道:「遠興同志,你好!焦裕祿精神永遠鼓舞我們奮勇前進。我們一家人,與你天南地北,集中到一起真不容易。」

更讓他興奮不已的是,1992年11月,他收到的回信中,竟含有四個人的明信片簽名:焦裕祿夫人徐俊雅、子女焦國慶、焦守雲、焦保鋼。

其實早在1983年,以同樣的方式,艾老就給全國著名勞動模範時傳祥的兒子時純利去過一封信,時純利回復了他一封紀念卡片,並在上面印上了時傳祥的私人印章以作紀念。

建立重慶首個 家庭檔案屋

艾老家的客廳,有一整面木櫃,誰去看到都會震驚,裡面全是整整齊齊的檔案袋。細看分為12類,有個人傳記、書信、照片、理財、傳媒、收藏等。

就連我們第一次見他時,說出重慶晚報記者身份後,艾老竟然可以根據姓氏,直接叫出我們的名字。想不到報紙上細枝末節的信息,也都被他收集到了大腦里。

「目前已經有24櫃,檔案454盒。」艾老說,他是重慶有機化工廠的職工,工廠破產後他申請把柜子留下來。多年來,搬了6次家,從19平方米的小屋換到100多平方米的新家,但這些檔案一件也沒有少。

實際上,艾老的這些柜子,在市檔案局專業人員多年指導下,已形成了重慶首個家庭檔案屋。

慢新聞-重慶晚報記者 吳娟 首席記者 李琅/文 記者 任君/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執政一年,特朗普正重新定義「美國總統」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