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尋蜀道遺珍 助力蜀道申遺

探尋蜀道遺珍 助力蜀道申遺

編者的話

自蠶叢為部落之王,魚鳧開古蜀之國,蜀地文明長河奔流,世代承傳,生生不息。蜀之地也,山川錦繡,幅員廣袤,論人文,鍾靈毓秀,英才輩出;看歷史,根系綿長,氣象萬千;說物產,豐盈繁盛,領秀一方;更不論諸如織造、建築、手工藝、美食等民間文化,積歷代匠人之智慧,為千年時光所育養,深植於生活,流芳於世間,盡顯勃勃生機,璀璨光華。

即日起,本報「蜀苑」版將以深度報道、主題策劃、文化隨筆等多種形式,聚焦蜀地之人文景觀,擷取蜀韻之獨特芳香,探秘蜀學之淵深奧秘,全方位展示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文化之魅力,以饗廣大讀者。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正如李白詩中描寫的那樣,作為古代由長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是艱難險阻的代名詞。其開闢於商周之際,正式開通於戰國時期,一直使用至民國年間,前後延續3000多年,成為一個由多條道路組成的交通系統。它既是人類築路史上的奇蹟,也是世界文化的奇蹟。

千百年來,古老的蜀道經歷了多少風雨滄桑。今天,蜀道已成歷史遺迹。對於那些充滿傳奇故事的場地與文物,是任其在歷史的風塵中消失,還是加以發掘、保護和傳揚?蜀道申遺,是我們的選擇。目前,我省的蜀道申遺工作已經進入最後衝刺階段,按照「蜀道申遺時間表」的安排,在2月1日之前,關於蜀道申遺的所有材料將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作為蜀道申遺工作的重要補充部分,「蜀道石刻題記展」上月底在廣元拉開了市(州)巡展的序幕。

蜀道申遺目標:

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

蜀道路網呈「北四南四」分布,北邊自西向東,有故道(嘉陵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4條,南邊自西向東有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4條。從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蜀道打通了秦嶺、大巴山兩大山系,連接起陝西關中平原、漢中平原及四川盆地。南邊的4條線路皆經過四川地區,其主要目的地即是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都。

2014年,我省正式啟動蜀道申遺工作,將申報名稱統一為「蜀道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有關專家表示,蜀道申遺的意義在於,保護好蜀道的歷史遺迹,就是保存好巴蜀人的歷史之根,保留好一個珍貴的歷史文化基因庫。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需要符合非常嚴格的標準。截至2017年7月,全世界僅有自然與文化雙遺產35項,中國的泰山、黃山、武夷山、峨眉山—樂山佔據其中4項。

2015年,我省蜀道申遺工作初步確定的申遺區域包括陰平道、金牛道、米倉道、荔枝道4條古蜀道及68處文化遺產點,其核心資源在廣元境內,涉及廣元、綿陽、德陽、巴中、南充、達州6市22縣區。2016年,又將成都片區7處文化資源納入蜀道申遺範圍,分別是王建墓、朱悅熑墓、明蜀王陵墓群、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邛窯遺址。

專家表示,從文化遺產的標準來看,蜀道是古代中國兩河文明交流融合的傑出範例、古代中國郵驛體系的獨特見證,也是古代中國戰國、秦漢時期先進築路與環保技術的傑出範例。從自然遺產的標準來看,蜀道是罕見的自然美地帶,提名地涵蓋中國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線,具有多種地貌類型,也是中國南方喀斯特北界的代表。同時,蜀道提名地是中國西部最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帶與瀕危物種棲息地,蜀道所穿越的秦嶺—大巴山地區,是中國同緯度地區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

蜀道石刻題記展

市(州)巡展首站廣元開展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險絕雄奇的蜀道,見證過金戈鐵馬、刀光劍影,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的秀美辭章。散落於蜀道沿線的大量碑刻、摩崖石刻,正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其內涵豐富,風格各異,年代早至秦漢、晚至明清民國,生動直觀地向今人展現了歷朝歷代民間人士的書法技藝、民風民俗和精神追求。

目前,我省共收集蜀道沿線石刻題記拓片4000餘幅。2017年11月中旬,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藝術研究院聯合舉辦了蜀道石刻題記展,177幅拓片精品亮相四川省圖書館,吸引了眾多觀眾。這些拓片內容,既有開鑿於懸崖峭壁上尺幅巨大的詩歌題詠,也有開鑿於崖洞內的家族傳承的家訓家規和勸學導言,還有為修路修橋開鑿洞窟記錄功德的修路記、功德碑、發願文等。2017年12月28日,蜀道石刻題記展在廣元拉開市州巡展序幕,將持續到1月28日。隨後,還將走進蜀道沿線達州、巴中、漢中等地展出。通過這些碑刻藝術展品,觀眾可體驗蜀道千年歷史、萬里盛景。

本次展覽分兩個單元:第一單元《悠悠古道》,通過圖、文結合形式對蜀道進行簡明扼要的介紹;第二單元《蜀道遺珍》,分別展示了廣元、巴中、達州等蜀道沿線區域的代表性石刻題記。值得一提的是,出自蒼溪尋樂書岩的《賈儒珍刻石》,長8.64米、寬2.10米,是本次展覽中最大的拓片作品,也是蜀道沿線巨幅石刻作品。

專訪

採訪對象: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省政協書畫研究院書法專委會委員 王飛

蜀道石刻題記展現場

鄉賢文化

一筆一畫鐫刻在蜀道上

蜀道石刻題記展在省圖書館展出期間,記者前往現場,看見一名中年男子正舉著相機專註地拍攝,有人趁他拍攝的空隙虛心求教。他就是本次展覽的主辦方之一省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飛。對於千年蜀道上遺存的石刻作品,王飛是如何看待的呢?

配合蜀道申遺合作考察石刻

記者:沒想到這條古道上現在還有這麼多年代久遠的石碑、石刻。請問舉辦這次蜀道石刻題記展的初衷是什麼呢?

王飛:近年來,我省相關部門和單位一直在為蜀道申遺做各種準備工作,如搜集資料、學術研討、申遺規劃整治等。這幾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高大倫邀請我參與了他們組織的多次蜀道綜合考古活動,通過這些實地考察,發現蜀道上的石刻頗值得研究,於是共同做了針對石刻的專題考察。在現場,感受非常強烈、鮮活,讓人興奮、激動。看到那些刻在石碑、山崖上的字,它們由歷朝歷代不同身份地位的人書寫,體現了不同朝代不同背景下人的心態、修養和追求,很有意思。經過一番考察研究,我們做了大量拓片,迫不及待地想把最新成果展示出來,與大家分享。同時,結合當前我省蜀道申遺工作,策劃舉辦這場展覽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弘揚傳統文化應從娃娃抓起

記者:聽說在成都展覽時,有些家長周末帶著學書畫的孩子從達州、廣安等地專程趕來觀展?

王飛:是的,不少學書畫的娃娃在父母的帶領下從外地來看展,令人感動。這次考察帶回的拓片內容非常豐富,各個朝代的都有,大大增加了蜀道文物藏量。單純從書法的角度看,這些蜀道題記里包含很多寫意作品,它們自由奔放、不做作,謀篇布局體現了一種民間性、一種鮮活的生命力,侃切、高古、質樸。我們考察時,置身於蜀道,在山山水水之中,觸摸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書法作品,就彷彿在與從前的書寫者對話,可以感受並還原當時書寫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和內心情緒。學生們到展廳集中觀看這些大尺寸的拓片作品,也是近距離接觸、體會這些石刻題記的一次難得的機會。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而傳統文化是涵養文化自信的源泉,弘揚傳統文化,應該從娃娃抓起。

查考蛛絲馬跡解讀古人情懷

記者:您是學中文的,從事杜甫研究多年,又精於書法,相信您在考古現場的視角和感受,與一般人很不一樣。能具體談談嗎?

王飛:「天下詩人皆入蜀」,想想看,當年李白、杜甫、蘇東坡、陳子昂等一大批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大詩人、大文豪,他們曾經在古蜀道上進進出出,而那些山山水水、棧道樓台,給了他們靈感和滋養,孕育了多少偉大的作品。可以說,唐代許多詩人的主要成就和影響極大的作品,都與巴蜀有關。這在杜甫的創作生涯中,有著鮮明的呈現。杜甫在成都草堂約5年中寫下了眾多作品。他那些膾炙人口、唱響千古的名篇,如《劍門關》《劍閣》《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絕句四首》《蜀相》《狂夫》《客至》《春夜喜雨》等,都是流寓巴蜀期間的作品。當我來到古蜀道考古現場,撫今追昔,那些詩篇很自然地浮現在腦海,內心不由生髮出一種家國情懷。

蜀道上遺存的大量石碑、石刻,上面的文字隱隱綽綽,非專業人士很難辨識、讀懂其中的內涵。這就需要考古專業和文學藝術專業之間跨行業合作。仔細考察,透過同一塊石碑上的文字,有可能解讀出豐富的內容,如當時的交通、物價、詩歌、宗教等信息,十分耐人尋味。我的任務就是,查考蛛絲馬跡,從那些被忽略的點位中找到有價值的線索。

鍾情尋樂書岩追憶鄉賢文化

記者:這次關於蜀道石刻題記的考察成果頗豐,其中給您留下最深印象的有哪些呢?

王飛:被譽為「川北第一民間書院」的廣元蒼溪縣尋樂書岩,讓我感到震撼。它位於一片石山的半山腰,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石室,由清代晚期當地名儒賈儒珍創辦。當地的一些老人說起賈儒珍都津津樂道,他們口口相傳的故事,非常生動、寶貴。據說尋樂書岩在鼎盛時期學生人數達到數百人,並在附近鄉鎮創辦了7所義學(分校),聲名遠播。從清嘉慶到光緒年間,到訪的文人墨客甚多,其中20餘位大家留下了墨寶,並鐫刻於石壁上,共有楷、行、隸、篆各體書法作品150多幅,是國內罕見的一座洞穴式書法藝術寶庫。

細想起來,非常有意思。這裡的「尋樂」二字,當然不是指「尋歡作樂」。樂山、樂水,是人們對仁與智的訴求,尋樂,就是指與山水景物對話。今天面對尋樂書岩,不能只把它當作一個書法作品會集處或舊式私塾來看,它實際上是傳統鄉賢文化的代表。目前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同類文物場地已不多見。

對話

對話嘉賓:省社科院研究員、省文史研究館館員、省歷史學會會長 譚繼和

把優秀傳統文化 承繼下去

記者:作為文史方面的專家,您怎麼看這次蜀道石刻題記展的內容?

譚繼和:以往對蜀道的考察,更多是從道路交通、物資運輸、人員來往等方面著眼,發現的石碑上也多為一些紀念修築道路性質的碑刻,還很少看到集中反映家訓、家規、家風方面的石刻內容。這次展覽集中展示了大量在以往很多考察中沒有注意到的石刻內容,它們信息含量大,內容豐富,一些題記上甚至細緻到記錄了工匠的名字。

作為展覽主辦方的兩家單位,通過專題考察研究帶回大量拓片,極具歷史、文化價值,非常珍貴,突破了過去已經公布的關於蜀道的考古研究資料範圍。打個比方,整個蜀道體系就像瓜藤,而在這些藤蔓上結出的瓜果,就是各種豐盛的文化積澱。我仔細看了這些拓片,其中不少內容反映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精神,這些正是功利社會浮躁人心所缺失的內在支撐。

記者:在您看來,儒釋道與中國人有怎樣的關係?

譚繼和:上下五千年的中國歷史,從原始氏族公社逐步形成部族、宗族、家族,各種流派的宗教、哲學思想與之相伴相生,從百家爭鳴到獨尊儒術,再到以儒為主、儒釋道相結合,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儒釋道精神對中國知識分子的影響極大。從歷史上看,蜀地的大文人司馬相如、蘇軾、楊升庵等,都深受儒釋道文化的熏陶,形成了各自豐沛的人生氣象。古代的文學大家,很多都是百科全書式的,文治武功,非常了不起。我們理應把優秀的傳統文化承繼下去。

天理、良心,這是我們每個人都不應該忘記的,要堅守底線。「天、地、人」三者的關係不能亂,順應天理自然,應該懂得更多地回報,而不是一味地索取。

蜀道石刻題記展現場

展 覽 集 萃

人類傑作——褒斜石門

石門棧道是褒斜道上具有代表性的路段,其中有一段為漢代時由人工採用「火焚水激」方法開鑿的隧道,後世稱之為石門。在隧道兩壁及褒河兩岸懸崖上,曾有大量題詠和記事類摩崖題刻。1970年因修建石門水庫,便將石門內側兩壁最受推崇的13件摩崖石刻遷至漢中博物館,是謂「石門十三品」。本次展出的即是這其中極有代表性的《漢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石門頌》《石門銘》三幅的拓本。

石牛開山——金牛道

金牛道是四川境內使用時間最長、最為重要的蜀道。其主道在四川經廣元、綿陽、德陽而至成都,支線自廣元利州沿嘉陵江,過蒼溪至閬中,再由閬中西行,經三台、中江等地到廣漢,合於主線而至成都。因為使用時間久,又是最重要的官方驛道,因此留下了大量珍貴的各類文化遺產。廣元是金牛道入蜀第一站,廣元境內仍有關隘、棧道、石板路、古橋等多種古代道路遺存保留。在這些遺存周邊,保留著大量的碑刻,此次所選碑刻皆在金牛道主線的一些重要節點上,如七盤關、天雄關、昭化古城等處,是作為蜀道歷史存在的重要實證。

官民兩用——米倉道

米倉道,又稱「巴嶺路」,是入蜀一重要道路。史書記載:「考漢中入蜀之道有二:其一即金牛;其一謂之米倉」。米倉道又分為大巴路、小巴路。前者主要是翻越米倉山後沿南江河河谷地帶,經南江進入巴中,後者主要是沿諾水河流域的通江、平昌進入巴中。兩路往西到閬中,與利閬道匯合後,西行至成都。另外從巴中南下,可經渠縣到重慶地區。米倉道在漢代已經出現,既作為一條歷史時期的官道,又因其道路較為平坦,在宋以後逐漸成為川陝之間一條重要的民間商貿道路。

一騎紅塵——荔枝道

荔枝道據傳是唐玄宗為楊貴妃運送荔枝而特意開通的。這自然有誇張傳說的成分,綜合文獻及各方面研究看,這條連繫重慶、川東北地區和關中的道路在唐代得到了一次官方的修整。這條路在四川地區主要經行達州,沿線題刻也較為豐富。

蜀道石刻題記展現場

蜀道申遺時間表

2009年

四川開始準備蜀道申報文化遺產中的線路文化遺產工作

2014年6月

四川正式啟動蜀道文化與自然遺產的申報

2015年1月30日

相關申報材料提交給住建部,四川蜀道申遺項目獲得締約國預備清單列入

2015年11月

四川蜀道申遺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的預備清單備案。當年世界遺產中心預備清單收錄了25個項目,其中13項混合雙遺產,這意味著蜀道申遺項目將和另外12個混合雙遺產項目進行競爭

2016年12月

蜀道申遺保護規劃全部完成

2017年6月

蜀道申遺整治規劃基本完成

2017年6月後

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組織的第三方機構專家前來進行考察,作出改進完善

2018年2月1日前

蜀道申遺所有材料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來 源丨《四川政協報》2018年01月16日第04版

圖文編排丨董 彥

校 檢丨陳 雪 晴

責任編輯丨李 維 葦、胡 萍

終 審丨余 泳 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川政協報 的精彩文章:

《心畫》何以成經典?

TAG:四川政協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