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寶媽寶爸站起來,退黃戰黃別手軟!
黃疸是一種癥狀,不是一種疾病。
膽紅素生成過多、肝炎、肝硬化、大膽管梗阻、新生兒溶血等疾病均會引起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從而導致皮膚、鞏膜(眼球壁的最外一層)、黏膜(如口腔黏膜等)等變黃,這種癥狀即為黃疸。
科普一下
膽紅素是臨床上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標,它是人膽汁中的一種色素,呈橙黃色(身體變黃原因),有毒性,當體內血清中膽紅素濃度過高時,會不可逆轉地損害大腦及神經系統,這也是黃疸恐怖的地方。
黃疸嚴重者,口痰、淚液、汗液等也會變黃(除了唾液)。
除了肉眼可見的黃皮膚、黃眼睛外,黃疸患者,還會出現腸胃不適,如腹脹、腹痛、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以及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瀉、夜盲、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癥狀。
成人及嬰幼兒均可發生黃疸,其中,以新生兒黃疸最為常見,據統計,約50%~60%的足月新生兒均會發生黃疸,早產兒中的比例更高,高達80%。
這一話,小叨君主要就跟大家說一說新生兒黃疸。
先談一談成人黃疸。
成人黃疸主要見於肝功能不好的患者(如肝炎、肝硬化等),若你的皮膚、鞏膜(眼球壁的最外一層)、黏膜(如口腔黏膜等)等突然慢慢變黃,就要警惕你的肝了,此時,趕緊體檢方為上策。
回到新生兒黃疸。
首先,新生兒黃疸為何如此之多?
新生兒容易出現黃疸是由其生理特點決定。
相較於成人,新生兒每日生成的膽紅素更多,而其處理膽紅素的能力又相對較弱,導致膽紅素堆積,出現黃疸。當新生兒缺氧、脫水、飢餓等時,更容易出現黃疸。
是不是很恐怖的樣子,但醫生經驗說,大部分新生兒黃疸都不太嚴重,也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不過,以防萬一,寶媽寶爸一旦發現寶寶有變黃跡象,應儘快送院就診,等黃疸嚴重了,可能就來不及了,過高濃度的膽紅素會侵入腦組織攻擊各類神經系統,造成寶寶智力低下或癱瘓或耳聾等永久性傷害。
根據黃疸的危害性,醫生將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不會產生危害)和病理性黃疸(會產生危害)兩種。
但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並沒有一刀切的標準,它們的診斷也非常複雜,需要專業的兒科醫生進行綜合診斷,所以,出現黃疸,一定要找醫生。
雖然,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不容易區分,但醫生對它們的特點進行了一些總結。
生理性黃疸
1、寶寶出生後2~3天出現黃疸;
2、一般7~9天可自行消退,最長可延遲到3~4周;
3、血清膽紅素每日升高小於5mg/dl;
4、一般情況良好;
病理性黃疸
1、寶寶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黃疸;
2、黃疸持續時間較長,足月兒大於2周,早產兒大於4周;
3、血清膽紅素每日升高大於5mg/dl;
4、黃疸消退而復現;
接著,再說一說新生兒黃疸的治療。
上面已提過,大部分新生兒黃疸都不太嚴重,醫生確診為生理性黃疸的,可不必進行治療,不過寶媽寶爸還是不要大意,因為醫院出現過一些寶寶確診為生理性黃疸最後又轉為病理性黃疸的病例。
當黃疸嚴重,呈現為病理性黃疸時,就需要立即採取治療。
現在,新生兒黃疸的治療手段主要包括:
1、光照療法(一般採用波長420~470nm的藍色熒光燈照射,俗稱照藍光。);
2、換血療法;
3、藥物治療:口服茵梔黃口服液;
4、增加哺乳次數:寶寶多進食,多排泄,可促進膽紅素從大便排出,有助於退黃;
光照療法是目前治療新生兒黃疸比較簡單有效的方法,但網上有一些關於照藍光後寶寶產生副作用甚至不幸逝世的文章,在這裡,小叨君只能說,新生兒黃疸真的很急人,寶媽寶爸請盡量到較好的省市醫院就診。
黃疸特別嚴重時,需採用換血療法,聽到換血,寶媽寶爸心肝肺都要跳三跳,但,還是那句話,儘早發現,儘快治療。
作為一名小藥師,小叨君還是重點講一講茵梔黃口服液。
想當年,小叨君在市醫院附近某藥店上班時,茵梔黃口服液可是熱賣葯之一,順帶媽咪愛(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也大賣。
不用說,這兩種葯均是醫生推薦用藥。
作為退黃葯首選,茵梔黃口服液的主要副作用是腹瀉,而媽咪愛(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適用於因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便秘、脹氣、消化不良等癥狀。
小叨君沒寶寶,所以未能親眼見證效果,但這兩種葯的熱賣,說明可能還是具有一定的作用,下幾話,再單獨詳談這兩種葯。
對待黃疸患兒,寶媽寶爸需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吃飽喝足,將退黃進行到底。
文字:小叨
插圖:大白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