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向開放」推動我國移動支付健康穩健發展
本文根據董希淼1月17日在「2018第九屆中國移動支付年會」上的主旨演講整理而成。
各位領導、各位朋友:
大家上午好!
我本人是一個銀行從業者,對支付行業而言只是一個觀察者,我願意就我近兩年的一些觀察談一些個人的看法。
2017年11月16日,在中國支付清算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范一飛副行長就我國支行行業全面開放課題,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講話,講了四十多分鐘,整理出來大概七、八千字,這是非常完整和系統的一個講話,建議大家好好學習。我只是談一談我學習范一飛副行長講話的一些體會,跟大家做一個交流。
我的交流主要是這麼幾個方面:背景、實踐、意義、問題、建議。
第一,關於支付產業雙向開放的背景。金融業是擴大對外開放重要的領域,支付行業在我國金融業全面開放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是我們支付行業不斷的「走出去」,應該說這幾年「走出去」小有成就;第二個方面,「引進來」穩步推進,目前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了,但是還存在一些不足問題。
我們之所以「走出去」小有成就,尤其這兩年進展比較快,主要是我們自身實力增強,整個支付體系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尤其是移動支付發展比較快,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有人說移動支付是中國新的四大發明,也有人對此有一些不同看法。從數據上看,我國移動支付在2016年在筆數上就已經超過了互聯網支付,成為零售支付的重要支撐。還有一個原因,是近年來跨境貿易與人員往來非常頻繁,移動支付出海也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
第二,關於支付產業雙向開放的實踐。應該說中國銀聯受理網路已經遍布全球162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了4500萬家商戶跟250萬台ATM。銀聯現在出海速度非常快。我上個月在匈牙利,布達佩斯機場是一個很小的一個機場,但行李傳送帶上滿滿的都是中國銀聯的廣告,而且廣告打的非常接地氣,在哪裡刷銀聯卡有什麼優惠,一清二楚。中國人出去都愛買點東西,我也免不了俗,給家裡人選了一個包包,要付款的時候,導購員很自然地問,你是不是用銀聯卡來支付。
中國銀聯不但網路「走出去」了,而且技術和標準也不斷「走出去」。近年來,中國銀聯積极參与境外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還輸出了部分標準,比如晶元卡標準、二維碼支付標準,2017年12月27日,央行發布了《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
此外,我們互聯網巨頭也開始「走出去」,比如說阿里巴巴聯手浙江螞蟻金服,與印度最大移動支付平台Paytm達成戰略投資。京東金融與泰國的一些企業合作,輸出了金融科技的產品,其中就有移動支付相關業務。
說到「走出去」,還應該看到,我國很多商業銀行也在不斷的走出去,現在四大行在國外的分支機構都很多。我2017年3月份在莫斯科參加學術交流活動,曾到中國建設銀行(俄羅斯)公司考察。之前中資銀行到海外設機構,主要還是為中國人服務,為中國企業服務,但我到了建設銀行俄羅斯子行之後,我發現他們主要的客戶群體是莫斯科當地的客戶,主要是為老外服務,這一點是重要的改變。但是,我們這些中資銀行「走出去」,受當地監管制度以及網點、技術等因素影響,目前還以批發業務為主,零售業務非常少。在移動支付的影響下,我覺得下一步零售業務發展空間很大。而零售業務的發展,也將推動移動支付發展。
「引進來」,我們剛才說了頂層設計基本已經完成。大家關注銀行卡清算機構准入的問題,2015年國務院發布一個決定,要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2016年央行、銀監會制定了《銀行卡清算機構管理辦法》,2017年公布了准入服務指南,一步一步,每年都有進展,應該說這個制度設計已經完成了。
范副行長2017年11月16日的講話,透露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我們下一步將允許外資機構從事非銀行支付業務。要開放非銀行支付市場,就必須推動《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的修訂。這個業內俗稱「二號令」的辦法,非常重要。雖然是為配套放寬外資機構的准入,但如果啟動修訂的話,可能這幾年來移動支付方面監管的實踐以及市場發展的一些新常態、新問題,可能都會藉機體現進去。我想這方面的進展很值得關注。
而且大家還關注另外一個問題,這兩年來支付業務許可證(俗稱支付牌照)央行只出不進,這兩年來已經減少了10%左右,原來270多張,現在剩下240多張,還在持續減少。那麼,下一步會不會有放開審批的可能呢?會不會對境內機構重新開放申請呢?我個人理解,藉助「二號令」修訂,重新審視相關政策,一切皆有可能。
還有我們也看到了,外資銀行在國內也設了很多機構,網點已經超過一千家。接下來,外資銀行在中國的機構准入、業務的准入還會進一步放寬。
所有這些,都推動支付行業的國際經驗和理念不斷引進,將《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原則》等國際規則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推動其在國內落地應用,提升支付風險管理水平。
第三,支付產業雙向開放的意義。首先,有利於促進法規制度建設。雙向開放客觀上要求我們遵從先進的國際規則,提高有關法規制度的法律層級,增強制度的確定性,幫助市場主體甄別支付風險,吸引境外主體參與我國的支付安排。這幾年來我國在支付清算制度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度短板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但是在支付清算領域,規章制度的層級仍然非常低。去年,我們也看到央行分支機構對兩大支付機構各開出了一張罰單,各罰了3萬元,大家說罰3萬元有什麼意思?但是根據相關的部門規章,3萬元已經是頂格處罰了。其實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相關制度的層級不高,下一步這方面完善的空間還很大。
其次,有利於優化資源配置。參與國際市場支付產業競爭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經營歷練,也是更大範圍內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要鼓勵越來越多的國內支付產業特別是非銀行支付機構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獲得可持續發展動力。
再次,有利於降低支付風險。范副行長在講話里特彆強調,我們國內的支付市場,尤其是非銀行支付市場,市場集中度過高。其實大家都發現,非銀行支付市場已經呈現雙寡頭壟斷的局面。引入外資機構,引入國外的支付機構,對於打破過於集中的市場格局可能會帶來一些幫助,有助於降低一些風險。但這一點在實踐中會比較困難。
最後,有利於引領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我國支付產業雙向開放是不均衡的,我們到國外去花錢比較方便,支付很方便,據說到泰國支付寶、微信全都可以用;我在布拉佩斯買包包,人家主動問我要不要用銀聯。這都非常方便。但老外到中國來,其實他要用移動支付,就不太方便。這可能會導致貿易逆差增大。
第四,關於支付機構雙向開放的問題。第一個,我們儘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我們雙向開放的程度仍然還不夠高,尤其是「引進來」還做的不夠。用范副行長的話說,「引進來」認識不夠、力度不夠、措施不多,特別在非銀行支付服務引入方面步子邁得不大。
第二個,部分市場機構「走出去」開疆拓土的底氣不足、儲備不足,「走出去」也打開不了局面。我們一些市場機構更多還在東南亞一帶拓展業務。我發現了一件有趣的現象,「現金貸」在國內受到了嚴格整治,一些人說把「現金貸」都輸出給東南亞。我們移動支付「出海」,很多還主要面向東南亞,但事實上整個全球的格局還沒有形成,還沒有真正地「走遍全球」。
第三個,有一些機構「走出去」僅限於一方面業務,離做大做強還有不小的差距。此外,一些市場機構「走出去」在跨境支付方面有兩個問題:
一是違規直連。無論是境內支付還是跨境支付,轉接清算應由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來執行,這兩年央行加強對直連問題的整治,境內違規直連問題,隨著備付金集中存管和網聯平台上線,應該說逐步得到治理。但在跨境支付上,這個問題又出來了,其中的違規還是比較嚴重的。
二是亂打「價格戰」。我國國內一些支付機構,打價格戰非常擅長,以前在國內市場的種種不正當競爭做法,現在蔓延到跨境支付上。這個非常不好,其實是自相殘殺。
第四個,雙向開放不夠均衡,「走出去」比較多,「引進來」比較慢,這個剛才已經說了。銀行機構「走出去」和「引進來」多,其他機構相對較少,而且銀行機構「走出去」方面,零售業務還有待於發展。
第五個,支付工具「走出去」應用較快,「引進來」較少,這個剛才也說過,我們「走出去」花錢比較方便,老外進來其實還不夠方便。
第六個,銀行卡受理環境在境外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銀聯在境外發卡總量依然比較少。其實中國銀聯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發卡組織,已經發卡60多億張,我們看到銀聯的時文朝總裁,前一段時間頻頻會見各國政要,境外發卡量在提升之中。
第七個,支付產業國際標準政策有待加快,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標準,而且在國際市場上有了一定的份額,總的來說技術標準較多,業務服務和管理的標準偏少。我們有了很多的國家標準,但成為國際標準相對較少,這是雙向開放要解決的。我們比較習慣做具體的業務,在具體細分領域上拼得很厲害,但是我們標準輸出和國際話語權的爭奪,還不夠重視。其實這個才是真正影響我們「走出去」的核心。當然作為市場機構,做產品、搞服務、抓市場沒錯,但是眼界應該更高。
就境內市場而言,其實即使開放了,這個市場格局短期內也很難改變。現在境內的非銀行支付已經把價格拉到非常低了,境外的這些機構走進來能不能活的下去都是一個問題,當然它可能也會有一些模式,比如說走高端市場的路線,比如說跟境內的機構繼續加強合作,甚至成立一些合資公司,這些都是有可能的。事實上有一些外資支付機構進來都是跟境內的機構在合作。
大家還關注銀行卡清算市場開放問題,媒體也有很多報道,維薩、萬事達等等提交了申請。但到目前為止,其實監管部門還沒有正式受理國際卡組織的申請。
第五,關於支付機構雙向開放的建議。
第一個,堅持協調發展,配合支付行業「走出去」,深化支付監管政策的溝通,這是監管層面的,要積极參与支付行業的國際治理,鞏固與G20、支付與市場基礎設施委員會(CPMI)等組織的多邊和雙邊的關係,深化拓寬支付結算國際事務的參與度,加強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監管部門的政策溝通,既要關注國際動態,又要傳播中國經驗。
第二個,堅持共享發展,加強經驗交流,積極協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支付服務升級,推進支付服務的發展。這方面一定要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我們要加快把成熟的經驗、成功的模式輸出去。
第三個,要堅持創新發展,持續完善支付與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促進支付領域全方位的互聯互通。一方面,要推動人民幣跨境支付和清算中心(CIPS)二期的建設;另一方面,中國銀聯、網聯等也要結合「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積極謀篇布局,支持支付行業向境外拓展。
中國銀聯已經不斷「走出去」,支持和服務力度都在加大,網聯下一步也可能「走出去」。關鍵是,我們現在「走出去」的這些支付機構,要主動加強中國銀聯與網聯合作。中國銀聯、網聯與支付機構,首先是融合共生的關係,在境內也是,在境外尤其是。中國銀聯已經走到162個國家和地區,而且作為全球最大的卡組織之一,已經有一定的話語權,也輸出了一些標準,包括晶元卡標準、二維碼支付標準。所以我們「走出去」一定要加強合作。在這方面,我認為產業各方還是要提高認識,要有大局意識,要有國際視野,要真正把移動支付「走出去」提高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得更遠,才能走得更穩。
第四個,堅持開放發展,繼續籌劃政策支持,鼓勵更多市場主體著眼全球市場,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推動打造支付領域開放型合作平台,支持我國支付行業擴大服務、技術、標準的輸出,搶佔行業全球發展的更多「制高點」。鼓勵更多市場主體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去」發展,統籌謀劃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通過開放發展、改革創新,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們不要沾沾自喜,感覺自己已經非常了不起。我們要向全球布局,這其實挑戰還是蠻大的。像歐美主流的國家,大家還是比較喜歡用銀行卡,移動支付真正「走出去」還有很多路要走。
最後,我想再講一個小故事。在美國,據說華人開一個加油站,如果這個加油站賺錢,其他華人會迅速在邊上開N個加油站。而以色列人開一個加油站賺錢了,其他以色列人會在邊上開餐廳、修理廠、洗車點等等,延伸與汽車相關的產業。這其實反映出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是紅海的競爭,拼個你死我活;還是大家互相合作,共同打造一個產業鏈?我想這樣的一個故事,其實告訴我們深刻的道理。支付行業在境內、在境外,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大家還是要更密切合作,有競爭,但更多是競合。無論是我們中國銀聯、網聯、商業銀行、支付機構,我呼籲大家要提高認識、加強合作,特別是在境外市場,要共同把中國移動支付推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讓我們支付產品和品牌更響亮,讓中國移動支付真正能夠走向全球。
謝謝!
(董希淼 高級經濟師、金融理財師、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新華社特約經濟分析師)


TAG:中國金融信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