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大世界》?

為什麼很多人不喜歡《大世界》?

1月12日,《大世界》上映了。這部原名《好極了》的動畫電影曾在去年年初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而引發人們關注,去年年末又獲得了第54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動畫長片獎。

然而,該影片首映排片僅有2%出頭,上映一周僅得200多萬的票房。與之相伴的是不少觀眾的評價:不好看,不喜歡,不能接受。

最先開炮的是知乎電影領域優秀回答者馬小褂老師。

在我看來,他只噴對了一半。作為一個動畫研究者,動畫對他來說就應該像教科書里定義的那樣才對。「它甚至不能讓我產生視覺暫留,也配叫動畫?差評!」

事實上,劉健導演幾年前在做《刺痛我》的時候,「對電影不懂,對動畫也不完全懂」,而且還沒錢,在這樣的限制條件下才有了這樣獨特的作品。《刺痛我》有三大特點:獨特寫實的畫風,不流暢的畫面,以及方言普通話配音。

在他的第二部作品《大世界》中,劉健導演完全延續了《刺痛我》的風格。15日,《大世界》發布了導演特輯,視頻中劉健表示為了保持《刺痛我》的特點,他對很多鏡頭進行了抽幀處理:「幀數太少,是我的動畫語言的方式。」

至於人物配音,一些地方語速過慢我是十分認同的,整體上《大世界》的節奏也不快。

劇本方面,《刺痛我》、《大世界》這種故事,現在我們見得多了,也不稀奇。

另外,電影中有不少難以理解的片段。比如長達40多秒的江水。劉健表示這麼做是想表達電影中的人物「隨波逐流,像江水一樣」。這誰能想到?關於略顯突兀的《我愛香格里拉》,劉健表示「乾脆讓他們發揮一下,暢想一下」;《我的八十年代》被放進去則是因為劉健「單純喜歡,覺得一定要用到電影裡面」。綜上,簡單來說就是這些都是導演劉健恣意的表達,根本沒想讓你看懂。

所以,首先,如果你想以正常心態觀看《大世界》,首先你必須觀看《刺痛我》。否則其不流暢甚至長時間靜止的畫面以及有方言口音的普通話配音,會被觀眾誤認為是粗製濫造而非一種風格,或者,會讓觀眾難以很快接受這種風格。

其次,然而,假如你先看過《刺痛我》,再來看《大世界》,會發現兩者如出一轍,沒什麼區別,新鮮感大大降低,而一些難以理解的片段反過來還會降低你對該作的評價,到頭來你會感覺《大世界》還不如《刺痛我》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