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的最終歸宿-唐蕃西域爭奪史
西域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必經之路,是歷代強國的必爭之地,公元6世紀中期吐蕃開始了對西域的爭奪,在為期一百年的爭奪中形成了吐蕃,大唐,大食,回鶻等強國在西域爭霸的局面,而最終在公元816年吐蕃戰勝回鶻,取得了這場爭奪戰中的最終勝利者!
西域的紀事年表(天涯歷史論壇整理)
662年,龜茲在吐蕃人的扶助下脫離了唐朝的羈縻統治,此事也可以視為唐、蕃軍事衝突的開端。
670年四月,吐蕃徹底和唐朝撕破臉皮,大舉進攻西域,迅速攻陷了大唐十八個羈縻州,又挾于闐一道攻陷了原屬龜茲的撥換城,大唐在西域的根基安西四鎮被迫罷廢,此後在與吐蕃進行西域爭奪時便落入了絕對下風。
673年,唐廷遣鴻臚卿蕭嗣業攻打親吐蕃的弓月部,弓月與疏勒畏懼,二王於十二月入朝請降,唐朝在西域難得地取得了一次小勝,雖然這種小規模的反撲尚不足以扭轉大非川慘敗引發的頹勢,但卻標誌著唐朝在西域的被動局面有所緩解。
675年,唐軍奪回四鎮;
677年,「吐蕃攻焉耆以西,四鎮皆沒」(《新唐書》卷237);
678年,十八萬唐軍再次慘敗於青海,從此徹底放棄了在青海與吐蕃爭鋒的打算,只是在西域與劍南地區與吐蕃展開了互有勝負的拉鋸戰。
679年,唐帝國北面的東突厥降部發起了如火如荼的復國運動,唐帝國成功鎮壓了前兩次,但第三次大起義卻徹底掀翻了大唐在漠北的統治,後東突厥汗國橫空出世。北亞的亂局同樣嚴重影響到了西域的局勢,
682年激起了阿史那車簿的反唐起義,西域局勢變得一片混亂,幸好金山都護王方翼表現出色,擊敗了阿史那車簿,重設安西四鎮,西域局勢才暫時安定。
685年,他匐又招聚諸部起事,共反大唐。唐廷冊封阿史那元慶為昆陵都護,令其統率剩餘的西突厥降部前往鎮壓,結果討伐軍大敗
686年九月,唐廷又冊封阿史那斛瑟羅為濛池都護,帶著西突厥十姓中剩餘的依附部落攻打他匐,這次阿史那斛瑟羅打了個大勝仗,對於之前節節敗退的大唐而言,此次勝利意義重大,成功化解了吐蕃與西突厥聯手進攻的威脅,大唐在西域的勢力雖大不如前,但敗勢已止,且處於緩慢的恢復態勢之中。
686年他匐戰敗之後,不等唐朝在新建的安西四鎮上將屁股坐熱,吐蕃便發起進攻,大破附唐的西突厥降部和大唐援軍。
686年十一月,武則天下詔再棄安西四鎮,唐朝的勢力範圍再次大步退卻,吐蕃則乘勝大舉東進,河西告急。唐朝在安西一帶的統治至此已徹底土崩瓦解
685年前後,後東突厥汗國的西征大軍也加入了西域爭奪,唐朝的羽翼阿史那斛瑟羅和其背後撐腰的西域唐軍與吐蕃和後突厥兩大強國共爭西域,很快就力不能支。阿史那斛瑟羅屢戰屢敗,失地喪民,被迫於690年逃回長安,其麾下附唐的西突厥降部也盡數遁入內地,濛池都護府再次廢置。
689年七月與吐蕃人在寅識迦河旁進行決戰。唐大敗,此次大敗之後,唐朝在西域的局勢一片灰暗,控制範圍再次大幅後退。
691年五月,唐廷在緩了幾年之後,又一次在西域發起中等規模的反攻,試圖稍挽頹勢。據《冊府元龜》卷986記載:「五月,命文昌右相岑長倩為威武道行軍大總管,討擊吐蕃」。雖然此戰的結果為史官所諱言,在各家史料中均無明載,但《資治通鑒》卷204中記載的一句話露出了痕迹——「冬十月,已酉,長倩輔元、通等皆坐誅」,顯見此次進攻的結果是大敗而回。
691年,隨著年青的新贊普(吐蕃國主)棄都松逐漸長大,其對宰相欽陵專權的局面也日益不滿,開始處處打壓噶爾家族,甚至還剝奪了欽陵的主盟權。吐蕃的內亂終於爆發。
692年,王孝傑揮軍復奪了剩餘的安西三鎮,這次勝利的表現與之前幾十年中迥然不同,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自然是吐蕃內亂,攻防體系突然出現缺口,唐軍在叛部的指引、協助下搗其空虛,自然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而另一個原因則是吐蕃帝國的「戰神」欽陵由於遭到國主的打壓,此次並未親自指揮戰事。
694年,阿史那俀子為報父仇,(父親阿史那元慶本是附唐的西突厥降部之首領,685年兵敗後逃回長安,卻因失去利用價值而被唐廷所棄,下場凄涼。)帶著依附於吐蕃的西突厥降部攻打唐朝在西域的勢力範圍,據《資治通鑒》卷209記載:「拔汗那不勝騷擾,南引吐蕃,奉俀子,還侵四鎮」。從連大唐在西域的重要盟友,強國拔汗那都被迫倒戈不難看出,阿史那俀子主持的這場進攻聲勢頗盛,對唐朝構成了較大的威脅。不過吐蕃的這些馬前卒戰力平庸,最終被常敗將軍王孝傑統軍擊敗,吐蕃只好又扶持其它傀儡來控制投靠自己的西突厥降部。
696年三月,唐軍在素羅漢山(今甘肅臨洮)前的大會戰中再度慘敗,十萬將士戰死,受傷數目不詳,傷亡慘重,此後在河隴地區便完全失去了還手之力。蕃軍乘勝於當年秋季攻入涼州。
700年,棄都松自覺權力已然穩固,便再度發兵攻打唐朝,雙方重新展開了領土爭奪。此時的吐蕃已然失去了令唐軍聞風喪膽的「戰神」欽陵,眾多部族也在內亂中離散,甚至叛而投唐,吐蕃帝國的實力大幅衰退,已經走過了自己的鼎盛時期,再也無法如先前般十幾萬十幾萬地殲滅唐軍了。
702年,吐蕃轉向攻擊劍南道,因高原人不耐巴蜀酷熱,被擊敗後退卻。
706年,兩國無力再戰,徒耗國力,於是便達成了唐、蕃間第一次和盟,並且相安無事了八年,直到714年才再重燃戰火。
714年,吐蕃與突厥聯兵攻掠北庭。
722年,吐蕃又進攻依附於唐朝的小勃律(今克什米爾地區西北部),唐朝出兵救援,「大破之,斬獲數萬。自是累歲吐蕃不敢犯邊。」(《資治通鑒》卷212)不過唐史中大加渲染的這場勝利的戰果未能持續多久,據《資治通鑒》卷212記載,僅在兩年之後,金城公主寫給克什米爾國王的書信就需要繞道喀布爾以西四百里處的謝颶才能傳入唐境,由此不難推知,唐朝此時對這一帶已然失去了控制。
736年,這一年開始吐蕃突然加大了對西域的攻勢,力圖擴張在西域的勢力範圍。蕃軍首先攻取了小勃律,並與之聯姻,還控制了西域的二十餘個小國。
737年,吐蕃又攻佔了大勃律,俘其王,迫使大勃律成為自己的藩屬。唐廷聞訊大急,竭力出兵爭奪,試圖挽回頹勢。據《資治通鑒》卷215記載:「吐蕃以女妻小勃律王,及其旁二十餘國,皆附吐蕃,貢獻不入,前後節度使討之,皆不能克。」在《新唐書》卷238中亦載:「故西北二十餘國皆臣吐蕃,貢獻不入。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從「前後節度使」均「不能克」能夠看出,唐朝發動的這幾次進擊均無功而返。所謂的「不能克」,多半還是對戰敗後被迫退卻行為的諱飾之詞。
747年三月,高仙芝率萬餘精騎自安西都護府出發,首先奇襲攻取了要隘連雲堡(今阿富汗附近),之後又遠程奔襲已經依附於吐蕃的小勃律。高仙芝對小勃律王詐稱:「不取汝城,亦不斫汝橋,但借汝路過,向大勃律去」,麻痹了對方,然後便背信棄義突然翻臉,唐軍輕鬆殺入小勃律都城,殺死數名親蕃的大臣,小勃律國王乘亂逃走。為了保護依附於自己的藩屬國,吐蕃人在小勃律都城附近駐有重兵,聞訊後急急赴援,高仙芝不敢與蕃軍交手,「急令元慶斫藤橋……才斫了,吐蕃兵馬大至,已無及矣。藤橋闊一箭道,修之一年方成。」
748年,黑衣叛軍攻佔了呼羅珊全境,之後便繼續向西推進,於749年攻克了庫法城,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建立。
753年,大唐慘敗於阿拉伯帝國之手,鎮國的七萬安西精兵全軍覆沒,元氣大傷,在兩年之後又遭遇了安史之亂,從此一蹶不振。
763年,吐蕃開始大舉伐唐,唐軍在河隴戰場上節節敗退,西域與唐朝中樞的聯繫很快就被切斷,唐朝重要的經濟命脈絲綢之路從此罷廢。
765年前後,河西唐軍由於無法抵擋吐蕃偏師的進攻,曾遣使前往四鎮「索救援河西兵馬一萬人」
789年,吐蕃與倒戈(葛邏祿、突厥,沙陀部落)的諸部聯軍,大舉進攻北庭,回紇出動重兵救援唐軍,卻被打得大敗虧輸,被迫撤回漠北。
792年時,安西和北庭二都護府已相繼被蕃軍攻陷,吐蕃將天山北麓與河西地區連成一片,掌控了大半個西域。
816年(元和十一年),吐蕃與葛邏祿的聯軍大敗回鶻,深入其境內,直逼回鶻牙帳。經此一敗,回鶻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爭雄西域。這對西域的老冤家,在纏鬥了幾十年後。終於,以回鶻的敗落收場。從此,西域之地名義上統歸吐蕃治下。
「公元792年,吐蕃人攻克了帝國在塔里木盆地的最後一個據點,漢人的軍隊在清以前的近八百年里再也沒有踏上這片土地……本來屬於中國的中亞細亞,將要被伊斯蘭教國家所統治。」
勒內-格魯塞《草原帝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