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人把醫學誤當作魔法了

人把醫學誤當作魔法了

1 高血壓不是疾病

高血壓不是疾病,只是危險因素。100個40歲以上高血壓的人服用降壓藥來控制血壓,只有4-5個人是受益的,他們還可能存在藥物的副作用。

2 癌症早發現並不會降低死亡率

早發現」並沒有降低癌症死亡率。肺臟、腎臟、肝臟、甲狀腺都會有意外的查出癌症,但是這些癌症99%左右都不會有事。超過70歲的男子,80%都有前列腺癌。

3體檢並沒有降低死亡率

有一個薈萃研究,16項研究合在一起,18萬人,結果發現做不做健康體檢,對死亡率並沒有影響。

4健康是由生活方式決定的

醫療對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條件、經費的保障來決定的。

5人們誤把醫學當作魔法了

在宗教強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信為醫學;在科學強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做魔法。

以下為報告原文:

我今天就兩個醫療方面的問題談我的一些思考。

一是關於疾病危險控制因素的問題。

二是關於疾病篩查的問題。

首先有一個聲明,我做的是科學報告僅限於學術。第二,科學鼓勵大膽質疑,同時要求實證,我今天會談一些顛覆性的意見,但是我都有一些依據,這些依據都有嚴肅的科學論文會註明。第三,這是我一家之言。第四,只提供一個側面,不是全面。第五,時間所限,只能舉例說明,點到為止。最後敬請媒體完整解讀,切勿斷章取義。

針對疾病危險因素的治療

什麼是危險因素呢?我們說每一種病特別是慢性病都有一定的發病概率,如果說某些因素能夠使群體裡面這個病的發病概率提高,我們稱它為危險因素。如果在人群里把這個危險因素控制住了,這個疾病就會減少。

最典型的例子,通過研究,上世紀後半期美國認為高血壓、高血脂和吸煙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三大危險因素,他們下力氣控制著這三個危險因素,這三個危險因素都得到了比較好的控制以後,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有了明顯的下降。

當然隨著發展,他們把飲食健康放在第一位,特別是低鹽,特別把高血糖、肥胖等越來越多地作為危險因素。為了更加直接的理解,我以高血壓為例談談我的一些思考。

在2012年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組織的博士生年會上,有500多位博士生參加,我在會上提出一些問題,請大家回答。

第一個問題,高血壓是疾病嗎?

當時全場幾乎人都舉起了手,我說不是,疾病是指人體在一定條件下,由致病因素所引起的有一定表現的病理過程。此時,人體正常生理過程遭到破壞,表現為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勞動能力受到限制或喪失,並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因為疾病不僅要有前面的條件,必須要有勞動能力受到限制或者喪失,並且出現了一系列臨床癥狀而大多數高血壓病人沒有這些,因此不是疾病,是危險因素。

第二個問題,高血壓需要治療嗎?

全場多數人舉起了手,也有1/3的人沒有舉手,沒舉手的說既然不是疾病,我為什麼要治療呢?另外的人說,大家都知道高血壓要治療,而且是危險因素。我說這個問題怎麼理解呢?我給大家說一個事實結論,通過大量的研究,對高血壓病人的降壓治療可以降低25%-30%的心腦血管事件的危險,這個作用很顯著。這個講完了以後,我說高血壓需要治療嗎?大多數人都舉起了手,是需要治療的。

第三個問題,如果你自己得了高血壓,你治療嗎?

都舉起了手。當把降低30%心血管事件危險性的結論用到個體時,是什麼樣的含義?我國40歲以上高血壓人群,10年心血管事件(心肌梗塞和腦卒中)發生率最高統計為15%左右。降低30%發生率,即降為10.5%。亦就是100個40歲以上高血壓者服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只有4-5個人受益。還有可能存在藥物副作用,加上服藥的經濟負擔。

第四個問題,高血壓診斷標準定位140/90mmHg合理嗎?

這是基本上世界這個病的標準,大家都遵守。那麼危險因素的標準怎麼來定?一個疾病怎麼來定呢?我們理想的狀況,如果診斷的指標隨著他的身高、病情的嚴重度在一個拐點急劇增高的時候很簡單,我們就把這個標準定在這個拐點上。還有一個情況比較麻煩一點,是在一個緩慢的局限以後急劇升高,我們把標準定在這兒,還是定在那兒,差別不大。最糟糕的,如果一個疾病隨著指標的增加是一條直線的上升,把治療放在哪裡呢?

非常不幸的,高血壓是直線的情況,也就是說,血壓越高越不好,越低越好,但是越低是不是能夠維持正常的腦供血。因此,這個高血壓的標準是定在這一端好,還是定在那一端好,這是一個困惑的問題。我們現在為什麼要定在90mmHg呢?認為它比95、100好,但是不如85好。當然也有人說要加上藥物的副作用,考慮一個平衡點放在90,是不是那樣呢?

有一個研究顯示8000多例高血壓患者經過4-5年降血壓治療,所謂輕度就是150以下和120左右,治療組和不治療組相比,總死亡率冠心病的發病率、卒中發病率、心血管發病率都沒有顯著差別,說明這個標準如果定高10mmHg和現在定的標準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反過來治療的人有9%發生藥物的副作用,而不得不終止治療。所以如果把高血壓的治療起點由現在140mmHg,包括90,放在100的話,可以減少1億人服用降壓藥。高血壓的問題提到這裡,大家可以再回憶,我再舉一些其他的例子。

關於糖尿病前期標準的確定

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診斷糖尿病前期的空腹血糖標準是6.1mmol/L,美國將此標準改為5.6mmol/L。我國2008年和2010年分別進行過兩個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前者僅用空腹血糖和糖負荷2小時血糖,而後者不僅採用了美國的空腹血糖標準,而且增加了糖化血紅蛋白指標,結果推算出我國糖尿病前期人群分別為占成年人的15.5%和50.1%。

關於骨質疏鬆的用藥

女同志絕經以後都有可能引起骨質疏鬆,有一個研究,平均68歲骨密度低於-2.5,服用阿侖磷酸鈉(Alendronat)治療四年,治療組骨質0.2%,對照組不服藥的0.5%。就是說,由於服藥下降了56%,是非常顯著的。

但是要看正常的不吃藥的骨質裡面是0.5%,降到0.2%,絕對的效果意味著每333位婦女連續服藥四年是可以預防1例骨質疏鬆。反過來,332位婦女白吃了葯,但是有產生房顫的風險高達1-0.4%。由於降低了診斷的閾值,對美國人得病的數量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糖尿病的標準降低以後,糖尿病發生率增加了14%,血壓標準降低了以後增加了35%,血脂的標準降低了以後增加了86%。

總之,當前針對危險因素進行干預的實際結果是,極少有個人因為採取措施而受益,絕大部分干預沒有任何效果,其中有些人反而使健康受到損傷。這個問題是產生在我們所有研究都是給予概率的基礎上,小概率要干預絕對效果是很小的。但是要落實到個人的話,誰也不能確定我是這個1%的人裡面呢?還是99%裡面的人呢?因此,你去不去干預要自己做決定或者醫生幫助決定,怎麼辦?後面會講到。


疾病的篩查,尤其是幾種癌症篩查的情況

第一,前列腺癌。

美國人發現了一個非常好的指標,就是前列腺癌的抗原組織,前列腺癌有一種蛋白到血液裡面是PSA,80年代中期以後廣泛的應用,現在很多發達國家包括日本都作為普查的指標。

美國有一個研究,76000例病人,55-74歲的男性,一半人每年測一次PSA,一半人不做檢查,結果怎麼樣呢?篩查組發現前列腺癌每1萬人是108個人,對照組只有97人,前者增加了12%,也就是說PSA篩查以後發現的病人增加了。但是13年以後這兩組檢查和不檢查,死於前列腺癌的人沒有任何差別。

歐洲做了一個研究有一些差別,就是說發現了在做PSA篩查四年的人,他的前列腺癌發病率是8.2%,不做的只有4.8%,不僅發病率不一樣,死亡率由於做了PSA也下降了20%,這下降了20%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取決於前列腺癌的死亡率,前列腺癌死亡率本身只有每年千分之0.3到0.4,下降20%就是說兩組之間實際死亡率只有千分之0.73,說明每篩查1409個人,才能減少1例死亡。而根據發病率的差,每篩查1409個人,能夠多查出49例病人,其中48個人是過度癥狀。

第二,甲狀腺癌。甲狀腺癌症現在包括我們國家越來越多,美國、澳大利亞國家統計,2012年比1975年的病人增加了3倍,但是同時期甲狀腺癌的死亡率沒有明顯的差別。

再來看肺癌,美國做了45萬人的研究,做各種篩查辦法和不篩查比較,發現每年做X胸片和不篩查差別,每年做兩次以上高頻度的X胸片檢查,肺癌死亡率反而增高。如果做胸片再加做痰細胞檢查和單獨胸片檢查比較,死亡率似乎降低,但是沒有顯著性差別。

只有一種情況,就是針對抽煙的或者曾經抽過15年煙的人肺癌高危人群裡面發現做CT檢查和胸片檢查相比,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20%。如果放絕對的死亡率來看,和剛才的意義是類似的。

第三,乳腺癌。加拿大做了一個研究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認為美國建議40歲以上的女性每年要接受一次乳房鉬靶X線檢查,來早期篩查乳腺癌是沒有用的,因為做了八九萬的人,檢查和不檢查各半,最初五年發現病例增加了27%,死亡率沒有變化。有一部分人已經隨訪25年,發現發病的檢查檢出率增加了3.8%,死亡人數也是沒有影響的。也就是說,查鉬靶X線是可以查出更多的病人,但是對減少死於乳腺癌是沒有意義的。

當然美國和一些其他國家表示強烈的質疑,因為美國、瑞典和其他國家都有研究表明,篩查鉬靶X線乳腺癌十年死亡率最多能夠降低30%。即使如此,從絕對死亡率來看,人群死亡率只是從千分之3.3降到了千分之2.3,就是每年每篩查1000個人可以減少1個人死於乳腺癌。1975年到2005年美國5種癌症診斷率和病死率,診斷率每一種癌都是大幅度的增高,但是死亡率1975年和2005年相比都沒有顯著差別。

這裡有一種可能,就是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確實癌症的發生率是增加的,只是因為早發現、早治療,因此都治好了,所以死亡率不變。但是又無法解釋同一個時期分量種,檢查和不檢查死亡不變。

還有更多的證據,有的人根本沒有任何癥狀,也沒有發生麻煩,但是是癌症病人。比如死於非甲狀腺癌的病人,別的原因死的,他去做切片,發現36%的人裡面有甲狀腺癌,如果把這個切得更薄,薄5倍,就有更多的癌症。死於40-50歲不是癌症的女性,去查她的乳腺組織,有40%的婦女是有乳腺癌的。更有甚者,死於非癌症的70歲的男子前列腺組織切片發現80%以上是有前列腺癌的。

像我們這些人如果平時什麼事都沒有,沒有事找事情的話,一般80%的人會發現前列腺癌的。這有更好的證據,美國底特律做了550個人意外死亡的男性,統統把前列腺癌取出來做病理,發現一半以上的人有前列腺癌,當然隨著年齡的不同比例會越來越高。

我們平時做體檢,什麼情況都沒有,就是查,意外查出癌症,所以給了一個名字叫「Lncidentaloma」,肺臟做CT50%的人發現可疑,實際上10年風險只有1.8%,所以它不是致命癌症的機會96%。不吸煙的人當然發現的少,其他腎臟、肝臟、甲狀腺都會有意外的查出癌症,但是這些癌症99%左右都不會有事。

所以,現在看來我認為癌症大概是有這麼三類:一類腫瘤發生非常快,比如食管癌、乳腺癌,你去檢查是沒有用的,為什麼?一旦發現已經來不及了,治療也要死。還有一種是緩慢的進展,比如結腸癌、宮頸癌,這種篩查效果好一些,因為你在早期癥狀出現以前還有相當一段時間是可以查出來的。

以前不認識的有相當多的癌症是處於停滯發展型,或者會發展慢的進展,進展到你生命的終結還沒有成事,或者就不變,或者它就消失,就像我們得過肺結核和肝炎的人自己不發現而已。我們可能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決定是不是做篩查,比較可惜的是像前列腺癌、乳腺癌、甲狀腺癌、肺癌、黑色素瘤絕大部分是停滯發展型,但是它也有少數是進展期快期和漸進期,所以也害得我們都害怕,都得去檢查。


更進一步,做常規體檢有意義嗎?

有一個薈萃研究,16項研究合在一起,18萬人,結果發現做不做健康體檢,但除去老齡人,對死亡率並沒有影響。

我估計疾病篩查一定還會繼續擴大,還會越做越多,去篩選疾病無非是那麼幾個結果,一是檢查出是正常的,那多去查查,那要查出來懷疑更要查,如果查出你有病,兩種情況,一種是過度診斷,就是治好了,把甲狀腺癌切掉了,非常感謝醫生,多虧了我早發現。如果真的發現一種疾病也要死的,如果發現了做手術,好了,是真有幫助的。所以所有的人,不管做出什麼檢查結果都會鼓勵他進一步去檢查,再加上現在的醫患關係,更要查了。

怎麼辦呢?我也沒有辦法,大家商量著辦。但是有一個原則,針對低概率事件要做出合理的決策,來提高不管是危險因素,還是篩查干預措施的效率。一是我們加強研究,去尋找刻意性更高的疾病易感性的標記來縮小篩查範圍和干預範圍,有些人不太可能就別查了,有些我們把它更局限到高危的人群來查。二是多種危險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主要針對危險基數程度比較高的人群採取干預措施。比如10年死亡率30%,去干預降了30%的話,就有9個人可能受益在100個人裡面。如果只有15%,只有4-5個人是受干預的。

舉個例子,高心血管疾病,它不僅取決於高血壓,還取決於血脂、血糖、生活方式、年齡、性別、遺傳學等等。我的建議是針對心腦血管疾病因素控制的話,應該所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打分,來確定高危和低危人群,如果其他都很好,就是一個輕度高血壓可以不做處理。

三是採取更加安全、更低成本、更加有效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干預方式。比如我們以前檢查宮頸癌,對育齡婦女做宮頸細胞圖片效果很好,但是很便宜。對於有一些中國女性乳腺癌,其實做超聲比X線更好。總的來說,要使用更好的干預。比如對於心腦血管疾病,其實第一位的元素是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第一位就是控制食鹽的使用,所以我們要採取更經濟、更有效的辦法。

根據我們國家的國情,來確定自己的診斷標準,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每一個國家能夠花於醫療的錢不一樣,因此標準應該有所區別。我們國家有非常好的臨床資源,我們有13億人口,我們對每一種危險因素也好,對篩查也好,根據我們的臨床研究,可以經過大數據的優勢來開展臨床研究。最後我們要解決觀念上的問題,醫療的費用如果說在比較小的解決基本醫療問題的時候,療效是非常好的。

如果其用在後期臨床晚期病人,花很多錢,療效是很差的。拿受益的人數來說,如果把錢用在後面這一塊,受益的人數只有這麼一點點,同樣的錢如果用在基本的醫療上,獲益的人數就可以有那麼多。所以,我們要把這個錢用到最合理的地方去,針對我剛才講的疾病篩查和危險因素的控制,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有大的改變。


最後,擺正醫療的定位

剛才講的是醫療問題,醫療對人的健康只起8%的作用,更多的是由生活方式、生活條件、經費的保障來決定的,因此我們應該有一個更好、更全面的看法。

總之,我們現在的醫療出了問題,不是因為它的衰落,而是因為它的昌盛,不是因為它沒有作為,而是因為它不知何時為止。在宗教強盛,科學幼弱的時代,人們把魔法信為醫學,在科學強盛、宗教衰弱的今天,人們把醫學誤當做魔法。

尋道,問道,得道。一路上有阿光老師陪你,懂你!

尋道路上有尋道,尋道陪你去尋道!關注尋道,早日成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道 的精彩文章:

TAG: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