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孫鶴論書法之五十:楊維楨《真鏡菴募緣疏卷》

孫鶴論書法之五十:楊維楨《真鏡菴募緣疏卷》

鐵崖縱筆恣肆汪洋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東維子,會稽(浙江紹興)人。出生於官宦之家,父、伯、叔及兄均仕元為官。楊維楨自幼聰明過人,穎悟好學,讀書過目成誦,日記數千言。家教甚嚴,幼習唐詩宋詞,稍長則從師受學專攻《春秋》。據記載,父親楊宏曾在鐵崖山上築樓,樓上置書萬卷,樓旁遍植梅樹。楊維楨在樓上讀書寫字,撤去樓梯,用轆轤傳送食物,五年以後,楊維楨學業大進。31歲中鄉試,次年登進士第。因不善逢迎,十年不獲升遷。歷任承事郎、天台縣尹、江西等處儒學提舉。元末農民起義爆發,楊維楨避寓富春江一帶,張士誠屢召不赴,後隱居江湖,在松江築園圃蓬台。門上寫著榜文:「客至不下樓,恕老懶;見客不答禮,恕老病;客問事不對,恕老默;發言無所避,恕老迂;飲酒不輟車,恕老狂。」於是江南一帶,才俊之士造門拜訪者絡繹不絕,每日客滿。他又周遊山水,頭戴華陽巾,身披羽衣,坐於船上吹笛,或呼侍兒唱歌,酒酣以後,婆娑起舞,以為神仙中人。其落拓、蕭散可窺元末隱士文人生活之一斑。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師,議訂各種儀禮法典。事成後,即請歸,朱元璋命百官於京都西門外設宴歡送,歸後不久逝世,終年75歲。宋濂為他寫了《元故奉訓大夫江西等處儒學提舉楊君墓志銘》。

楊維楨在詩、文、戲曲方面均有建樹,歷來對他評價很高,與陸居仁、錢惟善合稱為「元末三高士」。楊維楨為元代詩壇領袖,因「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在元文壇獨領風騷40餘年。其詩文清秀雋逸,別具一格,他長於樂府詩,多以史事及神話傳說為題材。其詩好比興迭出,奇想聯翩,所創《西湖竹枝詞》通俗清新,和者眾多。著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楊維楨的書法亦如他的詩一樣,取法很高,講究抒情,其行草多摻入章草筆法和結體,顯然受到其前輩書家康里子山的影響,且對張芝、索靖很有領悟,能將章草、隸書、行書的筆意熔於一爐,並加以發揮。尤其是草書作品,粗看東倒西歪、雜亂無章,實際骨力雄健、汪洋恣肆。顯示出放浪開骸的個性和抒情意味,他晚年的行草書,恣肆古奧,狂放雄強,富有奇詭的想像力和磅礴的氣概。與趙孟頫學習章草的書法作品相比,他去秀潤、婉約而增拙拗、冷峭,在書風上顯露出特有的狷直個性。他的書法在元代顯然屬於反潮流之舉,以一種完全不同於時代的書寫方法和特有的狂縱風格,表現其超逸凡塵的倨傲性格,故能獨樹一幟。傳世書跡有《城南唱和詩卷》、《真鏡庵募緣疏卷》等。

《真鏡菴募緣疏卷》,紙本,縱33.3厘米,橫278.4厘米,上海博物館藏。作者晚年與僧道交往頻繁,經常出入於寺廟道院,《行書真鏡庵募緣疏卷》就是特地為真鏡庵募緣所撰寫。通篇真、行、草相互夾雜,捺畫時以章草波磔發出,頗見奇古之勢;結字奇正多變,長短參差,輕重起伏,字形大小懸殊;筆道粗細輕重、墨色濃淡枯潤,反差強烈;章法更是突破傳統格局,字距常大於行距,使觀者產生很大的視覺反差,在貌似零亂錯落的章法中,產生出一種跳蕩、激越的節奏,整體上卻如千軍萬馬奔騰而來,氣勢逼人。代表了作者行書的典型風貌。後人評其書,謂「點畫狼藉,有亂世氣」。將他的創造與個性歸結於動蕩的歲月。這種評論雖不盡準確,卻曲折地說出了隱逸後楊維楨以書排遣寄託、在亂世中追求野逸之趣的書風特徵,屬於隱士書法中較高的審美典型。

孫鶴,女,河南開封人。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文字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國家圖書館講座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深山讀書觀經史 的精彩文章:

孫鶴論書法之四九:康里巎巎《草書張旭筆法卷》

TAG:深山讀書觀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