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揮淚斬馬謖談如何辯別和使用謀略型人才與決策型人才

從揮淚斬馬謖談如何辯別和使用謀略型人才與決策型人才

【經營管理002】:從揮淚斬馬謖談如何辯別和使用謀略型人才與決策型人才

(作者:繼偉;公眾號:樵歌頻道;轉載請註明)

蜀漢皇帝劉備在生命彌留之際,擔心孔明重用馬謖,所以在垂危之際還特別叮嚀,問諸葛亮說:「丞相認為馬謖這個人如何?」諸葛亮說稱得上是英才。因為馬謖與諸葛亮等一起隨劉備入蜀,他才氣過人,好談兵,深得諸葛亮器重,視之如子。

而馬謖也將諸葛亮當做父親一樣,尤其是馬謖曾給諸葛亮出過一些好計謀,在諸葛亮南征時,馬謖向他南了「攻心為上」這一方針,使得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使南人不復反。

但是,劉備認為馬謖言過其實,所以不可重用。因為馬謖雖然熟讀兵書,但缺乏實戰經驗,故他談兵時未免夸夸其談,不大切合實際。因為戰爭千變成化,作戰者要善於從實際出發,不能拘泥於兵書的隻言片語。如果做參謀還可以,但是如果讓他獨擋一面,則難以勝任。

事實正如劉備所料,馬謖紙上談兵,第一次獨擋一面也為了證明自己,錯判形勢結果失去街亭,導致最有可能成功的那次北伐功敗垂成,以致於諸葛亮不得已揮淚斬馬謖。

有的人認為錯在馬謖,有的人認為錯在諸葛亮。筆者認為,諸葛亮要承擔這次事件的主要責任,其責任在三分之二。諸葛亮的錯誤在哪裡呢,在於察人不明,對人的特長判斷不清。

從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中發現,高層次人才通常有兩種:一種是善於決斷的決策型人才,一種是擅長謀略的參謀型人才(如張良、劉伯溫、吳用等),所謂房謀杜斷,擅長謀略的人,能提供正反兩種不同的方案給決策者參考,但在決策上,卻往往是他們的弱項。

通常謀略型的人才,在人際溝通上面,人際關係處理上是這種人的強項,但這種人容易猶豫不決或患得患失,做決策時他們容易忽視當前背景環境與理論中的背景環境上的差異,從而產生誤判。而決策型人才,對環境現狀的了解很務實,判斷問題很符合當前實際,知道在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環境、不同土壤下,其適用理論是不同的,是有差異的,因此,在決策上,往往是這類人的強項,這類人做事果斷有魄力,但幫人出謀劃策則不是其長項。

舉個例子,《孫子兵法》是兵聖孫武的名著,其有理論有實踐,為歷代兵家所推崇,而明朝大將戚繼光,一邊看《孫子兵法》,卻一邊批判《孫子兵法》,然而戚繼光打仗,卻是常勝將軍,為什麼呢?因為《孫子兵法》,談的是常規作戰理論、思路、方法,而戚繼光動手能力強,不僅僅靠謀略,還喜歡設計各種作戰工具和合成作戰方法,組合成特種作戰部隊,所以其作戰理念是特種作戰理念,比如其在福建浙江的丘陵、河湖、路徑曲折地帶,根據當地環境地形而設計對付倭寇的鴛鴦陣,即使是鴛鴦陣,其平地上的鴛鴦陣和巷戰的鴛鴦陣都不一樣,未有敗績,創造了平均22人傷亡殲敵1000人的戰損比。而特種作戰與常規戰法,肯定思路不同了。所以,其時空、環境、背景、條件不同,自然不生搬硬套在不同環境背景下的理論,會區分不同的背景和環境條件,應該應用何種理論、方法。

而他到了北方,對付平原強悍的瓦刺騎兵,動輒是數萬人來雲如風的瓦刺騎兵大兵團平原作戰,中國的騎兵根本不是對手,他就設計兵車營,車營、步營、騎兵協同作戰,分工合作,這就是當時聯合作戰的特種作戰思路,相當於現在的海、陸、空戰區聯合作戰改革,從常規作戰進入聯合特種作戰,西方世界直到二戰時期,才有這種戰術運用。其戰法是:當瓦刺騎兵正面向明軍衝鋒時,車營迅速變陣結成方陣,步騎兵置於方陣中間。瓦刺騎兵進入射程範圍內,所有火器齊發,撂倒第一批敵前鋒部隊,這是第一波;剩下敵騎兵還會衝上來,此時,步兵在車間放置拒馬器(如鐵蒺藜之類),此時,馬衝上來要麼被扎、要麼被撞死、要麼裹足不前,這是第二波;然後,車陣中的明軍長槍手、狼銑手便萬槍齊刺,這時,敵騎兵陣形大亂,前面的往後退,後面的剎不住車,隊伍大亂,銳氣盡失,這是第三波;然後第四波,戚繼光的騎兵便會殺出,給敵方騎兵最後的致命一擊。所以,大兵團平原作戰,戚家軍同樣是以少勝多,甚至活捉敵方首領長禿。

所以,不管是丘陵作戰,還是平原作戰,還是海上作戰,戚繼光都能根據時空、環境、背景、條件的不同,以及自己的特長,設計不同的作戰思路和合成作戰方法,而不是照搬書中的理論。畢竟書中的理論和方法,其時空、環境、背景、條件是不同的。

再舉個例子,《亮劍》中的李雲龍,打平安縣城,其兵力和平安縣城日偽軍的兵力比是8:1,算一半兵力用於阻擊援軍,剩下的兵力,和縣城日偽軍的比例也是4:1,按古代冷兵器時代的常規作戰思路,圍攻據點,得有一個主攻方向,帶著刀劍雲梯攻城,但是,熱兵器時代不同,如果沒有重型火炮,面對防禦工事堅固的縣城,僅靠機槍、步槍和雲梯,一大半人擠在一起,主攻一個方向,很容易被敵人的機槍打成篩子。在有4:1優勢兵力的情況下,平均分布兵力,全是主攻,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反而會更快,而且自身損傷更小,攻城速度反而更快。如果生搬硬套兵法理論,可能還沒攻下城,援軍就趕到了。

所以,再回過頭來說房謀杜斷,如果反過來,讓房玄齡來做決斷,杜如晦來出謀略,變成杜謀房斷,那估計失敗的可能性會非常的高,因為這都是兩個人的弱項,變成1+1<1,而房謀杜斷,正是用了兩個人的強項互補,1+1>2。

諸葛亮對馬謖的判斷就是沒有分清謀略型人才與決策型人才的分別,很多謀略型人才也犯了這方面的毛病,認為自己會出謀劃策,做起決策來就一定很厲害,結果,在這方面栽了很多跟頭,馬謖對自己的判斷也是如此,認為自己平時會出謀劃策,對戰場的決策就一定很厲害。卻不知,參謀是基於不同的前提假設,而戰場是基於實際對抗的動態博弈,很多老闆和高層在選人用人的時候也就是像諸葛亮一樣敗在這裡。所以,這兩類人必須互補才能將能力發揮至最佳。

因此,不能否認馬謖是個人才,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用錯了地方,如果讓王平當主將,馬謖當副將或參謀,馬謖出謀略,王平來做決策,事情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當然現在來說有點像馬後炮)。對於參謀人才的培養,現在的軍隊就比較合理,參謀人才,都會放到基層擔任主官,從基層開始培養實際的決策能力。而不是一個師部的作戰參謀,馬上提拔為團長、旅長或師長。

一些老闆在招聘高級管理人才的時候,也經常犯這個錯誤,比如自己是老闆,自己是個決策型人才,結果招個總經理,也是決策型人才,兩個強勢的決策型人才,在責權利沒有分清楚的情況下,很容易發生衝突。或者老闆是個謀略型人才,結果以自己為標準,招一個謀略型的總經理,結果,兩個人做的決斷都容易有問題,出現群體偏移。

所以,一個決策型的董事長,最好配一個謀略型的總經理;一個謀略型的董事長,最好配一個決策型的總經理。

如果一個老闆,在市場營銷、公共關係、融資方面是高手,是個決策型的人才,要找一個運營的決策型總經理,那麼,兩個都是強勢的決策型人才,則兩人責權利的界線得分清楚,否則,今天你插手我的事,明天我插手你的事,而且都這麼有魄力,有決斷力,那麼總有一天,兩個人會鬧翻的。

那有的老闆問:有沒有決策型和謀略型集於一身的完美的高端人才?理論說的一套一套的,實戰應用能力也是一流的,我要招這種人才。

回答是:有!

誰?

明朝一哥,心學大師王陽明!

(作者:繼偉;公眾號:樵歌頻道;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領糖果」也是一門職業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