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侵華日軍大隊,戰力超過國軍一個師?

侵華日軍大隊,戰力超過國軍一個師?

鳴謝各位朋友對《流浪的橡樹》原創的支持。

顯然,這個標題比較危言聳聽。

長期以來,人們在接受抗戰史,尤其橫店抗戰神劇史,早已經習慣了最簡單和離奇的對比。

即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國軍一個營。

一般來說,這是課本、出版物、橫店抗戰神劇等長期無意普及的常識。絕大多數人也信之無疑。

有了這個「常識」,再回首抗戰日軍一個大隊橫衝直闖的情況,往往讓人們站在今天的道德高地上,顏面盡失,痛心疾首,恨鐵不成鋼。

太不爭氣了,太腐敗了。

撫今追昔,目睹五洲四海,王師所指,處處「嚇尿」。於是,人們難免豪情萬丈了——再看今天微信,房價偏又倔強攀升。股市,當然還是一片翠綠。

昨天是昨天,今天自然是今天。

如果昨天不是昨天,誰又敢說,今天依然還是今天。

當然,了解和認知歷史,昨天今天時空交叉,也屬自然。

比如,昨天的革命故事片電影《小兵張嘎》里,日軍最大頭目不過小隊長。在《平原游擊隊》里,日軍最大頭目同樣不過中隊長。

到今天,被很多人譽為佳片的神劇《亮劍》,日軍最大頭目就變成侵華日軍第1軍中將司令長官。

最神奇莫過於,據電視劇介紹,這個第1軍中將司令長官被李雲龍激怒,整天琢磨著要派出最強悍的特工隊,去奇襲李雲龍的團指揮部。

其中,日酋被激怒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李雲龍缺槍少炮的獨立團,在電視劇里,一個衝鋒,輕輕鬆鬆就滅了日軍一個大隊。

這個劇情源自1940年10月,八路軍關家堖攻擊戰。

當時,日軍岡崎大隊約500餘人突襲八路軍重要後勤基地水腰子兵工廠。

於是,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由戰略角度考慮,為斷絕日軍以一個大隊即膽大妄為插入縱深作戰的習慣,命令集結周邊部隊,向這股日軍發起攻擊殲滅戰。

當時,彭總親自督戰,129師師長劉伯承,及八路軍主要將領左權、陳賡等人指揮八路軍、決死隊3個旅又2個團,以近2萬戰兵圍住這股日軍,並且發起連續兩日攻擊。

八路軍最精銳的特務團,被稱為「朱德警衛團」的主力也參與了攻擊。

八路軍在缺少炮火掩護下,連續兩日,發起一輪又一輪氣壯山河的攻勢,然而,進展非常不理想。

最後,日軍殘部擊斃重傷無法隨軍者,統一焚燒戰死者後,攜帶骨灰,突圍撤退。

據陳賡後來回憶,是役,我軍129師傷亡超過2000餘人,其中陣亡就超過1000多人。此不包含山西決死隊傷亡統計。

這次攻擊戰,八路軍以戰役部隊圍堵日軍一個大隊迅速得法,發起攻擊也是果斷英勇。

然而,八路軍受限火炮較少,武器落後,以及戰鬥指揮員和戰鬥兵素質和日軍存在差距,是以,戰損慘烈,戰果卻不太理想。

由此戰,也可側見日軍一個三流野戰大隊,相對中國軍隊的戰力及作戰素質。

一大批抗戰神劇中,《亮劍》勉強算作至少是用槍在殺鬼子的抗戰神劇。

至於,其他「手撕鬼子」,「包子炸鬼子」,「褲襠藏雷嚇死鬼子」等等亂七八糟,被我《人民日報》英勇批評,自然不在話下。

看到這裡,誰還會再相信日軍的一個大隊,僅相當於中國國軍的一個營?

資深軍迷自然不會相信日軍一個大隊相當於一個營。

通常,他們會羅列日軍一個大隊的配置。

70mm九二式步兵炮

比如,日軍一個野戰大隊的標準人數是1100人,包括:30人的大隊部,一個110人的運輸中隊,三或者四個步兵中隊,一個174人的機槍中隊。

此外,日軍一個大隊根據作戰任務不同,還配有70mm九二式步兵炮2門到6門。

反觀國軍,在1940年左右,國軍最精良的調整師一個團大致不到2000人,八路軍一個主力團,大致在1500人到2000人左右。

這些部隊基本均無迫擊炮之外的火炮。

按照現在海峽兩岸老兵回憶,當時的單兵武器裝備步槍也不過60%上下。之外,因為後勤薄弱,這些部隊至少有30%左右的人員,擔負本部隊的後勤。

實際上,中國國軍的一個野戰團的真正有效戰鬥兵,可能也就在1000出頭而已。

就此對比,日軍一個大隊拋開火炮,其基本戰力基本和國軍一個團看似持平。

然而,在現代戰爭中,火炮威力非常重要。

一方有較為先進的火炮,而另外一方几乎沒有。就此作戰,日軍無疑佔據絕對的優勢。日軍步炮戰術協同作戰,其壓力基本上是國軍一個團無法承擔的。

此外,兩軍單兵武器存在很大的差別。日本工業發達,列裝武器自產,規格統一,益於作戰保障。

國軍因為當時工業孱弱,單兵武器裝備有國產、日產、德產、俄產,以及更多歐美諸國產等多種武器。可謂萬國牌。

如此一來,花樣眾多的武器無法實現彈藥規格統一,不僅加大了後勤負擔,而且在戰術上也存在巨大的缺陷。

有戰場經驗的日軍軍官、士兵,可以根據不同品牌的槍聲,在即時戰鬥中,偵察、發現、判斷國軍的戰力,甚至戰術意圖。

戰鬥中,不同品牌的不同槍聲客觀存在。千鈞一髮之際,國軍戰術吃虧根本無法避免。

此外,國軍僅少數精銳裝備火炮——火炮一響,日軍無需偵察,幾乎即可發現國軍部隊番號。

豫中會戰中,有記載,日軍即以國軍的微弱火炮零星炮襲,去判斷、尋找抗日主力軍第13軍決戰。

在騰衝攻擊戰中,日軍以精銳野戰軍臨編了騰衝守備,也以國軍少數美式火炮的主攻方向,準確判斷了圍城國軍主要攻擊。

最後,國軍與日軍寸土血拚,以慘烈犧牲,完滅這股日軍,取得了大反攻標誌性的勝利。

——在這次我強敵弱的攻擊戰中,也可以側見一個相當於大隊的日軍的頑強及作戰素質。

在常德會戰中,第3師團及第13師團主力多以大隊為戰役基礎單位,分路合擊常德,在明月山遇到第74軍迎面野戰。

當時,中國國軍很多部隊持續作戰,持續傷亡和其他減員,多有野戰師到後來集結戰兵不到1000人。無奈之餘,只得接戰便退。

如此態勢下,很快,日軍前敵即以國軍炮火、槍聲、抵抗反擊烈度,很快就準確判斷了在明月山一帶與日軍野戰的國軍第74軍各部番號。

等到合圍常德,日軍同樣也以槍聲、炮聲,偵察判斷了常德守備軍準確的番號第74軍57師。

關家堖攻擊戰中頑抗的日軍岡崎大隊,是日軍參加「治安作戰」的500多人的三流野戰大隊。

在戰鬥中,這股日軍,就以八路軍寥寥炮襲聲里,準確判斷出相對薄弱的決死隊防區,繼而突圍成功。

抗戰國軍因為武器裝備雜亂,在實戰中,不得已暴露出來的幾乎是致命性的作戰缺陷,到現在,也罕見有戰史提及。

關家堖攻擊戰後,八路軍多位將領實地考察、調研日軍守備陣地和日軍戰法。

後來,在1942年10月,日軍也以一個大隊穿插、侵佔了八路軍太行山根據地中心沁源。

陳賡部主力即放棄攻堅,以山地圍困戰應敵。圍困超過兩年,持續到1945年3月,終於逼退這股日軍。

當時,《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向沁源軍民致敬》,高度評價沁源圍困戰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據地的一面旗幟,是敵後抗戰中的模範典型之一

由此可見,陳賡部取得沁源圍困戰的勝利,很大程度得益於關家堖攻擊戰慘烈犧牲換來的教訓。

閑話半天,說到這裡,一個日軍大隊的戰力到底相當中國國軍什麼單位?

頭緒甚多,甚至資深軍迷也為之頭疼。

其實,最主要的頭緒還在於,日軍在九一八和二戰爆發前,其陸軍現代軍制固然參考了德軍陸軍建制,然而,很大程度上,日軍在火力的配置、機動,以及人數上,是仿效了一戰時期的美軍編製。

至今,此法依然在不少國家沿用。

抗戰爆發,在初期實戰中,日軍可以根據戰況和態勢變化,由方面軍、軍一級的陸航、重炮、戰車火力,配置、機動、加強到師團、支隊(旅團)。

而師團、支隊(旅團)一級,則可視戰役態勢,把主要火力配置、機動、加強到聯隊和大隊一級。

在佔據絕對遠程火力和機械化作戰優勢的態勢下,假設,一個精銳的日軍野戰大隊,在攻擊方向能夠得到軍、師團、支隊(旅團)的主要火力配置、機動和加強。

那麼,該大隊以充分戰訓經驗,在左右單位策應下,即可對國軍發起引導火力的試探性攻擊。

這種攻擊,遠不是缺槍少炮的一個營、一個團的國軍可以抵抗的。甚至非主力的野戰師,也對日軍類似攻擊,毫無辦法。

抗戰初期,日軍沿平綏線攻擊,多以大隊為基礎戰役單位分進合計,實施攻擊。隨後,日軍憑藉戰力、機動優勢,以強大炮火支撐。

在忻口會戰和太原會戰中,既有日軍以大隊單位對戰、擊潰國軍野戰師的戰例。

日軍以此看似簡單的戰法,很快撕開國軍預備應戰防線,多路穿插,取得了會戰的主動。

台兒庄會戰前戰的藤縣一戰,即為日軍一個大隊一部引導重炮、陸航猛烈攻擊。王銘章將軍為此壯烈殉國。

戰爭,有戰爭的自然法則。遠不是靠「軍神」和士氣,可以改變。

作戰雙方戰力一定,遠距離交戰的時候,任一方實力與本身數量成正比

作戰雙方戰力一定,在近距離交戰的時候,任一方實力與本身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換簡言之,就是遠距離交戰,戰力強者更容易取勝。近距離作戰,人數多方更容易取勝

如不釐清、了解這點,僅僅以熟背史料,以編製人數和基礎裝備,或者割裂大態勢以個案戰例去分析,去爭論日軍一個大隊戰力,相當國軍營、團、師,未免各自有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流浪的橡樹 的精彩文章:

詩人穆旦,和他的抗戰

TAG:流浪的橡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