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外國軍事家對我國的明朝、清朝以及日本戰國時期的盔甲優劣分析

外國軍事家對我國的明朝、清朝以及日本戰國時期的盔甲優劣分析

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明錦衣衛,中:(富德)一般平原黃旗滿族,右:(山中幸盛)以他特有的新月冠帽盔甲。 此文章介紹明、清、日的盔甲其各個組成部分,以及它們之間的異同比較。

這是明朝軍隊在華北地區使用的甲胄。這種風格的盔甲被稱為罩甲,也被稱為長身大甲。這是來自比甲,元代最初女人的外套。需要指出的是,明甲受到蒙古族服飾的影響,蒙古人卻很少穿這種盔甲。

無袖和面部小範圍罩甲顯然是針對蒙古騎兵,因為它允許手臂和頸部相當大的自由度運動。然而,金屬護臂的存在表明,近距離作戰很多。長外套向下延伸到膝蓋,長到足以覆蓋整個腿(而不是腳)。在這種盔甲中徒步作戰不那麼方便,儘管許多北方明步兵在相對靜止的戰爭車的保護下戰鬥。罩甲穿戴簡單,鑒於蒙古突襲的不可預測性,這對明朝邊防部隊尤為重要。

《紫光閣功臣像》描繪了(富德)一個滿族普通家族,參加了第一次金川戰爭和准清戰爭。這種盔甲是典型的滿族高級將領穿的盔甲。 清朝盔甲的設計是從明朝晚期的中國盔甲中複製出來的,只是稍作修改和改進。由於清和他們的敵人普遍採用了更先進的武器,很快就使防彈衣過時了。

一般來說,清代盔甲的大部分設計元素都是直接從明甲繼承的。在清代金屬護臂、護肩兩件式鑲成了標準的風格,可能反映了男性時尚的變化(雖然兩件式鑲已經出現在明代的最後一年)。 兩件式盔甲為穿戴者提供了優越的機動性,降低了腹部、臀部和大腿後部的保護。

另一方面,明甲的青頭盔固定的一大弱點(即暴露喉)。明清時期也看到了馬蹄袖不僅可以保暖,還能夠保護手部。

《月百姿》描繪了(山中幸盛)一個武士在戰國時代擔任尼子氏。十六世紀,武士的盔甲已經演變成最終的迭代:當世具足、當代全甲。就像它的名字一樣,盔甲從頭到腳都覆蓋著。這種盔甲特彆強調大腿保護,以及鞋類的選擇上尤為明顯。大腿甲、腳作戰極為關鍵,尤其是武士(因為他們沒有使用手持盾牌和長矛等柄武器),在股動脈損傷可導致死亡的幾分鐘內,更不用說很難甚至與現代醫療技術治療。

這一時期的武士不再是弓手決鬥。他們在戰場上的戰鬥更加緊密。盔甲幾乎保護穿戴者的身體的每個部分,適合頻繁的高強度的近距離作戰。儘管它幾乎完全覆蓋,並非沒有弱點。因為這樣的完整的防護裝甲,它在某種程度上葉下部完全沒有保護。此外,許多日本鎧甲沒有基材,所以他們很在意盔甲之間的摩擦導致盔甲過早磨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不著調 的精彩文章:

直擊:世界上最毒的5種動物,毒蛇壓根就沒排上號

TAG:娛樂不著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