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知足何以常樂?因為只有知足才能常足

知足何以常樂?因為只有知足才能常足

據《漢書》記載,漢宣帝時,疏廣和侄子疏受分別擔任太子太傅和少傅,深得宣帝器重,朝廷以為榮耀。擔任這個官職五年後,疏廣對疏受說:「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

於是二人上疏乞骸骨。臨行之時,皇帝還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贈以五十斤。公卿大夫和故人紛紛設宴踐行。道路上的旁觀者都稱讚道:「賢哉二大夫!」這樣的做法也得到了班固的稱許,在論贊中說道:「疏廣行止足之計,免辱殆之累。」《三國志》中也提到「如不知足,則失所欲」這樣的古語,告誡人們切莫貪得無厭,不知定止。

在對待自己時,許多父母可能可以「知足常樂」,但一旦面對自己的子女,就總是恨不得把天上的星星和月亮也摘下來給他們。不懂得適可而止,生怕孩子受苦受累,委屈了寶寶。其實不然,有道是「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遠憂」。溺愛不明,當要知曉「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的道理。

疏廣在這方面的所作所為,依然值得我們今天認真思考。疏廣還鄉之後,每日大擺酒宴,請族人故舊和賓客相聚娛樂。經常詢問家中金剩多少,讓家人都賣了供給酒食。疏廣的子孫就讓旁人勸說疏廣及時購置產業,多買田宅。

疏廣對此事看的極為明白,自己難道不顧念子孫嗎?不是的。因為家中舊有田宅,只要子孫勤勞,就可以供給衣食,足夠生活。他認為:「今復增益之以爲贏餘,但教子孫怠墯耳。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且夫富者,眾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孫,不欲益其過而生怨。」也許你覺得自己是在為兒孫當牛做馬,累死累活,不知適可而止。結果卻不一定是錦繡前程,不可不深思。

凡事總想圖個長久,可是長久之道卻非一味攫取和進攻所能保持的。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只是求自己的滿足,最後一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知足何以常樂?因為只有知足才能常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