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秘狀元縣會寧陪讀現象

探秘狀元縣會寧陪讀現象

探秘會寧的陪讀

會寧的陪讀始於上世紀90年代,2000年漸成氣候,2006年以來,陪讀之勢蔚然成風,陪讀在會寧可以說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非常典型,非常普遍,近幾年會寧的陪讀是愈演愈烈,曾一度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評價褒貶不一。

據官方統計,全縣有中小學生15.8萬多人,其中縣城學生6.5萬人,有人曾經推算過,按保守估計全縣僅縣城現在約有陪讀家長1--2萬人。一個孩子進城、進鎮讀書,全家三代人折騰,上至年逾古稀的爺爺、奶奶,下至而立之年的父親、母親,他們蝸居在窄小的出租屋內夢想著能通過他們的努力改變未來,現實中,有多少人改變了命運,不好統計,也很難說清。

陪讀家庭大量在學校集中的縣城與中心鄉鎮學校周邊。以縣城為例,各中小學、幼兒園周邊的民房,東山腳下、城鄉結合部都是陪讀家長的聚集區。這些陪讀家庭的居住、生活條件大都比較差,大部分住的是低暗狹小(每個房子的面積約是9個平米左右)的簡易棚房,吃的都比較簡單、單一,多為洋芋蓋被兒、洋芋疙瘩、炒洋芋菜等,很少見到有吃肉和吃蔬菜的,他們說能不花錢就絕不花,錢要留給孩子學習上用。在採訪中發現,如果家裡沒有常年吃藥的病人,還好說,一旦家裡有常年吃藥的病人,那用「一貧如洗」形容一點不為過。有這樣的一句話:「福不雙降,禍不單行」,說的一點不假,在陪讀的這個群體里,好多家庭的經濟條件都不太好,但偏偏就是在這些家庭中往往就有一個或幾個常年吃藥的病人,家裡進來的錢少,出去的多,最後是陪走了學生,留下了債務。

採訪中我們問及:「陪讀既然這樣艱難,為什麼還要義無反顧地陪讀」?回答最多的一句話是:為了娃娃。

通過深入交流,我整理了會寧家長陪讀的5條原由:

1、為了能讓孩子吃飽、吃好

上學的孩子都是正在長身體階段,特別是上初中、高中的孩子飯量大,學校灶上便宜的飯孩子不太愛吃,相對好一點的飯菜又貴吃不起,這樣,他們只有選擇通過陪讀的方式來解決這個矛盾。

調研中幾位陪讀家長給我算了一筆賬:學生住校上灶就吃飯一項費用,一日三餐,每餐按7元算,三餐就是21元,一個月就是650元,高中生一年按11個月在校時間算就得花費七千多元,如果是同時有兩個孩子上學的話,費用就是一萬多。而如果換成租房陪讀來算,2017年會寧縣城面積約9平米的房費每年1800元左右,陪讀大軍大都住這種房,加上水電、煤氣等費用,全年花費約三千元左右,如果吃的全部從家裡拿,這樣下來租房陪讀比住校上灶就可省下近一半多的費用,還可以保證讓孩子吃飽和相對吃好。

2、有利於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

現在的學生,從小學開始學習任務都比較重,,特別是高中階段,除了學校的學習時間外,大部分學生還得另外增加一些學習時間,採訪中我們了解到小學生回家後一般要用1-1.5小時做課外作業;高三學生晚自習後大部分得學到晚上12點才休息,這樣租房陪讀就能給農村孩子提供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讓他們根據自身的需要安培作息時間。

會寧一中校長張貴榮一次在接受某報社記者採訪時說到:「目前學校共有在校生4400人左右,其中1928人是住校生,2483人是跟家長在校外租房」。由此可以看出,會寧高中就讀的學生有近一半的選擇了租房陪讀。

3、為了追求優質的教育資源

把孩子送進條件最好的學校,讓孩子接受最良好的教育成了時下會寧所有家長不惜一切代價去致力實現的追求。

有記者曾經採訪會寧五中原校長王天傑時說到:「會寧龐大陪讀農民軍的出現,深層次的原因是城鄉教育不均衡,家長為追求優質教育資源,不惜勒緊褲腰帶,想盡辦法,把孩子往教學質量相對好一些的學校轉,這樣就出現了「村學的往中心鄉鎮轉,鄉鎮的往縣城轉」的流轉現象」。我們在會寧一中後面的陪讀村採訪時遇到了黨峴鎮的張秀芳老人,她說,她的三個孫子分別在縣上的二中、思源中學、教場小學念書。當我們問及:為什麼跑這麼遠來陪孩子讀書時?她告訴我,村裡只有一、二、三年級,沒有高年級,鎮里有高年級,但教的不如城裡好。他們家離鎮上比較遠,孩子要是去鎮上念書,一樣得大人陪讀,這樣的話還不如到城裡陪讀。

近些年來,會寧在加強鄉鎮教師隊伍建設,提高鄉鎮校教學質量方面是想了一些辦法,也做了一些工作,但是從每學期全縣的教育質量監測考試成績來看,鄉鎮校的教學質量和縣直學校相比普遍還是有明顯的差距,特別是村學的教學質量明顯偏低,由此而來,會寧的陪讀經久不衰也就順理成章了。

4、為了獲取進縣直小學一年級就讀的硬體

近幾年,會寧為了緩解縣直學校大班額給教學和管理帶來的壓力,實行了劃片就近入學,要求進縣直小學一年級就讀的孩子必須要有相關幼兒園的離園證和相對固定住所的證明,因此,好多農村的家長為了獲取這兩個「硬體」,讓孩子能名正言順的進城就讀,他們從孩子上幼兒園起就選擇了進城陪讀。

會寧縣幼兒園原園長薛玉霞曾經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說:「她所在的這所幼兒園,是整個會寧縣唯一的一所縣教育局直屬公辦幼兒園,學生數量已逼近1000人,而將近1/3的學生來自農村,對很多農村家長來說,能進入這所幼兒園,意味著孩子將來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縣城任何一所小學,進而升入初中」。這樣一來縣幼的壓力就非常大,縣上為了緩解這種供需矛盾,近幾年可以說是下了大氣力,一口氣先後又建了五所縣教育局直屬公辦幼兒園,再加上一些私人幼兒園、住宅小區的幼兒園、小學附屬幼兒園,全縣就有了十好幾所幼兒園。就這,還遠遠沒有解決老百姓的需求,每到新學期開學,你就會看到各幼兒園報名的擁擠程度,好多家長是前一天的晚上就開始為報名排隊,報名結束後好幾天,還有許多家長因自家的孩子沒有報上名而到幼兒園和教育局討說法。

由於會寧的這種情況,又催生了一支針對幼兒的陪讀大軍。

5、為了方便監管孩子

教育孩子,特別是教育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讓其能養成一個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個長期以來令學校和家長都不敢輕視和怠慢的頭等大事。

長期以來,會寧城區的家長在監管孩子這方面,可以說和學校是採取了無縫銜接的辦法,幼兒園、小學的學生家長每天接送學生都要到校門口,初中、高中女學生的大部分家長也堅持每天接送,而家在農村的學生家長,為了做到這點就只有選擇陪讀了。採訪時有位陪讀的家長說:「現在的孩子比較難管,特別是當孩子在離開學校的這段時間,如果沒有大人的監管,極容易出問題,特別是女孩子更叫人擔心,為了這,我們只好選擇陪讀。」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會寧的陪讀其實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極具普遍性, 我們應該理性的看待它,就目前來說,會寧的陪讀確實有它存在的必要性,陪讀家長為成就會寧「高考狀元縣」的美名付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們更應該想到,家長不能包辦代替孩子的一切,也不可能照顧他們一輩子,我們應該給孩子一個獨立成長,獨立面對學業與生活的空間,請理性地關心、重視、支持孩子的教育,多用情感和精神給孩子「陪讀」儘可能地給孩子一個相對獨立自由的空間,因為最終孩子是要單飛的,大人不可能照顧他們一輩子。

陪讀租房的面積都比較小,條件差。全家人就蝸居在一間8平米左右的棚房內。

會寧陪讀家庭的飯菜大都比較單一,營養也不是太豐富,但因為都是些他們自家種的綠色食品,養人,所以孩子們都很健康。

會寧的陪讀村大都比較相似,場地窄小,且每戶陪讀家庭的門前都有一個放柴火的「爛場堆」。

大部分陪讀家長實際上是孩子的保姆,在學習上沒有能力輔導孩子。

爺爺奶奶陪讀責任更大

下面這張圖片是筆者2017年11月在實驗中學附近的陪讀村採訪時偶遇的一個情景,圖中的孩子在實驗中學就讀,這天下午放學回到家後,告訴陪讀的奶奶說:由於他在學校碰了一個學生,老師叫家長到學校來一下,這不,奶奶一聽以為孩子在學校闖了大禍,嚇得一路走一路哭。

下圖的這位陪讀老人叫張秀芳,家住會寧楊集劉咀,67歲,有高血壓病常年吃藥,孫子上幼兒園起就開始陪讀,兒子兒媳在外打工,丈夫已經去世多年,現在是三個孫子上學,馬學文(會寧二中)馬苗苗(思源中學)馬文浩(教場小學),她每天除了按時給孩子做飯,送孩子上學外,還得上街撿些燒的,她說:「我們家自從老頭去世後,再沒有人力去務農,吃喝都得花錢買,由此,能省的都得省,現在首先要保證的是孩子上學的用費,其次是生活費用,最後是她吃藥的費用。」當聽了老奶奶的話後,我才明白,為什麼其它陪讀的家庭每頓飯還可以炒些洋芋菜,而她家連洋芋菜也不是每頓都有。

下圖是老奶奶當天在建築工地外面撿到的些木板板,她說這些東西燒火做飯很好,每天出去檢一些,可以省下買煤氣和煤的錢。

以上所有圖片分別於2015年和2017年拍攝於翟所中心小學對面的陪讀村和會寧縣城學校附近的一些陪讀村。

甘肅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王興國報道

甘肅現代攝影協會網站記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會寧資訊網 的精彩文章:

會寧書畫展覽上的這些作品太美了

TAG:會寧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