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東涼亭——曾經的忽必烈避暑行宮,專供帝王們遊玩狩獵的寶地

東涼亭——曾經的忽必烈避暑行宮,專供帝王們遊玩狩獵的寶地

「東涼亭下水溶溶,敕賜遊船兩兩紅。回紇舞時杯在手,玉奴歸去馬嘶風」。這是元代詩人楊允孚為忽必烈避暑行宮東涼亭寫的一首詩。

每當夏季,元朝皇帝從元上都來到這裡,進行打獵活動。說到忽必烈的避暑行宮東涼亭,就得從元上都的狩獵活動說起。

行圍狩獵

1260年,忽必烈在元上都繼承汗位。自忽必烈時期開始,元朝進入鼎盛時期,經濟文化繁榮昌盛,元上都成為當時世界上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的中心,並成為元朝皇室貴族的休閑避暑聖地和狩獵基地。

這點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得到了印證:「大汗(忽必烈)在這裡建築了一座宏偉的行宮,經常喜歡來這裡駐蹕。這座城市的周圍有許多湖泊和河流,水上天鵝群集,成群的鶴、雉、鷓鴣等飛禽也來此棲息,還有豐富的野獸供人行圍狩獵,所以,蒙古大汗每到夏季必來此消暑度夏,享受樂趣。」

忽必烈以後的元朝歷代皇帝,每年4月便率臣僚赴上都避暑、狩獵,處理朝政要事,八九月間返回大都,形成定製。狩獵的地點主要在上都西北七百多里的三不剌川(今內蒙古錫盟阿巴嘎旗一帶)、上都以東五十多里的東涼亭(今內蒙古多倫縣北白城子古城)、上都西南一百多里的西涼亭(即白海行宮,今河北沽源縣小紅城子)。除此之外,相傳元上都城外有一處方圓25.5公里的御花園,裡面種植著奇花異草,放養著禽獸之類的野生動物,專供帝王們遊玩狩獵。

交通驛站

多倫縣城西北10.5公里處,上都河鄉白城子村三組,因原城牆多由白色石塊砌築,故俗稱「白城子」,這裡就是忽比烈避暑的地方東涼亭。

東涼亭建於元代中統年間,是元代皇帝巡幸上都時的一處行宮,又稱夏宮,蒙古語稱「只哈赤八喇哈孫」,意為「魚者之城」。

據《口北三廳志》記載,「上京之東五十里有東涼亭,西百五十里有西涼亭,其地皆饒水草,有禽魚山獸,置離宮巡獵至此,歲必校獵焉」。《一統志》記載說,「開平城東南有東西二亭,為元時巡幸駐蹕處。」

東涼亭作為離元上都最近的行宮,又是元朝軍事要塞,專置「尚需總管府」,設「只哈赤八喇哈孫達魯花赤(鎮守者)」,秩正三品,掌握東涼亭行宮及遊獵供需之事。明代,東涼亭遭到損壞,但仍作為一個重要驛站,時稱「開平東南第一驛也。」東涼亭現存遺址南北長408米,東西寬333米,原東、西、南各有城門,南面為正門,前有寬廣的大道。從這個遺址可以看出,當時元上都至元大都的交通發達程度。 驛道發達

蒙古汗國窩闊台汗時期,草原驛道就出現了。忽必烈稱汗建立元朝,開設上都至大都汗八里四條驛道,並在上都專設「上都院使」,負責驛道事務。

當時,元上都至元大都共有4條驛道,即上都至大都間的主要幹線驛道,從上都—桓州(今正藍旗侍郎城)—李陵台(今正藍旗黑城子)—察罕腦爾(今太僕寺旗東,河北沽源縣囫圇淖爾北紅城子古城)—沽源—牛群頭(又名失八兒禿,在獨石口北70里,石頭城子)—獨石口—赤城(望雲)—延慶—居庸關—昌平—大都,全長約300公里。

中統元年(公元1260年)六月,忽必烈反擊在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大部分物資均由此路運進開平。忽必烈以開平為都城後的中統三年(公元1262年),元代使臣、官員往來均行此路。與其它三條路線相比,此路行程稍近。

公元1272年,忽必烈遷都大都汗八里後,每年春夏之交,均赴開平遊獵避暑,由大都赴上都時,皆走此道,而且其後的歷代皇帝也均走此道,以及索落站道和元朝歷代皇帝赴上都行走的路線黑谷路。還有另一條路線,屬欽差大臣、御使行走之路。路線及驛站:上都—東涼亭(今多倫白城子)—大閣(今豐寧)—宜興州(今河北灤平縣北興山村小城子)—古北口—檀州(今密雲)—順州(今順義)—大都,全長約330公里,其中在錫盟境內約60公里。上都還有通過漠北哈爾和林(今蒙古國鄂爾渾河上游東岸哈爾和林)至中亞,直達歐洲的驛道;也有通過蒙古軍西征,溝通欽察、伊爾、窩闊台、察合台四大汗國直達歐洲的中西驛道。馬可·波羅和扎馬魯丁均沿這條驛道赴上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TAG:忽必烈 |